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惠
摘 要:新課改是近幾年在教育界掀起的一股新的教育思潮。進行新課程改革是我國實現教育進步、追隨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新課改的目的在于體現學生在教學工作中的主體地位,而中學政治新課改的目的也在于發揮學生在思想領域的主體作用。通過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可以讓課堂變為一個交流思想的大熔爐。為提高政治新課改教學的實效性,需要正確理解師生間正確的關系,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環境以及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
關鍵詞:中學;政治;新課改;學生;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33.2
新課改有利于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就中學政治來說,如果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有利于學生充分深入理解我國的政治制度,而不僅僅讓學生局限于老師機械的講解,能自己發表政治言論,從而深刻認識正確的政治思想,形成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新課改的途徑是通過加強師生間的交流、通過對認知客體與認知主體之間情感氛圍的聯系來創造一種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環境,通過教學設計,讓教學在積極的情感氛圍和優化的環境中開展,可以讓學習者積極參與到認知活動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者的潛在思維意識,從而讓學生在特定思維方式中獲得知識、發展智力,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讓他們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教學實效性。
一、中學政治新課改的必要性
(1)新課改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使比較枯燥的政治變得易于理解,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實現自我價值。
(2)新課改對老師來說是一種挑戰,因此實行新課改能激發老師的責任心,提高教學質量。與舊的政治教材相比,新課改后的教材記憶性內容變少,辯論性內容變多,因此可以督促教師認真解讀教學內容。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中學政治新課改的目的就是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對政治理論進行思考,有利于他們提出新的思想,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與辯證思維。
(4)政治是一門思想教育,目的是開拓學生的思維,許多著名的思想理論都是通過激烈的辯證討論得出的,傳統的教學只注重老師的客觀教授,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不僅對其自身以后的發展有影響,也會對今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新課改通過凸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他們思維的擴展,也有利于新的教學理論的形成。
二、新課改現狀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實踐,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定位得到了明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課堂從傳統的老師為中心上變為學生為主體。新課改建立了一種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表達能力為主的新型教學模式。然而在具體操作上,因傳統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教師無法第一時間改變教學方式,導致新課改執行力度不夠,改革往往流于形式,無法深入落實。不少初中政治老師還是在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大大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三、如何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
(1)正確認識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成功實現老師角色的轉換,從老師單方面灌輸改為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養成積極思考、辯論的良好習慣。
(2)學生逐漸形成自我主體意識。學生形成自我主體意識,不是指老師要按照學生的要求去教授,而是學生按照自己的時間情況,選擇一種適合自我學習的方法,實現知識的靈活運用,學會自我思考,并積極與老師交流。
(3)優化學生學習環境。在新課改階段,教學不應只在課堂上進行實施,而應使校園中的任一角落都包含政治知識,時刻提醒老師新課改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點在當下學校中主要表現為老師在課上引用校園中張貼的名人名言,這樣有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回憶起老師的教授,并能積極思考。
新課改使教育從應試教育變為素質教育,為新的課程教學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在中學政治新課改的轉折階段,還無法形成具體完善的方法,因此要在教學實踐中加以總結,并積極運用已見成效的正確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政治教學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馬向樂.新課改下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發揮的實踐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2]徐韻雪,丁 婷.淺論中學政治新課改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J].群文天地,2013(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