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婷
摘 要:東北二人轉起源并流行于東三省,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由于清末的社會動蕩以及戰爭的緣故,文獻記載的大多不全,長期以來僅是在民間流傳,具體無從考證,有記載,清道光二年,吉林省懷德縣八家老爺廟的廟會上就曾出現過蹦蹦戲,早期的二人轉沒有女演員,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裝。
關鍵詞:二人轉;曲牌;分析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148-01
在建國改革開放之后,東北二人轉的曲牌才得以流行和大量的傳唱,伴奏樂器增加了揚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場鼓、鑼等。演員手持道具增加了花傘、紗巾、長綢、根據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飾也得到了相應的改進。曲牌主要從民歌秧歌和各地民間小調中演變來,隨之社會的發展,二人轉朝著戲劇性、專業化方面發展,從而使二人轉曲牌運用形成了規律,大致歸納包括主調和輔調兩部分。
一、主調
常用曲調,主導作用抒情、對話、敘事,有十大主調,由于表現角度不同、環境、對話,風格不同所以靈活運用,篇幅短只顧及一面,有的長,則多方面特點結合。十大主調:胡、牌、文、武、抱、紅、縻、四、翻、靠。
1.胡胡腔。二人轉主要曲調,節奏歡快、紅火,旋律跳躍性大、高亢、豪放。大多數用于二人轉節目的開頭,適于交待故事的時間,地點,背景,環境以及主題。胡胡腔是上、下曲體結構帶行腔的曲調,上句尾音落“2”,下句尾音落“1”,適于七字句和十字句唱詞。胡胡腔曲調豐富,頓板頗多。
2.喇叭牌子。又名東北趟子,二人轉常用曲調,歡快明朗,長表現人物內心感情、景物、環境,用于抒情敘事,每句后有長過門。上句落“2”,下句落“1” 它有三種板腔:
(1)4/4 節拍(擊三節板) 通常稱之為[喇叭牌子]
(2)2/4 節拍(擊一頂一) 通常稱之為[二流水喇叭牌子]
(3)1/4 節拍稱為[快板喇叭牌子]
3.文嗨嗨。二人轉主要曲調,上、下句曲體結構帶行腔。文嗨嗨旋律性強,抒情,落音固定,上句由2-1,下句由6-5,文嗨嗨分慢板,中板,快板三種。
4.武嗨嗨。二人轉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曲調,是二人轉節目的支撐曲調。武嗨嗨曲調平穩舒緩,節奏變化豐富,甩腔棱角大,過門規范,紅火,長于演唱大段唱詞。
5.抱板。也稱[流水]是一種朗誦調,絕大多數是歸“6”調式,沒有樂隊伴奏,其中還包括一種旋律性較強的曲調稱[抱板腔]。
6.紅柳子。是單出頭和拉場戲的支撐性曲調,落音規范,上句“1”,下句“3”,甩腔“6”。它旋律樸素,是說唱性和戲劇性并存的曲調,紅柳子是4/4節拍,擊三節板,節奏平穩,舒緩,長于表達莊重,深沉的情緒和氣氛。紅柳子中還有一種板腔叫[硬口柳子]往往用在一個節目的最后段落。
7.三節板。又名[三節腔],是上下句曲體結構帶甩腔的曲調。落音規范:上句“3”,下句“1”(變化音6、3),甩腔5(變化音6),節奏特點是黑板起唱,尾字落中眼每小節的第三拍,旋律音符多,行腔較少,韻味軟濃,是抒情板腔,演唱三節板講究“慢板升味兒”,“慢而不斷”。
8.五字錦。每句五字,屬于抒情性敘事板腔,刻畫人物,衣著打扮、動作、景物、環境,基礎上出現過七個字、八個字的唱腔。使音樂產生了對比和活力。
9.靠山調。二人轉、拉場戲用的多,曲調哀怨,頗具戲劇性音樂語匯特點。
10.小翻車。又名[句句歡],屬于激情板腔,大多數用在一個劇目的最后段落,結尾處,它的腔格,詞格適應性廣,節奏自由,擺字靈活,抻一抻,緊一緊都行,1/4節拍。
二、輔調
用以補充主調不足,不可缺少,與主調對應,也有十大輔調之說:(1)秧歌柳子。活潑歡快,用于歡慶場面有濃郁的東北大秧歌風格;(2)大救駕。在胡腔腔之后,用于加強變化。表現力豐富;(3)打棗。此曲調頗為抒情,腔格詞格較為特殊,適于演唱三條腿的唱詞;(4)哭縻子。是一種悲調、哭腔,一些悲劇、苦戲里經常使用。縻子是慢板曲調,上句落“5”,下句落“1;(5)羊調。全稱[扯羊尾巴調],此曲調多是一替一句或一替半句唱,以俏口“哪啦伊呼咳呼咳”代替過門,它節奏適中,旋律跳躍性大,明快,爽朗,而且幽默風趣;(6)四平調。又叫[東北大鼓調],它是從東北大鼓移植到北路二人轉里來的,它節奏緩慢,旋律抒情細膩,長于演唱大段唱詞,詞格十字句為最佳,多個字顯得好唱,俏皮靈活;(7)垛口大鼓。用垛句唱,用于中板慢板,揭示人物內心世界;(8)慢中緊。緊拉慢唱,用于高潮,回憶對比,人物情緒激動;(9)壓巴生。帶動性的敘事板腔,常用于十字句唱段,曲調活潑。這種曲牌很啰嗦,所以很少演員去演唱;(10)鋸缸調。它是我國很多劇(曲)種都使用的曲調,曲調旋律通俗,落音規范,上句落“5”,下句落“1”,一句一過門,便于表演,拉場戲多使用此調。 另外一些小調如[十八摸][摘黃瓜]用的也都是這個曲牌。
二人轉曲牌是具有邏輯性的,在一定程度中曲牌運用的好,布局合理,富有邏輯能使作品生動。
二人轉作為地方戲,它的曲牌的發展對整個北路二人轉的意義非常重大。二人轉曲牌經歷了傳統曲牌和現代曲牌兩個階段,由開始的只有主調曲牌規整的唱法發展到由主調和輔調并存,用輔調去彌補主調的不足。它的表現手法和唱法形式豐富,變化多樣。東北二人轉曲牌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