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華
【摘 要】本文以西林民族高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相結合的方法,從學生個體性格差異、學生化學學習動機差異、學生的化學學習基礎差異、學生學習方法差異方面進行調查分析,實證“361”有效課堂教學實驗模式,以進一步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化學學習 個體差異 “361”教學模式 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B-0011-02
“361”課堂教學模式從當前的實驗教學效果來看是一種良好的、有效的方式。“361”課堂教學模式具體來講,就是預習、展示、反饋為“3”,出示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提升、達標測評、糾錯鞏固六個環節為“6”,一個反思就是“1”。“3”“6”“1”所指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密切的相關性。“361”教學模式是解決差異化教學的有效方法。百色市積極響應教育改革浪潮,推行“361”有效課堂教學實驗模式,并于 2014 年 7 月開始在全市各縣的 93 所中小學進行實驗,本校也被選為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對象。然而,本校位于西部民族邊遠山區,縣內有壯、漢、苗、瑤等 14 個民族,少數民族占全縣人口的 90% 以上。大部分學生來自封閉、貧困、落后的少數民族的聚居山區,缺乏理性思維的嚴謹性,性格比較內向,學習思路狹窄、單一。成績優異的學生大都到區域外的高中就讀,留在本校的學生基礎較差,學習效率低下。而受“大學生就業難”“打工潮”和“讀書無用論”等思潮的影響,很多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積極性不高。在十幾年的化學教學實踐中,筆者對化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深有體會,要想提高本校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充分了解學生化學學習的個體差異,以差異性調查結果為依據,實施有效的教學模式。
一、高中化學學生學習個體差異實證調查及結果分析
為了深入了解山區高中化學學生學習個體差異,本文以百色市西林民族高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及部分教師為調查對象,其中學生 1100 人,教師 5人。主要以問卷與訪談兩種方式展開調查,共發出 1105 份問卷,收回 1100 份,有效問卷 1100 份。問卷主要內容如下:(1)學生的個性差異;(2)學生學習化學學科的動機差異;(3)學生具備化學基礎知識的差異;(4)學生學習化學方式方法的差異。經過全體調研人員的深入調研、認真統計、謹慎分析、歸納總結,并結合 spss 數據分析、求證,最后得出以下分析結果。
(一)學生個體差異性大,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西林民族高中是典型的邊遠山區學校,學生來源地比較分散,有縣城、鄉鎮和山村。學生的家庭環境及其所處的生活環境直接影響他們,形成獨特的性格特點。本文主要從“性格差異”“興趣差異”“學科愛好傾向”“學習方式”四個維度來考察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調查“性格差異”中,本文主要設置內向型和外向型兩種選項,調查顯示有 65% 的學生認為自己性格趨于外向,有 35% 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內向型性格;在“興趣差異”調查中發現,喜歡繪畫的占 9.3%,喜歡音樂的占 22.9%,喜歡體育的占 24.7%,喜歡閱讀的占 17.6%,喜歡舞蹈的占 5.4%,喜歡電影占 16%,其他的占 4.1%;在“學科愛好傾向”調查中,有 13.5%喜歡語文,有 12.2% 喜歡數學,有 10% 喜歡外語,有 11.6% 喜歡物理,有 13.8% 喜歡化學,有 11.2% 喜歡生物,有 8.7% 喜歡政治,有 10% 喜歡歷史,有 9% 喜歡地理;在“學習方式”調查中,本文主要以 A“獨立思考、專研”,B“與人合作、交流”,C“說不清”三個主題來考察。其中 A 主題的學生占 44.6%, B 主題的學生占 39.4%, C 主題的學生占 16%。從以上數據統計結果可知,山區學生在性格、興趣愛好及學習風格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學生的性格活潑開朗,認知媒介更傾向于情境性和形象性,同時,我們發現,山區學生在學習化學過程中的自主性比較差,合作學習比較差。這些性格特點多與本校學生家庭環境以及學生長期以來的生活環境有關。因此,教師在化學教學中應該更注重采用音樂、視頻、圖形、游戲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參與實驗設計和課堂活動,或者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差異性教學,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二)學生化學學習動機內生性差,教師應該豐富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內生性學習動機。動機是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生學習化學動機直接影響到學習的努力程度。促進學生養成內生性學習化學動機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測量學生學習化學的動機:(1)化學實驗很有趣;(2)為了通過各種化學考試;(3)為了以后好找工作;(4)學好化學可以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更好地生活。通過調查統計了解,有 30% 的學生選擇(1);有 25% 的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通過考試;有 35% 的學生是為了以后好找工作;有 10% 的學生認為可以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從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學習化學是基于外在動因所至,認為因考試需要和為了尋找好工作的占到了 60% 的比例;而出于主動愛好和感興趣的占比少,為 40%。為此,我們對不同學習動機的學生的成績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對化學實驗感興趣的學生和認為化學實驗有意思的學生,即有內在學習動機的學生和為了升學而努力學習的學生的成績相對于其他學生來說要更為優秀。由此可見,學習動機的差異性對化學學習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任教老師應該主動嘗試挖掘新的前沿的教學資源,以化學實驗或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手段和方式進行教學,實施差異性教學,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內生性學習動機,使學生自愿投入化學學習中,促進內生性學習動機的形成。
(三)學生學習基礎差異較大,影響高中化學成績,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后進生。我們在統計當中將學生的學習基礎劃分為四個層次:基礎很好,基礎較好,基礎一般,基礎差。然后,結合學生入校化學成績以及高一時期學生的化學成績進行差方統計。差異關聯性分析如下:高中前化學成績很好的占 14%,在高一時期以相似比例存在;基礎較好的學生占 30%,在高一時期這一比例也達到 29%;基礎一般的學生占 30%,基礎差的學生占 26%,這兩個層次的學生在高一時期也以相似比例存在。這種差異性表明,學生的化學學習基礎好差與學生的化學成績高低有密切關聯性。這個研究結果也提醒高一教師,在高一化學學習階段要及時引導后進生的化學學習,及時幫助后進生趕上學習進度,打好基礎。同時也可以看出,西林民族高中高二理科班學生在上高中前化學基礎很好的只占極少數,基礎較好的也并不是很多,基礎一般的基礎較差的與基礎很差的則占大多數,這說明高二理科班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化學基礎就已經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個差異對高中化學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學習功課的增多等,化學成績表現出極大的差異。
(四)學生學習方法欠缺且差異明顯,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提高。好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是取得好成績的重要因素,對于高中學生學習化學學科來說,掌握一套有效的、合理的、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和策略能夠幫助自己有效地學習化學,從而提高學習化學的能力和學習成績。我們以高二學生(共 250人)作比較,調查結果顯示,成績在 80 分(40 人)以上的學生中,有 75% 的學生掌握了比較好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只有 25% 的學生不善于運用學習化學的方法和策略;成績在 60-79 分(100 人)的學生中,有 60% 的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策略,同時也 40% 的學生不善于運用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從以上數據可知,西林民族高中的大多數學生沒有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不善于運用學習策略,這對他們的化學學習十分不利。
二、針對調查結果提出的一些教學對策
從以上調查及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實施“361”課堂教學實驗模式,必須以深入了解學生的差異性為前提,精心設計差異化的教學策略,以滿足西林民族高中學生的不同需求,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更好地提高學生化學學習水平,有效提高其學習成績。
(一)深入了解學生差異。西林民族高中處于邊遠山區,學生民族身份多樣化,性格差異大,作為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基礎差異、愛好差異等,才能實施差異化教學,也只有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才能更好地實施“361”課堂教學實驗模式。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這首先是人學。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不了解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
(二)設計和實施差異化的分級教學目標。古人云“因材施教”,具體而言,就是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為教學理念,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為學生設計合適不同差異及層次的學生的教學目標,以差異化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化學基礎上得到最大的發展。同時,在化學差異化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每個學生存在的差異性,并對不同層次差異的學生進行跟蹤測評,以測評結果為依據,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從而達到優劣兼顧,優則更優,好上加好,后進跟進的教學效果。化學差異化教學從根本上解決了基礎差異大,差異層次分明的學生的教學問題,它充分照顧到了各個層次差異個體,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了化學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質量。
(三)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西林民族高中的學生具有典型的民族特性,各方面差異都比較突出,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運用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策略來組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預習、展示、反饋是教師根據學生差異、教學實際情況所做出的教學反應。出示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提升、達標測評、糾錯鞏固是在教學層層推進中,根據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進一步總結和實施差異化的教學策略,因材施教。
總之,在本校當前主要以大班教學為主的課堂組織形式中,要想在每堂課內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與之匹配的教學策略,采用合適的教學模式,從教師素質、教學任務量、教學條件、教學管理來說,還是不能夠完全達到。但是最為重要的是,教師無論在什么樣群體的學生面前,一定要有意識地將學生有學習風格差異這一特性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在“361”課堂教學實驗模式的指導下,在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等方面遵循其教學規律,有效地將此種化學教學形式更好地在西林民族高中的化學課堂當中推進。
【參考文獻】
[1]李 進.化學學習策略體系及初高中生化學學習策略差異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5
[2]安會云.中學生化學學習中學習風格的診斷及表現差異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6
[3]楊思薇.廣州市普通中學學生化學學習能力的性別差異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4
[4]李艷偉.高一學生化學學習差異現狀及教學對策研究[D].鄭州:河南師范大學,2013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