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成旗+陳麗
地理學科素養是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維,具備的地理能力、地理意識和地理情感,以及能夠運用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判斷與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的綜合能力。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應在地理學科素養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須具備的關鍵素養,目前確立為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這四個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為中學地理教學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給出了明確答案。
“森林課堂”是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教體局自主研發的區域性課程,以包河區內河流、湖泊、森林、農田、街區為載體,具有鮮明的鄉土特色。它將課堂學習延伸到大自然中,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進自然,在大自然中通過探究活動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自然之美,體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形成科學的環境觀和發展觀。同時,學生通過具體的研學活動,經歷科學研究的過程,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強自主與創新意識,提高綜合實踐能力。
如何在“森林課堂”中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呢?
一、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是地理核心素養之一,屬于基本方法。區域認知基本要求是能根據特定條件進行區域定位,明確區域特征,總體把握區域發展特色,探討區域問題以及解決措施。“森林課堂”研學活動主要注重提升學生兩個方面的區域認知能力。
1.運用地圖或地理信息技術,準確定位和導航
在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時,地圖具有重要的作用。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是地理的第二語言。《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地圖技能的培養有明確規定:“掌握和使用地圖、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根據需要選擇常用的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在“森林課堂——大圩生態農業”研學活動中,我們讓學生通過查閱“大圩生態農業旅游景區交通示意圖”,認識包河區大圩鎮的具體地理位置,學會利用地圖這一重要工具進行區域定位。再如,在“森林課堂——濱湖濕地公園”研學活動中,學生通過手持GPS信號接收機對公園進行了準確的定位和導航,提升了運用地理信息技術進行區域定位的能力。
2.通過觀察、實驗或訪談,明確區域特征,探討地理問題
區域認知的高級層次是認識區域的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森林課堂”強調區域背景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在研學過程中,引領學生親自參與觀察、實驗或開展調查訪談活動,親身感知家鄉的地理環境特征,在實踐中認識和理解課堂所學的地理知識,形成用區域視角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
如在“森林課堂——濱湖濕地公園”研學活動中,學生分為三個小組。第一小組以“水生態”為主題,在園內河流選取了上、中、下游三個觀測點,除觀察水體顏色、氣味、生物外,還利用專業的儀器測量水中DOC(溶解氧)的含量、pH值,通過數據對比得出結論:不同區域水生態環境不一樣,經過濕地調節后的水生態質量明顯提高。第二組以“空氣質量”為主題,對比測量了市區公路、校園和公園內的負氧離子含量,發現不同區域的負氧離子含量差異顯著,公園內空氣質量最優,市區公路邊空氣質量最差。第三組以“濕地旅游”為主題,在公園內調查旅游設施,與游客訪談,發現濕地公園不僅環境效益好,而且發揮著良好的旅游休閑功能。最后通過三個小組的匯報展示,學生們全面認識了濱湖濕地公園的環境特征和功能,總體把握了這個區域的發展特色和人地關系。
二、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綜合思維能力就是運用地理視角綜合認識地理環境特征,用地理原理綜合分析、理解地理現象、地理過程和地理規律,用地理方法綜合探討和論證地理問題的能力。《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指出:“在教導學生時,應以原理來說明現實,并鼓勵學生采用質疑或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綜合思維是地理思維品質的核心,是地理學科的魅力所在。
“森林課堂”研學活動注重提升學生比較、歸納、綜合分析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
如在“森林課堂——大圩生態農業”研學活動中,第五組學生以“探究生態農業的奧秘”為主題。他們將測量的葡萄大棚內外空氣的溫度、濕度及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等數據進行歸類處理,并對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分析,結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識和原理,通過組內討論得出結論:大圩葡萄產量高、品質好的原因是利用大棚的溫室效應。教師進一步點拔,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影響葡萄生產?學生進一步研討,有的說與雨熱同期的氣候有關,有的說與肥沃的土壤有關,有的說與豐富的水源有關,有的說與優質的葡萄種子有關……隨著討論的深入,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凸顯,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特征凸顯,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不斷提升。
三、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地理是一門以實踐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中要求“積極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以及“在鄉土地理教學中,至少應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會調查”,都是對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提出的具體要求。作為地理核心素養之一的地理實踐力是學生在學習、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現地理問題,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森林課堂”研學活動將課堂向大自然延伸,向社會生活延伸,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升地理實踐力。
1.觀察體驗能力
地理觀察體驗是學生感知地理事物、獲得地理感性知識的最主要方式,要能夠正確地感知地理事物,就必須提升觀察體驗能力。“森林課堂”研學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走近社會生活,化抽象為具象,讓學生親身觀察甚至觸摸自然萬物,親身感受甚至體驗社會生活。
例如,在“森林課堂——大圩生態農業”研學活動中,學生親自觀察大圩鎮的地形、土壤、河湖、植被等自然要素狀況,親自參加農田的耕種、施肥、采摘等活動,品嘗葡萄等水果,與農民訪談,感受大圩鎮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及這種變化帶來的巨大影響。
2.動手操作能力
知識源于實踐,能力源于實踐,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更需要在實踐中培養。“森林課堂”本質上屬于綜合實踐課程,地理學科的每一次“森林課堂”研學活動都是一次地理課外實踐課,它讓學生在野外真實的情境中,通過動手實踐,檢驗和理解地理知識和地理原理,探討和研究地理問題,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如在“森林課堂——大圩生態農業”研學活動中,很多任務由學生動手操作:學生觀察土壤肥力時刨土、采集土樣;測量大棚內外二氧化碳濃度、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時使用二氧化碳傳感器、干濕溫度計等。
3.溝通交流能力
有效、良好的溝通,能讓學生增強自信,形成學習的良好愿望和美好的情感體驗。“森林課堂”研學活動中,有一些任務需要通過調查訪談等形式完成。如在“森林課堂——濱湖濕地公園”研學活動中,第三組學生以“濕地旅游”為主題,要訪談公園的工作人員和游客,了解濕地公園的旅游設施和旅游功能。有些學生膽小,剛開始進行采訪時會出現膽怯、害羞等現象,經過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和多次嘗試,他們逐漸克服了膽怯、害羞的現象,自信心逐漸增強。有學生在實踐報告中寫到:“這次研學活動讓我鼓起了勇氣,勇敢地邁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不再膽小害怕,學會了與人交流溝通,我很快樂。”有的學生在訪談時被一些游客拒絕,在挫折面前,一位學生說:“我沒有放棄,而是揚起笑容,繼續采訪。”
四、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念
人地觀念屬于基本價值觀,是地理學科最核心的價值觀。地理學習的價值不僅在于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更重要的是養成全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與行為,以及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地協調觀念。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因此每一位公民都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環境,每位公民都要在科學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樹立人地和諧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綠色、文明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現代化的生活和快節奏的學習,學生,尤其是城市學生與大自然是割裂的,與真實的環境是割裂的,這種割裂使許多學生的人地觀念只停留在書本上、口號上,可能會嚴重影響學生的環境情感和未來的環境決策。
“森林課堂”研學活動讓學生走進大自然,真實感受大自然對人類的貢獻,親身體會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碧綠的河水帶給人心靈的喜悅。在“森林課堂——濱湖濕地公園”研學活動中,第二組學生測量的市區公路和公園內的負氧離子含量的顯著差異,在學生們心里引起了震憾:我們生活的城市空氣質量差,每一個公民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第三組在“濕地旅游”的訪談中發現,公園里的游人較多,少數游客隨手亂扔垃圾,塑料袋、飲料瓶較多,與綠色的森林草地形成鮮明的對比,河溝里濁水漫溢、藍藻泛起,有的地方散發出難聞的氣息……在結課匯報中,第三組學生道出了他們的切身感受和對環境深深的憂慮,引起了大家的共鳴。令人欣喜的是,在第三組學生的倡議下,學生們成立了濱湖濕地公園“環保小天使”社團,開始了每周一次的濱湖濕地公園“護綠行動”,他們在公園里撿拾垃圾,向游人宣傳環境保護的意義,成為濱湖濕地公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養: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
[2]牛超,劉玉振.試論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及其培養策略[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學),2015(10).
[3]程菊,徐志梅,舒建秋.從主題教學走向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研究[J].地理教育,2016(2).
[4]陳雪梅.《森林課堂》初中版[M].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黃山書社,2014(11).
(作者單位:1.合肥工業大學附屬中學;2.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學)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