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輝+王明璐
摘要:介紹了國內外濱水近自然景觀規劃設計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城市濱水近自然景觀對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并對濱水近自然景觀的規劃設計進行歸納,總結了現代城市濱水近自然景觀建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城市;濱水近自然景觀;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2-2270-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2.017
Study 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Waterfront Near-natural Landscape
HU Hai-hui,WANG Ming-lu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Garden,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near-natural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were introduced.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waterfront near-natural landscape to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was analyzed.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aterfront near-natural landscape were summarize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rn urban waterfro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was provided.
Key words: urban; near-natural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為了滿足現代化城市建設,部分城市內河、濕地被侵占,或被建設成與高樓林立相配套的硬質駁岸和硬質鋪裝廣場,失去了生態濱水景觀原有的自然風貌。濱水近自然景觀設計作為新常態,已被學術界廣泛研究,并在實踐中采用景觀設計理念[1]。朱國平等[2]在研究中認為單一和乏味的濱水景觀規劃設計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張文杰等[3]闡述了江、河、湖、渠等濕地景觀中濱水綠地的建設原則,周亞莉[4]針對城市內河的溝渠化、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等問題,提出了生態城市建設中河流生態修復方案,朱曉博等[5]利用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濱水景觀進行近自然評價,孔強等[6]介紹了景觀游憩型濱水綠地與生態修復型濱水綠地的特征和自然群落配置的模式。國外濱水景觀建設中,由于中歐時期很多國家工業建設都選擇建在阿爾卑斯山脈,使其自然生態系統遭受到嚴重破壞,因此掀起了濱水景觀建設回歸自然的改造熱潮[7]。日本的河流治理經過一段先渠化再治理的過程[8],推出《近自然工法》指導建設近自然河流生態工程,將研究重點放在恢復生態,保護河流、水庫和海岸的自然生態系統上[9]。英國頒布了全球第一部水環境保護法規,為河流治理的規范化提供了標準和法規基礎[10]。德國提出生態工程措施是指在傳統的水利工程建設上以及河流治理上使用接近自然的生態建設模式[11]。美國生態學家以生態學為設計主體的河流景觀設計理念,推進了河流生態化建設的進程[12]。城市濱水區近自然景觀規劃設計研究已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
1 濱水近自然景觀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1)提供城市生活用水。目前,城市用水主要通過過境城市河流的取得,少數采用地下水。由于過量使用地下水會使地質與地下組成發生改變,導致地下空洞、地面下沉等問題。也有遠距離調水,但供水成本會提高。所以,河流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生產就近取水的主要水源。
2)改善城市交通結構。開發城市河流的水運功能,可以緩解城市交通緊張。城市河流將城市分隔成道路與開敞的空間,河流兩岸及出城而過的河流為城市交通構成提供了道路系統的路基,降低了城市交通的汽車尾氣污染,其植物群落能降低城市交通所產生的噪聲污染。此外,建設在城市周圍的濱河交通系統不僅是道路也是城市的旅游通道,更是城市生態綠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環境建設與提升尤為重要。
3)保證城市生物多樣性。城市的水系環境為生物多樣性的存在提供條件。城市濱水區是典型的生態交錯地帶,作為水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的交接區域,受到兩種生態系統的共同影響,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生態特征。這種生態交錯地帶,適宜各種生物,尤其是兩棲類生物的生存,并且對水體污染有一定的自凈功能。若河流環境惡化,成為污水通道,生物多樣性則逐漸降低。因此,保持良好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提高城市水生態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4)提供城市居民休閑環境。濱水區場地是城市居民和外來游客共同休閑、觀賞、使用的主要場所。濱水近自然景觀規劃設計應將審美功能、生態功能和實用功能創造性地融合在一起,突出濱水綠地場所的公共性、多功能性、近自然性、親水性和生態性。濱水近自然景觀規劃設計不單純是解決防洪問題,在增加濱水地區土地利用價值的同時,通過人性化的休閑、活動、親水空間的塑造,能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臺。
2 城市濱水近自然景觀規劃設計
1)濱水區水質恢復。城市河流水質恢復方法較多,目前主要采用污水物理處理、化學處理和生態平衡處理等方法。利用水生植物治理水質污染的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濱水區水質凈化,如通過蘆葦、菖蒲、香蒲、水蔥、千屈菜、澤瀉、睡蓮、萍蓬草等植物的根系吸收、過濾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來凈化、改善水質。而動物也是構成濱水綠地生態復合系統的主要因子,能夠提升水體的自然調節能力。此外,恢復水質還需要控制污染源流入,提高水資源的品質,實現水資源與動植物物種的和諧共融。
2)濱水區土地規劃。目前,一些濱水區的土地使用功能雜亂,土地整體的利用率較低,用地結構、形式和功能比較單一。因此,在進行規劃設計之前需要對濱水區的規劃區域、景觀區域進行充分調研,確保濱水區空間布局的合理性,并突出濱水區域土地標志性地段的識別性,保留、保護規劃區域內的近自然元素。對濱水區進行科學、總體的規劃設計,才能更好地發揮濱水綠地生態系統的綜合修復作用,實現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目標。
3)濱水區廢棄設施改造。在濱水區規劃范圍內常遺留很多廢棄的設施,主要包括工業遺棄物的相關元素,如原有廠房設備、廠區內的設施、運輸設備等。在進行近自然改造中通過與設計主題、風格相同的處理使其成為新景觀中的休閑設施或雕像作品,使廢棄場地內的設施成為近自然濱水景觀中的修飾符號,從而更好地提升近自然濱水景觀質量。此外,合理利用濱水區域內已有的廢棄景觀元素,不但可以低投入就地取材,還能促進人們對于建設區域歷史沿革與時代發展的回憶與思考。
4)濱水區植物群落設計。在濱水區近自然植物群落規劃設計方面,需要依據群落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江河植物岸線,以綠為主,創造自然野趣。濱水近自然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高,適應能力強,是城市野生動物的主要棲息場所。設計中合理使用植物資源,實現鄉土植物、引進植物的有機結合,確保地被花草、低矮灌叢和高大樹木層次清晰,體現城市整體綠化風格和地域鄉土特征,突出濱水區綠地植物群落的近自然性。另外,種植高大喬木,提供遮陰和減少熱輻射,也符合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結構特征。
5)濱水區水系平面構成。在繪制濱水近自然景觀平面圖時既要滿足比例與尺度、對稱與均衡、對比與協調的形式美原則,還要注重近自然河岸線線條的流暢性,繪制出接近自然河流水體流線的平面圖。根據水體的走向、形狀、尺度的不同,以系統工程為指導,合理布置線狀水、帶狀水和面狀水形態,巧布游覽路線,以滿足濱水景觀功能的多樣化要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平面設計過程中,要考慮護岸的總體布局和柔美線條等因素,既提高設計水域水文的安全性又實現近自然濱水環境設計的目標。
6)濱水區護岸設計。濱水護岸的類型主要有木質護岸、生態植物護岸和石材護岸。木質護岸是使用各種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形成的生態護岸;生態植物護岸是利用各種陸地植物和水生植物結合,通過植物根系在土壤里的固定作用形成自然生態護岸;石材護岸通過各種不規則石材的切割形成有機的組合,或無規則的堆放。各種護岸最重要的功能是防止水土流失,穩固河岸,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護岸結構穩定是前提也是核心,護岸綠帶斷面處理應把水流、水位、交通、汛期和設計景觀綜合考慮。護岸斷面結構多采用臺階式,包括外低內高型、外高內低型、中間高兩側低型。
3 小結
城市濱水近自然景觀規劃設計涉及植物學、生態學、動物學、行為心理學、城市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建筑學、景觀美學、社會經濟學等多門學科,系統性較強。城市濱水近自然主題的河岸帶已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意義的河岸帶功能主要體現在防止自然災害、保護城市安全方面,這與人們追求的休閑、舒適、享受的生態環境有很大差距,也嚴重掣肘了生態城市的構建與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城市河岸帶建立集安全防護、健身休閑、觀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城市濱水近自然景觀帶已成為時代賦予風景園林學科的一個嶄新課題。在濱水近自然景觀規劃設計中,尊重自然、回歸自然、按照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實現國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有機結合,成為生態濱水近自然河岸景觀規劃設計研究的主旨。
參考文獻:
[1] 裴 瑩.城市季節性河流景觀恢復性規劃設計方法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9.
[2] 朱國平,王秀茹,王 敏,等.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綜合治理研究進展[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6,4(1):92-97.
[3] 張文杰,屈培源,張文博.“近自然”濱水綠地景觀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9):4018-4021.
[4] 周亞莉.城市河流生態修復與景觀設計[J].中國西部科技,2011, 10(1):52-54.
[5] 朱曉博,高甲榮,張金瑞,等.基于AHP-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河流近自然評價—以浙江省安吉縣西苕溪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2014(2):35-39.
[6] 孔 強,李小蘭.城市濱水區帶狀綠地近自然植物群落營建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266-267,314.
[7] BERNARD J,TUTTLE R. Stream Corridor Restoration:Principles,Processes,and Practices[M].USDA:Natural Resoures Conservation Service,1998.
[8] WU J J,PLANTINGA A J.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open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46):288-309.
[9] THYSSENN. Rivers in the European Union:Water Quality,Status and Trends[A].NIJLAN H J,CALSMJR. River Restoration in Europe[C].Lelystad:RIZA,2001.
[10] ALLAN J D. Stream Ecology: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Running Water[M].Oxford:Chapman & Hall,1995.
[11] KAUFMAN M M,MARSH W M. Hydr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edge cit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7(36):277-290.
[12] 道格拉斯·法爾.可持續城市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