朱士平
摘要:鏈條是玉雕作品創作中常用的技法,恰到好處的使用可以增加作品的整體效果,提升鑒賞與藝術價值。創作需要根據材料本身的特點而因材施藝,遵循科學的制作程序,選用適合作品主體的鏈條形式與造型,并注意鏈條色彩與主體的搭配,制作標準。鏈條在創作中要慎用、活用、巧用,要做到與作品渾然一體。
關鍵詞:鏈條;作用;特征;技法
玉雕鏈子活亦稱玉器中的鏈條,工藝精巧,纖細透剔,堪稱絕技,它與立雕、鏤空雕玉器的結合,如錦上添花,相互輝映,綽約多姿,雖靜猶動,使器物呈現出勃勃生機,其藝術感染力足可使詩人、藝術家們欽羨,令人望而生愛。
鏈子活作為玉雕器件上的一種優美的裝飾藝術,有著很久的歷史淵源和演變過程。其最初應源于玉石的鉆孔技術。當時的玉環、玉鐲、玉璜等裝飾器物,均須琢磨鉆孔,以供賞玩。商、周奴隸社會時,玉器用途擴大,鉆孔技術用途更廣,至春秋戰國已出現套環工藝。
建國后,在江西新干縣出土的一件商代玉羽人是最早的活環玉器作品,工藝雖然古拙,粗獷,但是非常美觀,這種套環工藝在二千年前的出現卻是難能可貴的,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成熟的鏈子活,則是在花鳥、爐瓶等玉器大量出現后的宋代。
宋代揚州玉器已向欣賞陳設品發展,爐、瓶、花鳥等品種日見豐富,工藝上已掌握鏤空雕技法和制作鏈條的技巧。據清代學者謝坤所著《春草堂集》一書記載,他曾在揚州康山江氏家親眼見過宋代揚州所制的玉塔:“宋制玲瓏玉塔,塔玉雪白……塔頂有連環小索,系諸頂層六角,絕不紊亂,所言鬼斧神工莫能過是。”所謂連環小索,即從器物本身取材琢制縷縷相連的小圈組成的鏈條,這種精妙的技藝,稱為鏈子活。宋以后,經明、清的發展,揚州的鏈子活愈益完善,同立體器物的結合更加精致,成為揚州玉器玲瓏秀麗之風格的一種體現,而具有獨到之處。
揚州的鏈子活,通常出現于爐、瓶、燈、塔、熏、片、鎖、墜等器物之上,尤以與瓶、塔結合為多,亦最富于代表性。其運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視器物造型之需要,結合以單鏈、雙鏈或多鏈,其安排的部位要恰到好處,既是器物的組成部分,相得益彰,不可或缺,又是器物的裝飾手段,起襯托器物之效,而不渲賓奪主。琢制鏈條要求很高,難度很大,被藝人們認為是“既難又險”的活。難就難在鏈條取材于器物本身,取其材而不離其體,確定取材部位以后,要憑借剛柔適度的工具予以切割,削去“多肉”,取出每根鏈條的用材,安排好每節圈環的位置,做到均勻、準確,不能有絲毫差誤;險就險在每根鏈條的形成,要保證每一節圈環完整無缺,做到環環相扣,圈圈相鏈,若損一圈一環,則全功盡棄。因此,做鏈子活,一定要心靈手巧,藝高膽大,一環在手,全鏈在胸。
在當今,玉石價格瘋狂倍增之時,鏈子活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鏈條能增大整個作品的牌面,可達到小料大做,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也可使作品更美、更精致,從而提高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在制作鏈條時,首先要選擇沒有毛病和臟斑的地方,把鏈條排列好,琢成十字形,每節圈的大小厚薄要一致;然后琢出基本形,多肉要盡可能地拿盡;再用適中的圓釘仔細地鑿出內圈的形狀,與外形要吻合,不應有粗有細;用尖杠棒挑去圈與圈連接的多肉,在操作時要注意調節工具與產品之間的角度,防止鏈條被工具扛傷。
當全部鏈條可活動時,鏈條的每節圈要轉動自如,不卡殼。卡殼的部分多肉首先要去掉;如果看到有毛病的鏈條,要特別的小心,盡可能避免事故的發生,否則將前功盡棄;最后再逐個把圈琢規矩。成品的圈既要不失肉性,又要注意每一節圈的大小一致、厚薄均勻,尤其兩鏈要長短對等、方向一致,切忌大小不一、起伏不平、圈形不規矩及內膛不光滑等現象的出現。
鏈條中圈的形狀一般有圓形、橢圓形、澡盆形,偶爾用“8”字形圈,給人以玲瓏剔透,富有節奏的感覺。忌方形,會顯得生硬不自然、不優美。
鏈條的裝飾造型有單鏈,如:白玉《夜游赤壁鏈壺》作品,船與樹之間是用一根玲瓏剔透的鏈子連接,是一件構思巧妙,造型奇特,意境優美的船壺。有雙鏈,如:白玉《雙鏈吊瓶》作品,其雙鏈是由瓶口旁邊的香草或吞頭與造型優美的片狀提頭相連接,拉起來后,放在紅木的支撐架上,既大方又精致,如美人系珠,美不勝收。還有多鏈的,如:1986年揚州玉器廠制作的白玉《五行塔》作品,現已被國家作為珍品收藏在中國工藝美術館內。作品在正中主塔第五層飛檐間以440圈細鏈組成的8根鏈條,從四方連接著四塔的第三層飛檐,把五行塔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同時,主塔頂由204圈鏈組成的8根鏈條直盤頂端玉葫蘆,四方之塔共由312圈細鏈各組成6根鏈條連接塔頂和塔身。這40根鏈條猶如空中玉帶,溝通著四面八方,襯托得五頂朝天的寶塔,更加巍然挺拔,呈現出萬千氣象。在這里,鏈子活顯示了它的精妙獨特之長,琢制者的高超技藝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再如:一件白玉《六合瑞象萬歲瓶》作品,璜形雙首飛龍提梁,下墜三鏈,其中兩條與瓶體相連,每條琢九的倍數二十七環,中間吊鏈九環。九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乃至陽極數,代表至尊萬歲,契合皇家儀軌,同時借形取義,寓意六和祥瑞千秋萬歲。作品整體瑰麗奇幻,神韻飽滿,繁而有致,密而靈動,寫實與寫意、具象與抽象、東方元素與西方元素、現代理念與傳統理念、民間文化與皇家文化、大眾情趣與士人情趣、神與形、剛與柔有機結合,妙境天成。而薄胎技藝的施展、細若游絲般陽線陰線的碾琢、鏤雕和掏環工藝的一絲不茍,堪比天工。
還有一件更為絕妙的鏈子活,是1988年制成的白玉《內鏈薄胎雙瓶》作品,是鏈子活中的一件杰作,要從雙瓶體內“起出”1根幾十節細圈的長長鏈條,其難度非同一般。先從玉料上“起出”瓶口外的練條部分,使每節細圈活絡以后延伸入瓶內,同雙瓶體內的“多肉”部分相連而琢成馬鞍形鏈條,提出瓶口吊掛而成。其精細之程度,令人產生巧奪天工之聯想,無怪乎全國同行業專家們見到此瓶,欣賞備至,贊為“新、奇、絕”之作,在玉器鏈子活中開拓了一個新的境界。
鏈子活是個細巧活,不是每個做玉雕的人都能完成,其制作技巧十分艱難,馬虎不得。首先在制作程序上,要將排列好的鏈條圖形,琢成“十”字狀。備一塊鐵皮,以每節圈所需長度、寬度與厚度的尺寸,剪成三個大小不一的“V”形卡子。在整個鏈條制作過程中,它是用來檢驗每節圈的最為便利的測量工具。endprint
在做活鏈條前,首先要去掉圈與圈之間的三角多肉,多呈橢圓形。以1:1的元釘工具進行上下對琢成型,再用尖針杠棒磨凈圈內的多肉,形成了圈的內輪廊。在收割圈內跨能馬眼時,特別小心,注意調整好工具與圈和圈之間的角度,防止鏈條在無意中被工具磨損,造成殘缺不全的現象。還要檢查圈的四周棱角是否去凈,避免圈與圈之間的不順暢,防止磕磕碰碰,被掐死而折斷的問題發生。
當在實際制作中常常會出現下列情況時要冷靜。
1、當遇到工具無法去雕琢鏈條時,可以借助超聲波設備的優勢,鏟去圈檔內的多肉。同時,也能磨掉圈與圈之間連接點,便于鏈條的進一步制作順利完成。
2、當遇到兩節圈重疊排列時,由于它們同在一節圈當中,相互搶多肉,為了避免體積上互不受損,空間上達到錯落有致。可采用傳統的手工制作方法,用細鐵絲加金剛砂去收割重疊在一起的兩節圈,達到厚薄均勻。
3、當遇到鏈條有直角或弧度排列時,一定要以圈的中心線長度作為截取的標準,避免圈的比例大小不一,出現兩節同在一節圈內互竄的毛病。圈內應活動自如,空間相互緊湊。
4、當遇到鏈條有多肉而難以下手的時候,要先從方便的地方做起,再繞道而行。
5、當遇到鏈條轉折關系較大時,可把已經做活了的部分先翻起來,再把整塊未雕的鏈條部分取下來后,一一做活。用綿柔扎實的線將鏈條兩端系好,固定在結實的圈別子上,注意線的長度要短于鏈條,但它一定要在鏈條間隔中穿越而過,這樣既避免了鏈條的外露現象,又起到了鏈條的受力改由棉線來承擔安全作用。
6、等作品主體造型做好后,再將鏈條上的每節圈刨圓,呈橢圓狀,注意鏈條要方向、長度一致、厚薄均勻。
最后,待鏈條制作完成,還需要用質量標準來檢驗。
總之,玉雕中的鏈條工藝是一門技巧性很強的技術活,鏈條在每件作品上的用法不同,所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慎用、活用和巧用都能為主體造型設計起到呼應襯托的作用,還能增大作品的體量、豐富作品畫面,使作品造型體現小中見大、靜中有動的效果,給人以玲瓏剔透、意境優美、巧奪天工的感受。
參考文獻:
[1]謝坤所著《春草堂集》記載,嘉慶年間
[2]夏林寶著《揚州玉器與和田玉——理論上闡述“和田玉,揚州工”實踐上總結“和田玉的運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文化專業委員會主辦2012.6
[3]白描著《白玉〈六合瑞象萬歲瓶〉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文化專業委員會主辦2012.6
[4]陳咸益著《玉雕技法》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