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兵
摘 要:戲曲是我國傳統(tǒng)戲劇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在世界藝壇上獨樹一幟,融合表演、演唱等多種藝術手段于一體,在舞臺上為觀眾展示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戲曲文化的發(fā)展史見證了中國民族藝術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中國的戲曲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明清傳奇以及近代影響很廣的京劇和各種地方戲曲,統(tǒng)稱為中國傳統(tǒng)戲劇文化。
關鍵詞:戲曲;表演;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103-01
中國戲曲經過800多年的沉淀與創(chuàng)新,歷經產生、發(fā)展、繁榮等多個階段,在12世紀才形成了初步完整的體系形態(tài),至今保存較完好300多個戲曲劇種和數以萬計的精彩劇目使得戲曲文化成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代表形式,至今仍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演,呈現出勃勃生機和經久不衰的魅力。
一、戲曲藝術的表現手段
中國戲劇的主要表現手段是運用歌舞的形式來再現和升華生活,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形式是在不斷地吸收和借鑒詩歌、音樂、舞蹈、繪畫、說唱、雜技、武術等多種姊妹藝術的技術上相互融合發(fā)展而來,并在宋代的南戲和元代的雜劇中得以初具規(guī)模。充分發(fā)揮了時間藝術、空間藝術、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的長處,在戲劇性的基礎上想制約,互為襯托,共同為塑造人物、敘述情節(jié)。中國戲曲的綜合性特別強,具有別具一格的表演形態(tài):唱、念、做、打。唱念用以塑造音樂形象,做、打用以塑造形體形象。
要在有限的空間演繹一段完整的人生故事,從而反應深廣豐富的生活內容,須運用虛擬手段創(chuàng)造出舞臺藝術的真實性才能給人以無限的空間自由感,虛實相生,以虛帶實,貫在傳神,戲曲在觀念上的寫實再現與表現現象上的抒情寫意,同強調模仿追求實鏡的西方戲劇大異其趣。
二、地方戲曲的藝術特點
地方戲曲走著一條漫長的而曲折的道路,在發(fā)展過程中總是和人民息息相關的,地方戲曲充滿著藝術魅力,把生活內在的真與人物內心的真冶煉成詩化的美。它在廣泛的生活題材的領悟中探尋美,并且把這種樸素的美加以詩化,因而,常常不是著眼于一些生活具象的真,而且著眼于刻畫人的精神美,情感美,為開倔生活的真實內涵,塑造真實的人物形象,發(fā)揮自由而嚴謹的結構美。正如泗州戲發(fā)展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它與徽劇、黃梅戲、廬劇并列為安徽四大優(yōu)秀地方劇種之一,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她以優(yōu)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素有“皖北黃梅”之稱,2006年,泗州戲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泗州戲在世界藝術寶庫里占有獨特的地位。因曲調優(yōu)美動人而深受群眾的喜愛,素有“拉魂腔”之稱,又因女腔常用尾音翻高七度的拖腔,亦稱“拉后腔”。泗洲戲流傳于魯南、蘇北、皖北廣大地區(qū),由于各地區(qū)語言聲調不同,同時受各地區(qū)不同的戲曲聲腔、說唱音樂或民間歌曲等的影響,在流傳中逐步分化為不同的路數和劇種。泗洲戲的唱腔與念白在皖北地區(qū)的流傳與發(fā)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特色。泗州戲與皖北人民的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顯示出強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但是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飛躍發(fā)展,觀眾逐步減少,傳統(tǒng)技藝瀕臨失傳,泗州戲的生存出現了危機,迫切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扶持。
三、地方戲曲藝術的傳承與保護
戲曲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和瑰寶,作為戲曲藝術工作者要視保護其生存和發(fā)展為己任,不斷思考和探索,為戲曲藝術的獻計獻策,共存共榮,謀求更進一步的發(fā)展。萬事萬物的生長都要有適合其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戲曲藝術也不例外。戲曲藝術要發(fā)展就必須培養(yǎng)自己的觀眾群,有需求才有市場,只有形成良性的供求關系,戲曲藝術才能進入良性的運轉階段。但是人們對某一種藝術的審美偏好,需要不斷地積累和較長時間的培養(yǎng)和熏陶。
我們戲曲藝術工作者們要義不容辭的擔負起這項光榮而又艱巨的歷史使命,積極主動地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的觀眾群體,做好普及和提升戲曲常識的教育,使得喜愛戲曲的觀眾們有更好的環(huán)境來了解戲曲,從而更加喜歡戲曲。這樣做的好處不僅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貢獻,更是凝聚民族魂、增強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地方戲曲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上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更要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提高文化競爭力,我們在發(fā)展地方戲曲的同時,有利于推動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可以看出,中國人對戲曲有一種不可替代的情感依賴和原鄉(xiāng)情結。千百年來,城里鄉(xiāng)間,搭臺唱戲,構成了中國社會一道獨有的文化風景線。生旦凈末丑、手眼身法步,絲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呈現了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迷人風采。可以說,各種戲曲藝術的百花爭艷、代代相傳,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振興戲曲藝術,使之與五千年中華文明相匹配、與氣象萬千的偉大時代相匹配、與億萬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匹配,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振興戲曲藝術,對于傳統(tǒng)文化藝術薪火相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曙光.宿州戲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姚玉金.宿州文化春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3]勁草.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記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墜子戲代表性傳承人張莉[J].文化宿州,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