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釩
摘要:高效英語課堂需要學生的自主融入,老師的教育智慧多元結合。追求有效是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永恒主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也是我們永遠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英語;有效性;探索
一、培養自主性學習能力
(一)教學方式多樣化,激發學生學生學習熱情
為了讓學生改變英語學習態度,我除了對他們強調英語學習的重要性,還對自身教學方式進行調整。由于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教學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對維持他們的注意力十分重要。我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尤其注意考慮其趣味性和活動形式的多樣性。
(二)優化課堂環節,堅定學生學習信心
節奏明快,環節交替緊湊的課堂教學能使學生保持旺盛的精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首先要做好一系列的課前準備工作。在設計每節課時,不僅要制定出學生學習的認知目標,悉心了解學生的總體情況,還要抓住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使教學過程環環相扣,便于學生在學習中以舊知新。其次在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中,盡量使用正常的語速,提問或句型操練時,時間不留空白,語言要有節奏感,行為要有激情。教學的每個環節時間不能過長,形式不斷變化,步步深入,銜接自然??旃澴嘁笏季S主動積極的快速反應。于是,在這樣一個課堂環境中,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外語聯想活躍;思維積極,學生愉快地理解、記憶和運用語言知識,從而使學習過程充滿樂趣,同時學生也會在樂趣的幫助下堅定學習的信心。從而保證了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形成。
(三)夯實基礎,擴大英語信息源
小學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大致分為三類:(1)基礎知識。掌握語音、詞匯、語法 (語言點)和日常交際用話等基礎知識。(2)基本訓練。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 。(3)初步運用。初步的聽說能力和讀寫能力。而這三者的關系是層層遞進的。掌握基礎知識是為了能有效開展基本訓練,而進行大量的基本訓練才能達到初步運用語言的目的。但是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如果只單一利用書本上所提供的信息,就會使學生缺乏新鮮感,思維就會受到壓抑,情緒也隨之低落,學生難以提高其語言運用的能力。為此,我設法利用生活實例進行英語教學。
二、探究式教學的嘗試
《英語課程標準》體現了國家課改要求,課標要求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
由于小學中低年級的學生,對自己的認知活動缺乏自我監控能力,無法制定學習進度。加上小學英語課時少,教學容量大,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學習,勢必拖延較多時間影響教學進程。我調整教學計劃,將任務分化。以PEP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At the Farm為例:
(一)創設教學環境
我根據教學內容,準備了課件,并在PPT上寫出帶有音標的本課單詞。
(二)確定教學內容
本節課學生能聽、說、認讀單詞:cat,dog,panda,tiger,lion,elephant,pig,deer,monkey,cake,happy,birthday;并能靈活運用What is this? It is… What are these? They are… Is that…?Are these…?句型及分辨特殊疑問句和簡單疑問句。
(三)制定教學方法
1.運用游戲,學習單詞
首先運用“以聲識物”游戲引出前三個單詞,以I am an
animal. Now please listen to me. Guess my name.播放課件讓學生聽音猜動物,引導學生猜出cat,dog,pig等詞,并指導學生借助音標共同學習拼讀單詞,每個小組學一個單詞,再由小組間交流互相學習其他單詞,全班共學,最后由教師小結,鞏固所學單詞。
2.運用活動,學習句型
展示一張panda的圖片,教師引導學生正確使用This \That is…句型,對圖片進行描述,并板書:
This is a panda.
Is this a panda?
提問:兩句相同嗎?為什么?
學生仔細觀察,紛紛舉手發言:不同。有的說:is位置不同。有的說:標點不同,在第一句中是句號,在第二句中是問號。最后,我問大家:有問號的是什么句?他們答:問句。板書:
What is this?
我讓學生找不同。學生:領頭的不同。于是,我介紹句型:疑問句。并作為疑問句的發言人,讓學生作記者提問,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善于觀察。課堂氣氛非常熱烈。
3.小組比賽,鞏固句型
我請學生完成一般疑問句的轉換和回答。小組比賽,看哪一小組換得最好,單詞換得最多。同時,我設置“大象過生日”的情景,讓“大象”運用句型:Is this...? Is that ...?猜來賓。
4.知識延伸,文化拓展
我出示動物圖片,談到目前環保問題。
5.課外延伸,能力培養
回家用英語認家禽,并向他人用英語介紹。
三、教學實踐反思
通過課堂有效性的探索,我仍存困惑:
第一,英語教學純粹為應試升學服務:英語作為一門學科,它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教與學的雙向的互動,使學生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英語綜合能力,即通過英語實現交流、學習及其研究。由于考試指揮棒的作用,英語也像其他學科一樣,不得不陷入應試怪圈。雖然小學階段升學壓力相對較輕,英語教學也不輕松。由于課時安排上的捉襟見肘,在必須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拓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的余地就不大了。
第二,其次,在我們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學生獲取信息和經驗的途徑相對比較單一。課程教材和教師成了最主要的信息源。學生基本是依靠教師獲得英語知識,課后他們很少會利用身邊資源,包括生活資源,網絡資源主動學習英語。
第三,缺乏真實的語言情境:正如許多教師和專家們承認的那樣,課堂上的語言情境畢竟不是一種生活中真實的語言情境,學生在這樣的一種學習中并不能獲得額外的信息,也不能獲得實際的交際能力。因為它不能產生新的話題,所以教師和學生間,學生和學生間的情景交際會很快停止。為了突破這個瓶頸,我也嘗試過校園“英語角”,但效果不佳。
目前要架起一座學生愛學,老師樂教的英語互動之橋,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高效英語課堂需要學生的自主融入,老師的教育智慧多元結合。追求有效是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永恒主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也是我們永遠追求的目標。它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去實踐、思辯、提升,從而使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應有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