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虹 (山西傳媒學院編導系 030619)
試論西方舞蹈的特異性及中國化發展路徑
潘 虹 (山西傳媒學院編導系 030619)
舞蹈是通過人體動作進行表達的一種藝術語言,它是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產物,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舞蹈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色,映射著不同的藝術文化形態。西方舞蹈最早起源于古希臘,在這一時期中,充分將歌劇、戲劇、文學以及舞蹈整合到一起,體現出人們當時真實的生活狀態及思想,反應出社會的精神面貌。本文首先從舞蹈動作及結構,對西方舞蹈的特異性進行分析,進而通過傳承文化理念、充分運用網絡技術,以及促進大眾化發展三個維度,論述了西方舞蹈中國化發展的有效路徑,旨在促進西方舞蹈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豐富我國舞蹈文化。
西方舞蹈;特異性;中國化;發展路徑
西方舞蹈中的動作就就像文學藝術中的文字、話劇中的臺詞、音樂中的歡唱、美術中的色彩一樣,動作是最能夠表達出舞蹈真實情感的部分,是向大眾傳遞舞蹈內涵的最為有效的途徑,它是由舞蹈藝術的特異性而決定的。對于舞蹈編排者來說,用雙眼去觀察、用心去體會世界的情感是創作優秀舞蹈作品的重要基礎,而將其通過舞蹈表達出來則是藝術創作的關鍵。從西方舞蹈動作的代表性意義分析,它源自于西方國家的芭蕾舞,所展現的是形體動作中的收與放,其中肩膀的動作與中國民間秧歌相比較小。在西方舞蹈中,強調舞蹈動作在整體表演中的重要作用,舞蹈藝術作品包含的內容、情感、及基調主要是根據人體動作來體現的,動作的收放程度、轉合走向等方面的不同所傳遞出的情感及內涵也不盡相同,因而產生不同特色的舞蹈作品。西方舞蹈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歷程,目前的動作已具有成熟的規模及基礎理論體系,在芭蕾舞蹈中,強調的是動作的開、合、繃、直,并將其作為基礎性原則表達情感。因而也可以說西方的舞蹈較為注重動作的形態美。
西方舞蹈作品中的結構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舞蹈結構主要指的是編舞者按照作品中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及主題的要求,將所要進行展現的內容利用舞蹈中層次分明的段落、不同形式的隊形等結構,在固定的舞臺中進行精心的設計及處理,使其形成完整的結構樣式,進而準確的表達出舞蹈中的抑揚頓挫。根據這樣的形式編排,將舞蹈中的各個層次、按照不同小組所形成的隊形構成完整的舞蹈藝術作品。對于西方古典舞蹈來說,在訓練過程中,格外重視科學合理性,實際在數百年以前就已經根據人體力量學與身體結構圖,構建了相關符合自然規律的合理的訓練技巧與規律。秉承著仿照自然、還原真實的根本信念,在舞蹈中盡可能多的采用科學合理的規律將真實的情景及板塊式的空間結構進行最真實的還原。所謂板塊式的空間結構所呈現出的形式相對單一且較為平穩,因此,在舞蹈中所體現出來的舞臺空間就會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因而讓人印象深刻,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西方舞蹈起源于古希臘時期,因而其所積極弘揚的是自然、美好、自由等理想化的期盼,而自由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在傳統的舞蹈中,利用專業、系統化的動作傳遞生活的真實情感及啟示,能夠極大程度的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帶給他們美的享受。由于西方舞蹈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極具創新潛能,能夠暢快淋漓的表達感情,抒發個人意愿,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增強人的交際能力,充分彌補了傳統舞蹈中的不足。國外相關學者曾表示,世界文明具有豐富的種類,這些不同類型的文明共同促進了社會整體的發展。在我國舞蹈當中,當部分動作變成舞蹈體態時,實現了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有效繼承與弘揚,因此,西方舞蹈的中國化發展應積極傳承傳統藝術并不斷汲取新的養分,要與現代舞蹈藝術相融合,彼此相互依存,展示各自獨特的藝術魅力,彰顯與眾不同的基調,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
二十一世紀,已全面進入互聯網時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促進世界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拉近彼此距離,在世界這一整體中,當前各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已形成緊密相連的關系,現代中國藝術也正處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任何國家、任何形式的舞蹈發展都需要網絡技術的支持推動自身的進一步發展,以便更好的適應現代化的發展水平,利用網絡平臺能夠將小眾舞蹈藝術傳播給全世界的人觀看,拓展他們的宣傳渠道,讓更多人對其認知,進而給予肯定。因此,西方舞蹈的中國化發展應充分運用網絡社交平臺以及自媒體賬號等,積極開設微信、微博的官方賬號,并在其中定期發布各種類型的西方舞蹈,向讀者介紹西方舞蹈的文化背景、風格、發展歷程等,在提高其影響力的基礎上,也讓更多人了解西方舞蹈,感受到其重要的藝術價值。此外,對于電視競賽類節目來說,西方舞蹈專業人員不能單純以參賽者的身份進行表演,應努力申請評委資格,通過媒體這一良好的平臺,盡可能多的向大眾宣傳西方舞蹈的有關知識,進行全面性的知識科普,從而推動西方舞蹈中國化發展進程。
在西方舞蹈中,被現代大眾所熟知的舞種有很多,例如拉丁、街舞、探戈等,這些舞蹈可以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舞蹈動作簡單易學,可以現學現用,比較適合集體演出使用,因此,西方舞蹈比較適合大眾化的發展,并在其中進行廣泛傳播。拿街舞來說,這一舞種活力四射,一般情況下會通過難度較大的舞蹈動作提高舞蹈的表現力,增強觀賞感,在街舞的表演過程中,只要表演者連續進行大幅度的倒立、跳躍、翻轉等動作,就會得到觀看者的高度贊揚,并將其定義為專業舞者,在這一過程中,觀眾往往注重的是舞者整體的表演效果,并不會糾結于動作的準確性以及舞蹈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因此,在普通大眾面前進行街舞表演,重要的是要體現出該舞種的自由自在感,練習者可以將其中炫酷的動作定為訓練的重點內容,像其中含有倒立、翻轉的動作完全可以利用輔助性的工具完成。近年來,廣場舞成為我國搜索的關鍵詞,一度成為社會大眾廣泛議論的話題之一,特別受到中老年人的喜愛,并逐漸將西方舞蹈中的相關動作融入到了廣場舞當中,不僅增強了廣場舞的娛樂性,同時也促使更多人參與到日常鍛煉當中,從而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
[1]黃寧.文化差異對中西方舞蹈發展的影響[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82-184.
[2]田麗萍.中西方舞蹈比較研究[J].學術交流,2012,(S1):112-114.
潘虹(1986.8- ),女,漢族,山西清徐人,山西大學音樂學院,舞蹈學碩士,講師,從事山西民俗民間舞蹈發展,舞蹈表演與教學,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