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少衛
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安徽合肥 230001
摘 要 融媒體時代,作為傳統三大媒體之一的廣播與新媒體優勢互補、融合發展,極大改變了新聞的傳播方式和受眾的收聽習慣,也使得新聞生產方式面臨重大變革。文章主要探究融媒體環境下,廣播記者應具備的業務素養,并試圖找到一條革新傳統新聞生產方式的路徑,以適應融媒體廣播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 融媒體;廣播記者;業務素養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1-0158-02
“融媒體”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網站、App、微端等不同媒體,在采訪、編輯、制作、推廣、運營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整合,實現“內容兼融、資源通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廣播的媒介形式、生產方式、內容形態、傳播渠道、受眾范圍乃至商業模式。“廣播人”如何在這場變革中生成屬于他們獨特的“深度之作”,開辟一個全新的融媒體新形態,這是記者、編輯、主持人、策劃等節目生產中各個環節都面臨的一個新課題。而作為“內容提供者”的一線記者,最先受到融媒體大潮的沖擊,傳統方式的采寫播稿件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融媒體下廣播發展的需求。那么,廣播記者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業務素養才能跟上這個時代發展的腳步?
1 理念轉變,強調“聽眾本位”
融媒體是傳統媒體的一場革新,不僅需要運用技術手段進行改造,還要從理念層面進行改變。以往廣播記者在新聞生產全流程中,只需完成新聞作品采寫、制作、口播即可,沿用的是“我說你聽”的線性不可逆的慣性傳播方式,即一對眾、點對面進行傳播活動,不管聽眾喜歡還是不喜歡,接受或者不接受,收聽率成為節目是否成功的唯一衡量標準。而如今,在融媒體時代下,記者的稿件不僅在廣播上播出,還在網站、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同步推送,一條新聞是否受關注,可以通過閱讀數、點贊數、轉發數、評論數等數據精準呈現出來,這就要求廣播記者以新聞產品的方式來采制新聞作品。“新聞作品”和“新聞產品”一字之差的背后,是理念的一種轉變。這種轉變的本質,強調的是“聽眾本位”,也就是廣播記者要根據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分發多版本、多形態、個性化的內容。
融媒體對廣播記者的業務素養的要求,可以說較以往有了極大的延伸,不僅要擁有一雙敏銳的“新聞眼”,扎實的采訪寫作功底,熟練掌握多種采訪器材,還得擁有媒體融合的意識,用互聯網思維把握網絡傳播規律,站在受眾需求的角度,精準捕捉新聞熱點,深度挖掘新聞內涵,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和形態傳播出去,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
2 掌握技能,成就“全能記者”
“全能記者”并不是現在才有的概念,事實上,“全能記者”是對“一專多能”的升級,也是新聞記者的至高追求,只不過在當下融媒體賦予了“全能記者”新的內涵。融媒體時代新聞呈現形式更加多樣化,音頻、視頻、圖文、全景、H5、VR等等,這就要求廣播記者除了把“看家本領”采訪機、錄音筆、Adobe Audition、cool edit等設備、軟件熟練掌握運用外,還應在攝影、攝像、網頁設計、編排、微端運營、流量引流等方面也能做到“略知一二”,雖不要求樣樣精通,但至少得拿得出手,只有這樣方可勝任融媒體時代下廣播記者這個職業。
除此之外,在新聞寫作中,廣播記者還應熟練掌握多種技術手段進行新聞素材的采集。例如,大數據在新聞采寫中的應用,可以使新聞報道擁有更加精準的切入點。記者在海量的數據中分析和挖掘出更加深層次、有規律性的內容,再深入淺出,以個性化的視角把這些內容傳遞給受眾,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廣播記者的核心業務素養。
3 彰顯個性,挖掘“粉絲效應”
毫無疑問,未來的媒體競爭,不僅僅是內容的競爭,而將會是內容、介質、樣式、渠道、平臺的全方位競爭。因為這是一個張揚個性的年代,每一位受眾都是一個差異極大的個體,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興趣愛好、教育背景、人生軌跡,單一的以類別劃分的新聞內容供給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受眾個性化的需求。
“獨家新聞”是每一名新聞記者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在當下新聞源雷同、內容相差無幾的現實情況下,“獨家新聞”已變得可遇不可求。而一個風格鮮明、觀點獨特的記者更容易在繁雜眾多的媒體工作者中脫穎而出,得到受眾的關注。
融媒體時代下的讀者、觀眾、聽眾都變成了服務的用戶,一旦內容產品給用戶創造出價值,用戶也就變成了客戶。誠如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教授所說:媒介本身就是一種影響力經濟,就像市場經濟中所說的是做品牌的。品牌的含義就是說,讓你的目標讀者在情感上依賴你,覺得離不開你,你能夠回答他很多問題;在行為上,讀者黏著你,經常接觸你。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粉絲效應”,如何讓受眾像“粉絲”一樣黏著你,接觸你,加強互動必不可少。在融媒體環境下,廣播記者必須更加重視聽眾的互動參與,通過不斷的滲透,培養固定的受眾群,這樣才能強化在聽眾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未來,在大批的記者中將有一部分成為名記者、品牌記者、大V記者。他們不僅在內容質量、口碑、市場占有率、回報率上有突出的表現,每個品牌還獨具個性,代表著一種品味和生活方式。
4 立足本職,強化“團隊作戰”
在融媒體時代,受眾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這就需要媒體對新聞產品生產采取“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布、多渠道融合、多平臺互動”的方式,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的產品服務和體驗。在新聞時效性已經按秒競爭的今天,這種新聞傳播模式對于一名記者而言,無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就需要一個強大的團隊進行協同作戰。
眼下,一些工作室、欄目組、新媒體中心在傳統媒體中不斷孕育壯大,他們統籌協調,定位清晰,分工明確,當記者把帶著溫度的第一手素材傳回單位的時候,這個強大的后期編輯團隊就會對這些“璞玉”進行二次創作,背景鏈接、權威解讀、網友熱議等,在他們的潤色加工下,分門別類,推送給不同受眾,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講究的是溝通、效率和默契,廣播記者如何把最有價值的新聞點準確傳遞給后方,如何配合編輯補充采訪,突發事件中是采取直播連線,還是跟蹤報道,這都需要前后方的通力合作,只有這樣廣播記者才能在融媒體時代實現最大的個體價值。
5 不忘初心,堅持“內容為王”
在融媒體環境下,廣播記者需要問自己,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其實,答案一直都沒有變過,那就是“內容為王”。新聞傳播,有價值的內容永遠是受眾所追求的,無論媒體技術如何演變,內容和品質始終是媒體賴以生存的根本,這句話對于融媒體下的廣播同樣適用。
就目前的一些熱門網站、資訊App來說,它們并不生產內容,只是內容的搬運工,相互間搬來搬去,雖然傳播手段和方式十分先進,但就其核心競爭力來說,他們并不算強。談“內容為王”說到底是專業人才的競爭,擁有采編資格的傳統媒體記者有著新媒體編輯無法比擬的優勢,在這方面,廣播記者無需妄自菲薄,缺的只是緊跟時代的營銷意識。
在融媒體時代下,廣播記者應不忘初心,堅持“內容為王”理念不動搖,腳踏實地的深入現場、深入一線、深入基層,不怕吃苦,不畏艱辛,投身于火熱的社會生活實踐中,與新聞事實面對面,與新聞對象心貼心,練就一雙敏銳的新聞眼,把最本質、最真實、最鮮活的東西挖掘出來,因為優質的新聞內容永遠是吸引受眾的關鍵。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下,媒介的互動性和參與性賦予了受眾在選擇和使用接受方式方面擁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廣播媒體需在立足自身發展優勢的同時,重構聲音與人的關系,擴大內容和傳播的維度,提高融媒體廣播的變現能力和效率。而由廣播記者轉變為一名融媒體記者,并非一件輕易的事,首先是理念,其次是平臺,最后是設備。作為一名廣播記者,在“硬件”方面,要由“單一”向“多棲”轉變,具備采寫、攝影、剪輯、出鏡等多種能力;在“軟件”方面,要由“無”向“多元”轉變,強化融媒體意識,注重各種新媒體表達方式,打造鮮明個人品牌,培養固定受眾群體等多元意識。只有“軟”“硬”結合起來,廣播記者具備了融媒體記者業務素養,才能在新的歷史機遇下,創造更多有價值、有社會影響力的作品,為廣播事業發展提供強勁的動能。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柳竹.國內關于“融媒體”的研究綜述[J].傳播與版權,2015(4):112-114.
[3]魏興華.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新聞記者職業素養探析[J].新聞傳播,2014(5):250.
[4]藺利萍.新媒體發展對記者職業素養的新要求[J].新媒體研究,2015(4):111-112.
[5]欒軼枚.融媒體時代,我們怎樣當記者[J].新聞采編,2015(1):27-28.
[6]張義.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的優勢與創新[J].中國廣播,2011(10):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