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鄲城廣播電視臺,河南周口 477150
摘 要 伴隨媒體融合步伐的加快,對廣播電臺新聞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當前廣播電臺新聞除吸收借鑒媒體融合所帶來的優勢外,所受到的沖擊也極為明顯,表現為時效性削弱、無法貼近受眾等。這就要求廣播電臺發展中,從新聞采編質量著手,提高新聞傳播質量,立足于激烈的新聞媒體競爭環境中。文章對廣播電臺新聞采編在新形勢下表現出的困境以及具體的新聞采編技巧進行分析。
關鍵詞 廣播電臺;新聞采編;困境;技巧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1-0164-02
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廣播電臺被賦予上傳輿情、下達黨聲的使命,不僅需傳遞群眾的心聲,同時應作為黨與政府文化宣傳與建設的陣地。值得注意的是,新興媒體發展下,廣播電臺所受到的沖擊極為明顯,受眾數量逐漸減少,廣播電臺新聞在影響力上逐漸被削弱,使之發展處于瓶頸階段。而如何突破該瓶頸,便需著手于新聞采編工作,通過采編質量的提高以應對新形勢下廣播電臺新聞受到的沖擊。因此,本文對新形勢下廣播新聞采編技巧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廣播電臺新聞采編概述
關于廣播電臺,其作為集采編、制作、傳播于一體的機構,最早發展于美國,KDKA廣播電臺是廣播事業誕生的主要標志。我國廣播電臺最早于1923年出現,為ECO廣播電臺,自廣播電臺出現后,便贏得廣大受眾的認可與青睞,通過接受廣播電臺有聲信息,相比傳統的報刊閱讀,有良好的聽覺體驗。從廣播電臺新聞采編看,其在內容上主要涉及兩方面,其一為新聞采訪,主要通過收集新聞方式,為新聞編輯提供素材,經過加工處理后傳播給大眾。另一方面則為新聞編輯,對于采訪后收集的素材,加工處理過程實質便為編輯過程,如做剪輯處理等,使新聞傳播中有鮮明的層次感,突出重點,通過為受眾創造良好聽覺效果,達到新聞傳播目的[1]。
2 新形勢下廣播電臺新聞采編困境
2.1 主題模糊化問題突出
從廣播電臺新聞采編特征看,涉及一系列收集、策劃、制作宣傳流程,為保證播出時間,整個流程在時間上都受到一定限制,易出現主題過于模糊問題,受眾所獲取的新聞量缺少廣度。以“三貼近”為例,新聞傳播中并未突出主題,難以實現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與貼近生活。相比之下,新興媒體快速發展下,受眾可實時搜羅相關的新聞主題,僅需搜索相應的字樣,便會有具體的新聞鏈接呈現,新聞事件全貌可被受眾了解[2]。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廣播電臺受眾群體逐漸流失,成為廣播電臺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困境。
2.2 新聞時效性嚴重削弱
時效性在新聞生命線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指在新聞信息被快速、及時處理下快速向受眾傳達。新媒體發展環境下,微信、微博、移動廣播以及網絡媒體在編輯模式上都有快捷、信息化、多元化等特征,受眾僅需有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便可享受到快餐式的新聞傳播模式。相比之下,新聞廣播需經過一系列流程如新聞采集、編輯、審批與發布等,其直接導致新聞信息無法在第一時間傳播,時效性被削弱[3]。
2.3 標題模式化特征明顯
廣播電臺新聞編輯過程中,通常按部就班進行標題設計,通常以程式化表達方式為主。為吸引受眾,也可能出現過分夸張的標題模式,對受眾吸引力較差。對比新媒體,在標題編輯方面,更注重趣味化表達,有標新立異之感,一般以聳動式標題呈現,以此達到吸引讀者目標[4]。因此,廣播電臺新聞模式化特征,是當前廣播新聞采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 新形勢下廣播電臺新聞采編技巧分析
3.1 新聞采訪形式的靈活設計
作為新聞采編的基礎,采訪是獲取新聞內容的關鍵所在,但需注意由于采訪活動中,記著所面臨的采訪對象在經歷、性格、出身以及年齡等有一定差異,所以如何保證采訪效率,要求保證所應用的采訪方式靈活。具體采訪中可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第一,層層深入。如在與采訪對象溝通中,應依據對話線索,引導采訪對象將了解的事件情況表達出來。這種引導方式,不僅強調對采訪對象思路引導,還可使其對事件的情感思想表達出來。例如,采訪中以攀談、聊天形式為主,通過迂回方式使談話進入主題,這樣最終獲取的采訪結果才更加具體且有說服力[5]。
第二,細節探究。新聞內容是否真實很大程度取決于其中的細節信息,如何把握細節信息處理要求記者具備豐富的采訪經驗,對新聞保持高度敏感性,同時有較高的思想認知水平與熟練的寫作技巧。具體采訪中,要求記者能夠洞察、理解新聞事件的背后,做到耳聽八方、眼觀六路,從交談中將與主題相關的細節提煉出來。對于細節信息,不僅包括事件本身,也涉及其他如人物思想、人物觀點、人物特點等,通過這些細節信息的獲取,有助于新聞信息全面性的提高[6]。
第三,調節控制。新聞采訪注重追求新聞事實,為受眾傳遞更多真實有價值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廣播電臺以往新聞報道中,存在標題模式化、主題模糊化情況,容易造成新聞事件被誤讀,所以在采訪中應做好新聞事實的把握,做調節控制。其中的調節控制主要表現為以唯物辨證觀對采訪中出現的現象進行處理,包括現象與本質的處理、個性與共性的處理、微觀與宏觀的處理,避免出現將個人感性化心理帶入事件本身中,確保主題、標題的清晰、真實。
3.2 新聞編輯藝術的巧妙運用
編輯是廣播電臺新聞采編中的中心環節,要求所編輯內容能夠正確引導輿論思想,同時還需借助相關的藝術技巧,確保新聞版面編排、內容編寫都較為合理。
首先,從新聞內容編寫角度,要求在編輯過程中注重新聞主題的把握,能夠提煉新聞眼。以往新聞編輯過程中,存在完全著眼于某一事件或黨某一方針政策層面,并未做到有效融合,輿論影響力較差。這就要求在內容選擇上,應盡可能做到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且注意使黨政策方針、客觀實際緊密結合。
其次,對于欄目編排,廣播電臺應通過節目形態的豐富,使電臺自身特色彰顯出來。具體編排中,要求做到充分考慮各層次群眾需求,盡可能做到藝術性、思想性的統一。如在編排時可選擇多種類型新聞節目,如少兒節目、民生節目、經濟類節目、體育類節目以及科技類節目等,以此使新聞節目類型結構不斷改善。同時注意,欄目編排中切忌有跟風抄襲行為,其很可能為受眾帶來聽覺上的疲勞感,影響節目傳播質量。
最后,內容與節目編排形式創新。新媒體發展環境下,微信、微博、網絡媒體在新聞傳播中,更注重與受眾的交流互動,如受眾在公眾平臺中的留言、受眾在平臺間的交流等,這種互動形式強調在向受眾傳遞新聞信息的同時,為其提供表達自身思想的平臺,更能獲得受眾的青睞。廣播電臺新聞也需借鑒該種形式,盡可能在內容與節目編排方面增加相關的互動環節,如在新聞事件傳播后,篩選受眾提出的較為典型的話題,又播音主持人或評論員做解答,通過該互動方式,有助于吸引更多受眾群體參與到新聞話題中[7]。
3.3 實時新聞信息的準確切入
新媒體發展環境下,新聞傳播特色有明顯的“正在進行時”特征,該特征所表現的便為從時間概念上將正在發生的事件或新近發生事件報道。以微博為例,受眾在充當新聞信息接收者的同時,也被賦予新聞發布者角色,生活中隨手抓拍的事件都可置于微博平臺中,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極為重要。對于廣播新聞電臺,在采編過程中應保持敏銳的思維,可及時、準確切入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或者考慮鼓勵受眾提供新聞信息線索,這樣能夠保證新聞事件的第一時間采編與傳播。例如,當前部分廣播電臺通過熱線電話方式,可直接獲取社會中的新聞信息,對于提高新聞時效性可發揮重要作用。
4 結論
采編技巧是決定廣播電臺新聞質量的關鍵所在。當前新媒體快速發展背景下,廣播電臺新聞采編呈現較多弊病,如主題模糊化、新聞時效性差以及標題模式化等,需從新聞采編方面著手,引入相應的采編技巧,包括新聞采訪形式的靈活設計、新聞編輯藝術的巧妙運用以及實時新聞信息的準確切入等。這樣在采編技巧運用下,可使廣播電臺為受眾帶來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吸引更多受眾群體的同時能夠推動電臺自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葉琳,李潔瑩.新形勢下廣播電臺新聞的采編技巧[J].新聞傳播,2016(17):113-114.
[2]趙地.新形勢下廣播電臺新聞采編技巧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6(1):174.
[3]林曉婷.新形勢下廣播電臺新聞的采編技巧[J].科技傳播,2015(20):9,12.
[4]趙永志.新形勢下廣播電臺新聞的采編技巧[J].西部廣播電視,2015(5):142.
[5]梁水晶.新形勢下廣播電臺新聞的采編技巧[J].西部廣播電視,2014(14):33.
[6]姚一鳴.新形勢下廣播電臺新聞采編技巧[J].中國傳媒科技,2013(18):90-91.
[7]陳佩霞,溫建峰.新形勢下廣播電臺新聞的采編技巧[J].中國傳媒科技,2013(1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