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亮+李瑾


摘要:農村信息服務成為推動農村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對國內外農村信息服務模式分析的基礎上,對中國現有農村信息服務模式進行了闡述,包含傳統農村信息服務模式及基于“互聯網+”的農村信息服務模式。傳統農村信息服務模式包含農村信息服務站模式、農村科技特派員模式、農村圖書館服務模式、專業合作社服務模式、農民之家服務模式等5種;基于“互聯網+”的農村信息服務模式包含綜合農業平臺服務模式、云農場信息服務模式、線上線下服務模式、公共宣傳服務模式等4種,并提出了中國農村信息服務模式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息服務;傳統模式;“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F291.3;S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2-2347-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2.037
Study on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 in China
GAO Liang-liang1,2,3,4,LI Jin1,2,3,4
(1. Beij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7, China; 2.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7,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Agri-informatic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7, China; 4. Beij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Agricultural Internet of Things, Beijing 100097, China)
Abstract: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Several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s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at home and abroad. Including traditional model and “Internet +” model. Traditional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pattern includes five types: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tationsmode,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 rural library service mod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service mode, the home of farmers service mode. “Internet +”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contains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platform service model, cloud farm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online outline service mode and public propaganda mod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 in our country were put forward in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ing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in China.
Key words: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traditional model; “Internet +”
中國是農業大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耕地面積的1/3,小農經濟自古以來占主導地位,傳統農村信息服務落后,主要以口頭相傳為主。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農業領域也受到了信息化浪潮的沖擊,農業信息資源的豐富度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1]。自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以來,連續11年中央一號文件持續關注農業信息化。通過建設農業信息化示范省、“農業科技110”、“金農工程”、“最后一公里”、“三網融合”等系列信息服務工程,加強農村信息服務能力建設,推動農村信息服務步伐,探索農村信息服務模式。
1 國內外農村信息服務模式研究概述
國外先進國家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健全,美國、日本、印度、德國等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經驗[2]。其中,美國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國家、地區、州的三級農業服務體系,實行“完全與開放”的政策,使得美國農業信息化水平超過工業;日本建立了兩大農業市場服務系統:農產品中央批發市場聯合會和綜合農業市場預測系統,充分發揮了兩大系統對市場的監測與預測,指導日本的實際生產,極大地提高了日本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印度依靠自身計算機行業的優勢,開展了一系列農業信息服務系統與數據庫的開發,建立了中央-邦政府-地區農村的運行體系,對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3];德國采用飼養和食品安全的信息化技術、農業機械的衛星定位技術、農田數據的計算機管理技術等服務于農場生產中,同時搭建聯邦農業科技文獻中心、電子數據管理系統以及市場信息與交易平臺等網絡平臺,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網絡服務體系,確保德國農業生產效率與國際競爭力。
國內學者也對中國農業信息服務模式進行了探索。楊美英[4]、王君君等[5]通過分析目前中國農村信息服務發展過程中的限制因素,基于農村信息服務基礎設施、農村信息服務體系、農村信息服務人才隊伍、農民素質等方面,提出了中國農業信息服務領域針對性的建議;趙俊曄[6]從信息服務主體、信息管理和傳遞手段、信息運動方向和信息服務對象等角度對中國現行農村信息服務模式進行了分析和評價,并提出適合中國農村信息服務的可行性方案;李靜[7]通過對陜西農村居民信息需求及農村信息服務現狀的調研和關聯分析,提出通過搭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高服務內容和質量;萬學道等[8]以濟南農村信息服務為例,闡述和分析了“市、縣、鄉、村”四級網絡聯動的農村信息服務模式;馬凌等[9]以重慶農村為例,構建了用戶使用意愿的研究模型,驗證了在信息服務過程中用戶自身的創新性以及對運營商的信任的重要性;蔡杰等[10]、李濱等[11]分別對湖北、遼寧兩個省的農村為例,通過分析信息化手段對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起到的作用,對農村信息服務模式提出相關建議。
2 農村信息服務模式分析
2.1 農村信息服務框架
農村信息服務模式是指信息服務內容在不同組成部分之間流轉,借助不同載體將服務內容轉化到實際生產過程并產生效益的過程,即信息提供者通過采集、加工、整理的農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政策、法規、技術、市場等方面的信息,通過某種方式傳遞到農民或涉農企業手中,以供農民或涉農企業在實際生產中應用的一種組合方式[12]。信息服務模式主要包含信息服務主體、渠道、客體及信息服務內容(圖1)。
信息服務主體是指農村信息服務提供者,主要包含政府機構、科研院所、農技推廣站、基層信息服務站點等。信息渠道是信息服務主體(服務提供者)為服務對象能夠順利獲取服務信息所提供的獲取路徑,分為傳統信息渠道及現代信息渠道,傳統信息渠道主要是以報紙、書籍、廣播、光盤影像、電視節目、農業經紀人等傳統傳播媒介為代表的信息獲取渠道;現代信息渠道主要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獲取渠道,例如IPTV、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微信公眾號、微博、涉農APP等。信息服務客體主要是信息服務的使用者,主要包含以生產為主的農戶群體、農村專業合作社、專業種養殖大戶、涉農企業等。信息服務內容是信息服務主體為客體農業生產需要所提供的服務不僅包含以農業生產生活的內容為主,例如農業生產技術、農資信息、供求信息、補貼信息等;也包含農業生產全產業鏈,包含農業生產環節、農產品運輸環節及質量追溯環節的信息服務。
2.2 傳統農村信息服務模式
2.2.1 農村信息服務站模式 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是由政府出資建設,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整合資源、共建共享”的原則,具備“五個一”基本條件:一處固定場所、一套信息設備、一名信息員、一套管理制度、一個長效機制。為農民提供政策法規、科技咨詢和輔導、市場價格、生產經營、疫病防治、致富就業、文化生活等各類信息的查詢、收集和發布等綜合信息服務,開展各種形式的信息化培訓等。目前全國農村信息服務站點達到了60多萬個,成為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服務模式之一,主要特點是服務站為公益性,貼近農戶實際情況,滿足農戶需求,提供最直接、有效的信息服務。
2.2.2 農村科技特派員模式 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新活動是科技部于2002年發起的,特派員經地方黨委和政府按照一定程序選派,來源于涉農政府機關人員、科研院所研究人員及基層優秀農業從業人員,具有農業及相關領域專長、實踐經驗豐富、掌握先進農業技術,并具有及時掌握最新涉農信息能力的一批人,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不斷地將科技服務滲透到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將現代科技要素植入生產一線,生產、技術與市場有機鏈接,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互推動。目前全國已有近15萬名科技特派員長期活躍在農村基層,以寧夏科技特派員模式為優,鼓勵特派員與科技企業聯合創業,形成了一批技術服務、科技開發、市場開拓能力強的科技特派員創業企業和創業團隊,實現科農工貿一體化,提高農業整體效益,有效地發揮了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2.2.3 農村圖書館服務模式 農村圖書館是由政府或社會團體出資建設,采用“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統一配送”的總分館制原則,建立以城市中心圖書館為總館、以縣公共圖書館為一級分館、以鄉鎮公共圖書館為二級分館、以農村圖書館(室)為三級分館的四級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服務網絡[13],通過報紙、書籍、光盤影像等傳統信息傳播媒介,傳遞農業動態、農用技術、市場變化信息等信息,向農戶提供信息服務。江蘇省蘇州市建立了市-縣-鎮-村四級圖書館建設模式,建設鄉鎮分館62個,實現每2萬人1個社區圖書館的公共圖書館全覆蓋[13],大大提升了農村信息服務能力。
2.2.4 專業合作社服務模式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中國農業生產模式的又一革命,截至2015年全國農民合作社數量達到147.9萬家,覆蓋了全國41.7%的農戶,成為了中國農業不可忽視的力量。專業合作社是農業相關者聚集而形成的專業生產、經營的群體,有義務免費為社員提供代理談判、代理采購、銷售、生產經營、農業專業技術推廣/指導/培訓及代理融資及風險管理,與涉農專家、學者建立需求關系。該模式主要存在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群體中,特點是以社員利益為出發點,免費合作社義務為社員服務。
2.2.5 農民之家服務模式 以政府投資,按照“臨街一間門面房,一套信息接受處理設備,一面信息發布專用墻,1~2名信息員,一套規章制度”[14]的原則,建設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鄉鎮街道等地方,通過廣播、咨詢熱線、農技專家坐堂等方式,免費發布農村政策法規、先進適用新技術、新品種、勞務需求、農產品購銷等各類信息,同時能夠與基層黨組織建設結合到一起,建成“雙培雙帶”培訓基地,開展黨員遠程教育培訓。甘肅省平涼市已發展150多個“農民信息之家”,投入少、見效快、運營成本低,帶動了全市268個涉農組織農業信息的發展,免費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較好地解決了農村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2.3 基于“互聯網+”的農村信息服務模式創新
2.3.1 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模式 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是政府出資搭建,按照“平臺上移、1+N、服務下延”的思想,遵循“整合資源、統一接入、分地運營、個性服務”的原則,為農民、農民合作組織、涉農企業、科研院所及社會大眾提供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全產業鏈數據信息服務,由不同的子系統組成,例如主網站、熱線呼叫系統、遠程視頻服務系統、手機服務系統、電子商務系統、物流服務系統、智慧農業系統等[15]。用戶可以通過電話、電腦、電視等多種終端訪問平臺獲取服務。截至“十一五”時期末,全國省級系統已有72個門戶網站建立,而且大部分地市級農技部門和50%以上的縣級農機部門也都相繼建立了自己的門戶網站。以12316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例,截至2014年,平臺已覆蓋全國1/3農戶,年均助農減損增收逾百億元。其中吉林省12316新農村熱線,5年多來受理農民咨詢電話1 100多萬個,日均話務量6 000個、峰值逾2萬,已經成為政府和涉農部門了解村情民意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其主要特點是服務內容豐富、快速便捷、高效,有償和免費相結合,保證了平臺運行的可持續性,形成了普通農戶不出村、規模主體不出戶就能享受便捷、經濟、高效的生產生活信息服務的農業生產方式。
2.3.2 云農場服務模式 云農場是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發展的高端領域,能夠提供農業生產全方位信息服務,包含化肥、種子、農藥、農機交易及測土配肥、農技服務、農場金融、鄉間物流、農產品定制化等服務,形成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的現代農業服務生態圈。實現廠家與農戶的直接交流,簡化流通環節,為農民降低成本,提高了收益,實現了農業生產一站式服務。截至2015年4月,云農場已建立300多家縣級服務中心,2萬多家村級服務站,實現注冊用戶過百萬戶,覆蓋山東、黑龍江、新疆、內蒙古、湖北等省。
2.3.3 線上線下服務模式 線上線下服務是農產品銷售服務的新模式,該服務模式區別于一般農村電子商務,一般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運行模式是消費者通過網上下單,農產品通過物流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線上線下模式不僅包含一般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功能,同時設立線下體驗店,尤其是在生鮮農產品方面,這種終端店有提貨和展銷雙重功能,通過網絡互連,實現靈活協調運營[16]。這種O2O模式的發展突破了傳統生鮮電商利用率低下、農產品過期的瓶頸,目前涌現了許多該類型企業電商,如順豐優選、一號生鮮、菜管家、沱沱工社、優菜網等,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價值。
2.3.4 公眾宣傳服務模式 該模式主要是以政府機構、科研院所、涉農企業等不以盈利為目的,建立網絡公共宣傳版塊,例如微信公眾號、電子期刊、微博等方式,設立專人或自動從網絡平臺中抓取相關農業信息,例如最新國家政策、專家建議、項目申報、農產品供需、國內外農業現狀等最新信息,用戶只需通過關注或注冊會員就可以享受到該平臺所提供的信息服務。該類型服務模式的特點是使用方便,信息具有高時效性、高真實性,用戶可以參考服務信息開展實際生產。
農村信息服務模式匯總見表1。
3 對策與建議
3.1 區域型農業信息服務模式選擇要適當
中國農業信息服務模式多樣,在構建本地區農村服務體系時,要根據本地區農村信息化發展程度決定。東部地區信息化水平較高,適合推行信息化水平高的模式,選擇為專業合作社服務模式、信息服務站服務模式、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服務模式、云農場、線上線下及公眾宣傳服務模式的搭配組合;中部地區是信息化水平過渡階段,注重科技人員服務與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合理搭配,因此可以選擇公眾宣傳服務模式、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模式、農民之家服務模式、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信息服務站模式及專業合作社服務模式等6種模式的組合;西部地區農村地區信息化基礎設施落后,計算機使用率不高,網絡化水平較低,農戶接收信息的渠道還不是互聯網,因此圖書館服務模式、信息服務站模式及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等“人”參與的模式為首選。
3.2 注重發揮政府組織推動作用
農村服務模式的形成和推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首先農村信息服務公益性較強,回報率低,導致農村信息服務業成為投資大但見效慢的行業,只有政府初期投資建設,涉農主體參與,讓服務機制逐步成為社會機制的一部分,才能夠使服務模式發揮其服務三農的優勢;其次中國農業正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全國農業信息化水平不高,遠遠達不到發達農業國家信息化水平,因此,在農村信息化發展過程中離不開政府的引導作用,引導涉農主體的積極性,發揮各方面的優勢,搭建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政府在整個服務體制的發展中起到關鍵的協調作用,協調涉農企業與農民之間的關系、涉農企業與政府的關系以及農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政府、涉農企業、農戶三者之間互利互助,才能發揮服務體制最大的功效,更加有利于農業信息化的推動與發展。
3.3 促進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發展
隨著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農業服務領域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云農場、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生農業信息服務形式的出現,能夠更好地整合農業生產、管理及質量追溯過程中的數據資源,實現產、中、后電子化數據支撐;能夠豐富農業信息渠道,及時將最新的涉農政策、農技推廣成果、農機裝備、政務等信息傳遞到農戶手中,在信息服務下指導農事生產;能夠有效連接政府、涉農企業以及科研院所,整合優勢農業資源,實現“一站式”服務,有效解決信息資源建設橫向“信息孤島”和縱向“網站內容雷同”的問題[17]。只有高效利用互聯網手段,才能加快促進農業信息服務的發展,確保農業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實現。
3.4 加強農業信息個性化服務建設
信息服務個性化定制成為農村信息需求發展的明顯特性,不同用戶對于信息的內容、形式及渠道等方面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例如種養殖大戶不僅需要種養殖技術的服務,同時也需要國家最新補貼政策信息、市場價格、供求關系、消費者心理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服務;對于普通種養殖戶來講,側重農業技術、農業裝備等農業生產類的信息需求。同時根據用戶的文化程度、信息素養、獲取渠道能力、甄別信息真假能力的高低,建立適應不同用戶需求的信息服務體系[18]。例如對于文化水平有限,不具備互聯網使用能力的用戶來說,視頻、音頻、圖片、手機電話等直觀性的傳播渠道是信息服務的首要選擇;對于具備專業農業知識,計算機使用能力較高的用戶來講,服務方式應側重網絡平臺傳遞,利用郵箱、綜合信息服務網站及定制信息進行服務,通過靈活的信息服務形式提供給用戶個性化的服務,將會大大提高信息服務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茂珠,池美香. 淺談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建設[J].農業網絡信息,2006(11):36-37.
[2] 盧麗娜.國外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及特點[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7(4):23-26.
[3] 趙英杰.國外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07(4):10-12.
[4] 楊美英.我國農村建設中農村信息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情報科學,2011(10):1514-1517.
[5] 王君君,李 瑾.農村信息服務影響因素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4):3131-3135.
[6] 趙俊曄.我國農村信息服務的特點與模式選擇[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6,18(11):26-29.
[7] 李 靜.陜西農村信息服務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基于農村居民需求[J].圖書館論壇,2014(3):53-59.
[8] 萬學道,鄒積紅,楊紅軍,等.市、縣、鄉、村四級網絡聯動探索農村信息服務模式[J].農業網絡信息,2006(3):34-37.
[9] 馬 凌,許建雷,潘泉宏.基于三網融合的農村信息服務消費者意愿研究——以重慶農村為例[J].情報科學,2015(2):109-114.
[10] 蔡 杰,劉 巧.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構建全方位農技服務新體系[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26(12):247-248.
[11] 李 濱,劉 瑩.遼寧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4):236-239.
[12] 李道亮.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2008)[J].中國信息界, 2009(Z1):72-84.
[13] 張 鐵.試析我國農村圖書館建設的路線圖[J].圖書館建設, 2011(4):82-86.
[14] 林俊婷.平涼“農民信息之家”信息服務模式[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0(2):14-15.
[15] 阮懷軍,封文杰,唐 研,等.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實證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中國農業科學,2014,47(20):4117-4127.
[16] 汪旭暉,張其林.基于線上線下融合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農產品O2O框架及趨勢[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9(3):18-25.
[17] 郭美榮,李 瑾,秦向陽.農業信息服務云平臺架構初探[J].農業網絡信息,2012(2):13-16.
[18] 陳 誠,廖桂平,史曉慧,等.農業農村信息服務個性化推送技術[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9):1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