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霞 (湖南科技大學 411201)
中美學校德育環境比較研究
文水霞 (湖南科技大學 411201)
德育環境作為德育的重要因素,對塑造人的思想品德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視學校德育環境的建設。中美兩國在思想道德、社會制度、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學校德育環境方面具有各自的特點,但他們之間也存在著相似之處,可以相互借鑒。通過比較中國和美國學校德育環境的共性和差異性,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并得出啟示,對我國學校德育環境的現狀進行改進和優化。
德育環境;比較;啟示
網絡時代,我們可以迅速地獲得我們想要的信息,但青少年正處在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期,道德認識水平不高,可塑性較強,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學校是培養青少年的搖籃,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行為的養成與學校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學校德育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目標的落實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由此看來,各國都對學校德育環境比較關注和重視,而美國在這一方面做得比較成功,因此,筆者將中美兩國的學校德育環境作對比,發現其中的差異性,結合我國學校德育的現實狀況來借鑒美國的成功之處。
《辭海》關于環境的界定:“一是指環繞所轄的區域;二是指圍繞著人類的外部世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和物質條件的綜合體。”我們通常指的環境就是《辭海》中所指的第二層含義。對于德育的定義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但學界主要將德育的概念界定為廣義德育和狹義德育。廣義德育是相對于智育和美育來界定的,不僅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外,還包括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狹義的德育專指道德教育。由于對環境和道德教育沒有明確的定義,德育環境概念的界定也是如此。戴鋼書認為德育環境是指影響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形成、發展和人的德育活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筆者認為學校德育環境是指在學校內,影響和制約學校德育活動進行以及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一切內外部因素的總和,包括社會中的外部環境以及學校中的內部環境。
探討中美學校德育環境的差異性,可以取其精華部分,彌補我國某些方面的不足,促使我國更好地建設學校德育環境,打造一個融洽、健康向上的學校德育環境氛圍。中美學校德育環境的差異性主要有:
學校是發揮德育作用的主陣地,因此,要把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始終貫穿于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并且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集體觀念,弘揚集體主義,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抵制個人主義的錯誤價值觀。要把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擺在我國學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在實踐中不斷的貫徹和落實。而美國是一個注重個人主義價值的社會,提倡的是利己主義,合理合法地追求個人利益是這個社會的共鳴。因此,美國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注重個性培養,在學校德育環境建設中會給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方式以及機會來培養他們的各項才能和創新意識,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和全面的發展。
美國學校要求校園內的環境與外部的社會環境協調一致,即學校培養人的規格是符合社會需要的,讓學生在學校內就能體驗到社會的點滴,從小就著重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習慣和能力。所以美國的青少年在18歲之后,父母就會讓他們自己去社會上生存;而我國大部分人過了18周歲,在物質上還是需要父母的幫助,無法獨立生活下去。近幾年來,我國的素質教育一直注重生活化教學,但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還是與社會生活相脫節的。最典型的就是大部分學生在學校里是佼佼者,但當他們畢業踏進社會時,往往覺得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別人認可,缺乏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這就使得學校教育培養的人才不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美國學校德育不僅滲透在教材、教學過程中,在課外實踐活動、社會服務、社會公共環境、紀律管理等學生日常生活方面,也滲透著德育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4]美國學校實施德育的途徑主要是通過開設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除此之外,還把德育的相關內容融于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德育得到了強有力的滲透,目的是培養美國公民。而我國主要是通過設立專門的德育課程,任用專業的德育工作者進行德育教育,沒有形成系統的德育體系,人們整體德育觀意識比較淡漠,尤其是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社會其他組織成立的社團比較少,活動也與學校的德育聯系較少。德育途徑主要是通過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以及少部分的課外活動。
為了讓孩子們喜歡學校,養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美國學校通常會在閱覽室里設有舒服的沙發、咖啡廳,給學生們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這種寬松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以及發散性思維的養成。除此之外,美國學生還可以獲得各種機會參加政治活動、社團活動、演講等,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到自己的權利與義務。而我國學校德育環境的氛圍沒有美國的寬松,因為我國基礎設施的建設落后于美國,大部分學校無法提供優越的學習條件。而且學校的規章制度很多,有些規章制度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并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進行革新。雖然我國也提倡民主權利,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政治生活,但只是停留在口頭之上,大部分是形式主義,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雖然中國和美國在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上有著巨大差異,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也有著天壤之別,但在學校德育環境方面兩國也存在著相似之處。兩國學校德育的內容和目標都是為本國的政治服務的,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政治統治和社會穩定,都注重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個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美兩國學校在德育環境建設中,最突出的是重視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比如學校里的校風、學生的學風以及班集體的班級作風等方面。兩國學校在進行德育環境建設時都是以課堂教學為基本途徑、重視課外活動的開展、設立了專門的德育課程以及重視教師的示范作用等。
造成中美學校德育環境差異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歷史文化背景不同。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儒家思想在這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它的影響根深蒂固在人們的腦海中,在價值取向方面,形成了注重集體的利益和榮辱,輕個人的義利觀。在近代社會,我國淪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在這期間,中國的經濟下滑、政治腐敗、文化滯后。除此之外,在建國后期,文化大革命也嚴重阻礙了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的發展,落后于西方國家。而美國的歷史文化沒有中國悠久,因為它是一個移民國家,真正獨立才兩百多年,曾遭到英國的殖民統治,在文化上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理念,既遺留了歐洲文化較為保守的宗教教育,又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比如進取、獨立、平等、開放的教育理念。由于美國這種移民文化的淵源,他們的價值觀傾向于追求個人主義、自由競爭、金錢至上等。其次,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不同。中美學校德育環境的差異,反映了兩國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不同而導致的國家基本價值觀的差異。中國從原始社會到現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渡過了漫長的封建社會,一向注重集體觀,而美國沒有經歷漫長的封建社會就直接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領導下無產階級專政,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民主集中制;而美國是一個聯邦國家,資產階級專政,權力一分為三。正在由于這些制度的不同,所以中國學校德育環境才強調集體主義,而美國則強調個人主義。最后,指導思想不同。我國德育教育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并在實踐中要與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相結合。美國德育則傾向于從自我角度出發,德育內容中十分注重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這與美國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密切相關,它強調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和平等,強調個人競爭、個人利益和民主至上。
比較不是目的,借鑒也不是目的,比較、借鑒是為了提高。通過借鑒美國學校德育環境建設方面的的可取之處,為我國學校德育環境建設提供指導,提高建設能力。
美國的德育是為了培養“美國公民”、“合格公民”、“民主公民”等,因此美國是十分尊重公民的自由和權力,注重公民的個性發展和培養。而我國則強調要服從集體,倡導的是集體主義,沒有為個體個性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意識到了個性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的德育觀和德育環境也要順潮流而改變。當前,我國在教育教學中,也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注重創新、創造能力,但實際效果欠佳。由于我國長期在應試教育的指導下,每個學校都是統一教學大綱、統一教材、統一考試,教師和教材就是權威,學生不敢質疑,久而久之,他們的想法就被磨滅了,提不出有新穎的觀點,也創造不出有新意的東西,缺乏創新精神,千篇一律,他們的個性沒有得到發揮和培養。因此,我們在德育教育中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和個性。
只有整合校內外德育資源,制定學校德育培訓計劃,優化校內外德育環境,才能使學生進入社會時不至于迷失方向,才能夠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讓每個學生的智慧和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和位置。要力求校內外環境的一致性,學校不但要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學習和生活的樂趣,同樣也要要求社會和家庭提供便利的條件和和諧的環境,只有這樣做,學生的知識能力、社會實踐的能力以及生存能力才能得到同時發展。
為了給學生的品德發展營造一個和諧、健康向上的環境,就必須完善學校德育管理機制,擴建德育隊伍和途徑。一個隊伍整體功能的發揮,需要健全管理機制。要把學校相關制度的建設落到實處,學校的每個部門以及每位教師,都要投入到制度建設中,相互配合、協調來解決德育工作中的問題。此外,在德育環境建設中,德育隊伍建設不容忽視,直接影響著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在德育工作途徑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義務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它不僅是德育工作者和德育教師的責任,而且也不局限于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社會的各個機構和組織。
寬松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是至關重要的,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的發展,因此,有必要營造一個寬松的學校德育環境,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得到健康成長。首先,要優化校園人際關系。一方面,我們要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在傳統教育中,師生的關系不平等,師道尊嚴深入學生的腦海,學生不敢質疑,更不能挑戰教師的權威,只有絕對的服從,我們應該摒棄這種觀念,建立一種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才能打開學生的心扉,真正了解學生所需,學生才會接受教師的教育,學校的德育工作才會取得相應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需要關注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當他們出現矛盾時,以便得到及時解決,才不會造成同學之間關系的緊張,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其次,要優化校園文化環境。重視對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把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的建設都提到日程,形成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環境。并把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延伸到校外,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之間強大的教育合力,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例如:社區服務、志愿者活動以及社會實踐等,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增加他們的社會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和生活能力。
[1]辭海:五卷間[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3248.
[2]鄭甜.信息網絡時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特征[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5).
[3]戴鋼書.德育環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安燕,羅榮躍.多元文化視域下學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標、內容與方法[J].學理論,2009(30).
文水霞,女,出生1992年8月,湖南吉首人,湖南科技大學研究生碩士在讀,專業:學科教學(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