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純
【摘 要】“非遺”保護近年來深得國家重視,作為傳統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地方小戲,其發展狀況大多舉步維艱。這類“非遺”想要傳承的關鍵便是創新。政府的政策性創新是營造良好的傳承環境,其自身的內容形式創新則是根本核心與源動力。
【關鍵詞】創新;非遺保護;淮安淮劇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027-02
創新是文化遺產得以發展的核心。“非遺”創新側重點各有不同。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創新與城市規劃以及技術創新等一些科學技術發展息息相關。而“非遺”保護則有其特殊性,因為“它是一種更加復雜多變的活態性保護;其次在‘非遺的各個種類之間也存在著很大差異;更為微妙的是,同一種類的‘非遺,生存狀態不同,所在地域不同,其保護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盵1]本文主要就“非遺”的特殊性,結合淮劇在淮安地區的保護狀況談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的關系。
“淮劇”,又名江淮戲, 是江蘇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之一 , 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淮劇起源于蘇北鹽阜地區及江淮一帶,“它是在民間說唱 ‘門嘆詞與蘇北 ‘香火戲的基礎上,接收里下河徽班和京劇的一些藝術精髓成長而成的劇種,具有鮮明的蘇北地區文化特點。”[2]淮安地區的淮劇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兼具南北特色,總體風格不僅具有北方戲曲的高亢豪放特征,同時也具有南方戲曲的溫柔婉約。它也是南北過渡地帶最具代表性的劇種之一?;窗驳貐^的淮劇由于從產生到發展都是為農民服務的,因此它的舞臺語言及表演特點等,都透露著蘇北地區濃厚的鄉土氣息。
淮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表演類戲曲藝術,其目前的傳承現狀是:傳統表演藝術加速消亡和藝術本體難以很好保存?;窗彩芯硟鹊慕鸷⒑闈伞㈨祉簟⒒搓幍瓤h區,原有的專業淮劇團都已基本消亡。只有漣水縣淮劇團、淮安市淮劇團、淮安市淮劇二團三家保留著編制?;窗彩谢磩F和漣水淮劇團,是目前淮安僅有的一個市級淮劇團和一個縣級淮劇團。可以說淮安地區的淮劇傳承最起碼在淮劇團的建設上是非常欠缺的。當然,劇團的數目不是衡量劇種保護情況的唯一標準,但就其劇團本身建設而言,仍然是不容樂觀的。
淮安地區淮劇的存續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多數地方的小戲發展狀況。這類型的地方戲曲藝術因為其本身的受眾群有限,又受區域的限制,所以發展狀況舉步維艱。這類“非遺”得以發展的根本就是要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創新改革。筆者這里所說的創新改革是指在不改變其自身價值的情況下謀求創新、發展。
還是以淮安地區的淮劇保護為例,面對淮安地區淮劇的這種不容樂觀的發展狀況,淮安地區政府首先在保護方面出臺了一些創新性措施。例如漣水淮劇團與校園結盟,在小學課堂開設淮劇興趣班,讓地方戲曲走進課堂,同時開啟“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等。漣水淮劇團本身也不定期舉行“淮劇沙龍”“淮劇票友聯誼會”等活動,讓戲迷與專業演員同臺演出交流經驗。淮劇團還在學校里創建了傳承基地,建立了一個展示中心。將淮劇傳承工作與學校相結合其實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因為不僅達到了宣傳效果而且將保護的觀念真正落實到未來。當然,除了上述這些依賴于社會環境、政府等外部條件的改善外,淮劇自身的內部創新才是使其得以發展的源動力。
仍然以淮安地區淮劇團為例,淮安淮劇團在這方面便有所創新。除了演出其歷史經典劇目外,還結合現當代社會發展創造了一些緊扣時代內容的都市新淮劇。例如《雞村蛋事》就是講述大學生村官的事情,也確實受到了許多關注。針對《雞村蛋事》這出都市新淮劇進行分析,其成功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兩點。首先,它的題材是當今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其次,它的演唱形式以及唱腔曲調都有創新,在保留淮劇的特色外也比較貼合年輕人的審美。也就是說,該劇抓住了人們的審美與喜好。
現當代的所有創新除卻技術創新外,文化創新的核心其實就是使其貼合社會大眾需要,抓住人民大眾的興趣。“非遺”能得以發展,一定也是因為創新。固守原來,不愿創新只能被時代淘汰。也許有人會產生質疑,認為傳統文化、文化遺產在保護創新中會失去其原真性。筆者認為,創新與之并不矛盾,而且更應該堅持在原真性的基礎上創新。創新不意味著顛覆,只是采取有效的手段方法,讓其更適合時代發展,更能被人們接受。
眾所周知,得以發展的事物一定是迎合時代主題的。對中國現當代社會而言,受眾越來越年輕化,年輕人更注重娛樂性。難道傳統文化的保護發展就不能迎合大眾審美,就不能具有娛樂性嗎?筆者認為,這本身就是偽命題,傳統文化例如傳統戲曲這類表演藝術,本身就是為了豐富人們業余生活,給人們帶來精神享受的,其本身就是因娛樂而產生的。還是以淮安地區的淮劇保護為例,上述一些成果無疑是傳統表演與時代貼合的結果。
綜上所述,為了促進淮劇的發展,筆者也結合實際對淮安地區的淮劇保護提出了一些思考。例如,在淮劇影響方面,可以利用媒體輿論宣傳?,F代社會信息飛速發展,能夠最大范圍快速且有效影響大眾審美的途徑,便是依賴媒體輿論?;窗驳貐^在淮劇保護上暫時還沒有過多涉及到這方面。除了從根本上創新形式外,對外宣傳也是關鍵。例如,可以利用地方電視臺,制作一些保護短片。這可以最直接地讓淮安民眾意識到這個問題,并不是說這項措施能立刻起到多明顯的效用,輔以這項措施就是一些思想宣傳、文化活動,潛移默化引導淮安人民的思想和審美。地方戲曲最終的受眾還是地方群眾,這是由它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所以,就地方小戲的保護工作來說,還是應該結合當地情況而言,由地方人員參與保護,不能一成不變套用國家的一些文化遺產保護方法,要因地制宜,具體分析,注重地方特色。
在保護過程中還應注重民間力量的培養。通過對淮安地區淮劇保護狀況的分析,筆者發現,在淮安地區有許多充滿生命力的民間淮劇表演組織。它們分布呈點狀,不具規律,但是卻充滿著活力。具體成果也并不會產生大范圍影響,但是卻持續而緩慢地發展著。事實上不只是淮安的淮劇,好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這種狀況。真正富有活力、經久不衰的反而是一些民間藝人民間團體。它們不受許多規矩的限制,有更為自由的創造空間,它們運行的目的只是為了生存、利益,但是卻在無形中做著傳承的工作。因其本身就是扎根在群眾中,它們更理解大眾需要什么。筆者實地觀看過一些民間社團的淮劇表演,與正規組織不同,它們的題材更接近老百姓,頗具娛樂性,因為一些客觀原因,確實難登大雅之堂,但其創新的勇氣是值得學習的。
無論是淮安地區的淮劇保護,還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其核心都要以人民大眾為主,并要回饋人民群眾,切實與人民群眾的喜好相契合。為了更好發展,必須重視創新,無論是遺產本身還是保護措施,都需要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延續。
參考文獻:
[1]劉承華.守承文化之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特殊性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孫曉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淮劇文化[J].旅游文化,2013(01).
作者簡介:
趙 純(1993- ),女,漢族,江蘇淮安人,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