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摘要:在語法教學中,教師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任務,讓學生在任務活動中運用語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和領悟語言形式的表意功能、內化語言規則,而且能有效提高其語用能力。情景法是借助體態語、表演等,利用圖片、多媒體和實物等具有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造一個真實生動的情景。
關鍵詞:真實情境;小學英語;趣味性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語法教學觀念,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把語法教學與聽、說、讀、寫等學習內容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恰當、更準確、更有意義的運用語言,更好的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那么小學英語的語法教學可以運用哪些方法呢?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以下嘗試:
一、英語與漢語相結合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人人都以習慣有漢語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在理解英語詞序上,我們可以借助我們所熟悉的漢語來理解,那就容易接受了。“I want to watch TV.”與中文“我想看電視。”的語序是一樣的,簡直一字不差。“Who is she ?”與“她是誰?”語序正好打個顛倒。從而不難看出,陳述句的詞序與漢語類同;問句的詞序疑問詞領先,助動詞do或動詞be在主語前。在兩種語言的對照下,既激發學生學習第二種語言(英語)的興趣,又輕松的掌握了如何排列單詞的順序來表達一句完整的話。
二、創設真實情景,增強語法學習的生動性
情景法是借助體態語、表演等,利用圖片、多媒體和實物等具有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造一個真實生動的情景。這樣有效地避免語法教學的枯燥性和單一性,對學習主要是以感性認識為主的小學生來說,不僅可以很好的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還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現在進行時這一語法內容的時候,可以把本課中的動作設計成一天的活動,首先可以設置一只鐘,然后逐張出示圖片sleep—eat---go--stand—sit—run—jump—clean—go—wash—eat—do—sleep進行教學,要求部分或全體學生起立,邊跟教師朗讀,邊做動作,讓學生形成動力定型和條件反射。接著可以要求個別學生按照指令不停地作動作,教師用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發問,提示學生做出正確應答“I am …ing now.”并展示現在進行時句子的基本形式,然后教師向全體學生發問“Whats he (she) doing now?” 引導學生做出回答。在學生基本學會正確回答以后,教師可以依據圖上的時鐘,問“Whats the time now?”“What is he doing?”。直至完成對一天行為的回答。通過情景教學,語法學習變得生動而有趣,學生也學得快,記得牢,用得活。
三、設計游戲活動,增強語法學習的趣味性
游戲活動可以有效激發小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興趣,使枯燥的語法教學生動有趣。筆者以競猜活動、唱歌謠和講故事為例,介紹如何在這些游戲活動中進行語法教學。
1、在歌謠中學習語法
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在節奏鮮明,富于韻律感的歌謠中學習語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學習情態動詞can及其句型What can you do? I can….時,教師可利用《新年好》的旋律編寫出下面的歌謠,讓學生兩兩對唱,幫助學生學習、理解、掌握。
I can sing. I can sing.
What can you do?
I can dance. I can dance.
Lets dance together.
再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己填詞,在吟唱這首歌謠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輕松地掌握了本課的重點句型、語法結構,還陶冶了情操。
2、在故事中學習語法
故事可以讓枯燥、難懂的語法知識變得活靈活現,生動有趣。如在教學be 動詞的時候,可以告訴學生be動詞有一個絕活,那就是變臉。當描述現在的事情時,它遇見了I就變成am,遇見you, we, they就變成are,遇見he,she,it就變成is.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變臉大王。又如在教學助動詞的用法時,告訴學生助動詞時一個助人為樂的活雷鋒。當一句句中沒有be動詞和情態動詞的陳述句變成疑問句時,都會請助動詞來幫忙,而助動詞也會不遺余力的跑在最前面,因此助動詞是最受大家喜愛的。通過這樣生動有趣的講解,非常的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四、設計任務型活動,增強語法學習的交際性
在語法教學中,教師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任務,讓學生在任務活動中運用語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和領悟語言形式的表意功能、內化語言規則,而且能有效提高其語用能力。
五、創新評價方式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尤為重要,好的評價方式,可以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體驗到進步與成功,從而更好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學生,這樣使學生不怕說錯,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養成良好學習心理,他們才能迸發出來創造的火花。采取互動的方法,即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在合作中動手、動腦、進行表演,從而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鑒、啟發,形成立體的交互思維網絡。質疑式、討論式的教學有利于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發展。我們對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對學生學生的問答聽課、對話、朗讀、表演、游戲、比賽等活動,利用師評、生評、自評等方式當場評價,好的發給貼畫。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心理及個性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手段和方法,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
除了以上幾種語法教學方法以外,還有圖表法、集中法等等。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靈活地把它們結合起來,多種方法一起運用,效果會更理想。比如:在教學方位介詞on ,in ,under …時可以運用實物法、歸納法和游戲法。先用一只乒乓球和一個盒子通過改變它們的位置及在老師的引導下接觸語法現象,激發學生興趣,輕松認識語法知識;然后教師啟發學生,讓他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這些語言材料中歸納、總結語法規則,通過自己思維加工的知識,掌握得會更好;最后用游戲法 (如:聽音尋物或聽句子畫畫… )對所學知識進一步的鞏固,從而可以得到較滿意的學習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