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霞+鄭海燕+謝洪濤
[本文系2016年駐馬店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初中生寫作能力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JJYKT16198]
我教學研究課題組成員謝洪濤老師針對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相結合問題寫了一首《教研心得》詩,高度概括了我們的教研活動:
寫作教學山半壁,閱讀課文皆范例。
雙飛適逢改革時,水乳交融翰墨奇。
字詞句,段篇章。
常看善壘結合宜,形式多樣勤練習。
字正言美渾然一體,修辭婀娜炫法技。
鳳頭豬肚尾豹子,卷面整潔清澈池。
觀者凝神耳目新,構思雋永嘖不止。
圈點勾畫好評下,燦爛高分硬道理。
展講探修專挑疵,莫厭百回大家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寫作教學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的具體建設是: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關于寫作評價的具體建議是: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要考察學生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寫作水平。而蘇教版教材對寫作內容也進行了如下調整:以讀導寫,課內導寫與作文(課外寫作指導),當然基于需要寫作指導課內也可進行。課外寫作指導暫不列入本課題研究范圍,由此可見,把寫作教學有機有效融入閱讀教學,加強修改,對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寫作能力,乃至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作用之大。
融就是要解決“寫什么”“怎樣寫”的問題,改就是要解決“寫得好”問題,兩者是在新課程改革課題研究背景下語文教學的關鍵之所在,可以說是兩個主抓手。
初中生寫作能力就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進而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能力。主要就是有東西寫,知道怎樣寫,寫得好這樣的能力。能夠表達真情實感,熱愛生活,關注現實。而融和改是這一寫作教學和閱讀教學有機結合的兩個主抓手,也就是在取材,立意,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提高寫作能力。當然,融和改要沿著寫作的流程,即審題,立意,選材,謀篇,布局,寫作,修改,定型,評改,重寫這樣一般的先后次序,一步一步地,把諸如情感,語言,開頭,結尾等寫作能力訓練點進行練習,推敲,把每個能力點的訓練都融匯貫通到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的結合的過程中,達到全面系統的訓練和與之相應的教學效果。
那么,初中生的寫作能力具體有哪些呢?根據日常教學的經驗,借鑒他人的認識,以及依據課程標準中所說的“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學生的作文能力的具體內容主要指:
一、取材立意能力
依據作文命題的要求,確立中心,再圍繞中心選取素材進行加工的能力,有的學生不會確立中心,有的確立了中心后不能圍繞中心選取素材,無內容可寫或者內容空泛單薄,甚或中心老舊,沒有新意。
二、對作文體裁的把握能力
初中學生大多對寫人記事的記敘文比較熟悉,對說明文,議論文則不熟練,寫不好。因為記敘文主要就是寫人記事,與同學們的經歷情感,體驗感受較接近,所以學生做出文體選擇時易把握,學生對文體的把握能力的強弱,與知識儲備,也就是素材的知之多少,有直接的關系。
三、布局謀篇的能力
怎樣開頭和結尾,文章的主體部分怎樣寫,先寫什么,后寫什么,素材之間的起承轉合,內容的詳略主次,什么的結構形式等等。而能不能打腹稿,則是學生布局謀篇能力的直接體現。布局謀篇可以說是眾多能力中的分量最重的能力。諸如懸念的設置,伏筆與照應 ,開篇點題,鋪墊伏筆等。
四、語言運用技巧能力
根據作文體裁的不同,恰當地選擇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表達方式,靈活地運用比喻,排比,反復,引用,擬人,夸張,設問,通感等修辭手法,準確性運用想象聯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貶義褒用,襯托對比,側面烘托,動靜結合,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等技法。
五、描寫方法,說明方法,議論方法的運用能力
描寫方法主要有:環境,外貌,神態,語言,動作,正面,側面,場面,細節描寫;說明方法主要有: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分類別,打比方,下定義,論證方法主要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道理論證,舉例論證。
互相評改、自我批改能力和老師批改三結合是一項重要的作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謀篇布局的能力,就好比會開車還能會修車那樣,課程標準上也指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寫作能力。但是這并沒有否定老師的批改,在課改中要把三者結合起來。針對學生而言,就是在老師批改的指導下提高學生互相修改和自我批改的能力。批改時抓住本次作文中普遍的問題而且是比較典型的習作,更重要的是因人而異,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起他們作文后多次修改的內驅力。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
明白了學生作文能力的具體內容,那么在日常教學中怎樣做到融與改呢?其實,從以上的分析中不難發現端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有機融合就是基于這個基礎。言語材料的積累,寫作技法的示范,思想感情的熏陶,素材信息的啟發,寫作過程的引導,寫作情意的激發等融入的恰當與否,對于促進作文教學是很有效果的。正如一位專家說的那樣,作文教學可以和閱讀教學同步進行,而不是等到完成了閱讀發展的過程才開始寫作教學的過程。在現實教學中,好多老師恰恰就不是這樣的,大都是閱讀教學完成后才進行作文教學,也有的則是一堂課的閱讀教學完成了,結尾有一個小作文練習,總之性質是一樣的。要思考在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結合時,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沒有?在哪些方面或哪些領域指導或引領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運用沒有?進而達到哪種程度?要把作文教學落實到閱讀教學的縱深之處。更要抓準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之間的相互促進的對應的關鍵點:切入點,結合點,拓展點,技巧點。
自我批改,相互批改,老師批改三結合的目的就是重新把作文寫出來。重新把作文寫出來是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有機結合的兩個主抓手之一的改的應有之義。講評得再好,寫得篇數再多,單純追求量還不如針對一篇作文來批改重新成文,以提高質量。一篇作文這樣,篇篇如此,那學生的收獲必然更大。重要的是批改的三結合是面對面的,尤其是老師對學生的面對面的批改指導,對重新成文起決定作用。重新成文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學生的自我修改能力的優劣。而學生互批,老師面批實質上還是圍繞提高學生的自我修改能力而做的,這正如重新成文是需要學生自己獨立來完成那樣,自然自我修改能力恰恰能反映學生的作文能力的強弱,也能檢驗學生的作文能力的高低。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融和改的確是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有機結合的兩個主抓手。也可以說融是出發點,改是落腳點,更可以說融和改是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有機結合走路的兩條腿。齊頭并進,健康有力,大步前行的兩條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