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良 陳志輝
(湖南體育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9)
全民健身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研究①
李顯良 陳志輝
(湖南體育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9)
全民健身是當下的一個熱門話題,大眾的參與性與積極性都很高。然而,場地、專業知識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嚴重影響了大眾的健身質量,更談不上科學健身。因此,建立一個包括教練信息、場館信息,運動裝備、專業知識音像資料、賽事組織與策劃以及國民體質檢測等在內的綜合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就顯得尤為必要。該研究就全民健身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的構建思路與內容作了初步研究,為今后全民健身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與實現提供參考。
全民健身 信息共享 平臺
近年來,隨著國家相繼制定與頒布《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 》、《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及《全民健身計劃( 2016-2020) 》等有關全民健身的指導文件,我國現已經將全民健身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國民的健身意識與投入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我國已然興起了全民健身熱潮。認真研讀上述文件,其中的核心與關鍵之一就是明確提出了“科學健身”以及“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的要求與目標。“科學健身”需要科學的指導,需要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做支撐,構建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的關鍵之一就是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整合資源以搭建服務于大眾的信息共享平臺。因此,研究全民健身信息共享平臺的構建及其關鍵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1-2]。
國家《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進一步整合體育信息資源,拓寬采集渠道,加強信息服務,推進體育信息化建設;搭建體育資源網絡信息平臺,實現體育信息資源共享,推進體育行政管理和體育項目管理的信息化,加強體育賽事信息管理系統開發和體育場館信息化建設。
借助國家大力推進全民健身工程的東風,相關的行政主管單位或者企事業單位大力投入到了體育信息化之中。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互聯網+體育”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一個個基于全民健身方向的APP如春筍般涌現。目前,推廣與應用較好的“去運動”、“趣運動”、“去動”、“運動猿”以及“韻動株洲”等等[3-4],這里就不一一羅列,幾乎各省市乃至發展較好的地級市州都有結合本地而推出的全面健身平臺。分析與試用這些平臺得知,平臺的功能主要包含場館預定、賽事推廣、找人(教練、陪練或朋友)等幾方面,而且幾乎這些平臺的功能都比較相似。這一方面是由于沒有組織牽頭者來整合資源,另一方面是由于體育信息化起步較晚,體育信息化方面的專業人才不夠在“體育+信息化”方面足夠專業缺乏整體的資源整合意識與水平,大量的功能大致雷同的APP建設造成資源浪費,而且也無法形成行業的龍頭,無法在行業起到示范引領并整合資源的作用。同時,大量已經建成的全民健身類APP,正真離國家要求的全民健身服務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遠遠達不到用于支撐指導“科學健身”的服務水平[5]。
借助于全國第六次場地普查(2014年),以湖南省全民健身為主要調研對象,通過實地走訪、專家訪談以及問卷調查等主要調研方法對湖南省全民健身工作開展情況以及后續發展需求做了初步的調研。
2.1 湖南省全民健身本情況
湖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信息化的發展。《湖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湖南省要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全民健身信息化建設是加快發展體育服務業的必然選擇,是加速體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便捷通道,是人類“體智結合”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是提升國民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全面推進國家“三化同步”戰略和湖南省“四化兩型”建設。湖南省具有發展全民健身的良好自然與人文社會環境。健身、游泳、羽毛球、足球、戶外等全民健身普及項目開展得如火如荼;“快樂向前沖”、“全民健身廣場舞大賽”、“環湘自行車賽”、“全民健身體育節”、“國際馬拉松長沙站比賽”、“中華龍舟大賽(長沙芙蓉站)”等成為全國響當當的群眾體育賽事品牌;全省體育裝備銷售服務業的產值近100億元,是特步、安踏等品牌實施市場戰略的必爭之地;全省有30余所高校開設有體育相關專業,每年為社會輸送各級各類專門人才3 000人以上。

圖1 全民健身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雖然,湖南省具有良好的全民健身基礎,但是要真正達到國家一級省委省政府的全面健身目標,主要還處在以下問題:一是體育場地的供給不能滿足全民健身日益增長的需要;二是體育服務業信息服務網絡資源分散,尚需搭建公共平臺,整合資源;三是體育服務業人才需求旺盛而有效供給不足;四是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尚須進一步加強。
2.2 全民健身信息共享平臺框架
全民健身信息共享平臺是一個綜合服務于大眾健身信息資訊的綜合服務平臺。通過該平臺,有需求的大眾可能方便友好查詢諸如場館、教練或陪練、體育健身的科普資料(包括文本、音視頻等)、常用的運動裝備、賽事信息等方便或指導科學健身的信息,另外,反復提及的科學健身就要根據個人的體質或其他需求因人而異地制定健身計劃或健身指導方案,因此,平臺中要考慮接入國民體質檢測管理服務系統[6]。
為方便大眾,結合移動互聯網推出“互聯網+全面健身”的全民健身智能服務平臺,整個平臺簡單地概述為“一平臺+六系統”,如圖1所示。
“一平臺”是指全民健身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由全民健身綜合信息服務中心(WEB端)、智能健身服務(APP)以及云端數據服務中樞組成,是用戶訪問的平臺的入口,更是全民健身服務平臺的數據中心,從移動端與桌面端匯聚海量數據,為各應用系統(平臺)的提供數據更新支持,同時為全民健身決策支持系統提供數據支持[7]。
“六系統”即O2O教練信息服務系統、LBS場地信息服務系統、多媒體輔助服務系統、競賽(活動)組織管理服務系統、B2C運動裝備信息服務系統以及國民體質檢測管理服務系統(大數據分析系統)。
O2O教練信息服務系統用于解決個人或團體找尋教練的需求,同時教練員也可以在平臺注冊,通過學員預約的次數、學員的教學評價對教練員進行評價、定級等。此子系統解決了一部分人群由于缺乏找尋教練的渠道而無法堅持健身的困境,同時也解決了教練員的就業與管理等一系列問題。
LBS場地信息服務系統將有效化解或緩解場地資源供給不足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實現體育場館(場所)設施與綜合管理的信息化,通過GIS與LBS等地理信息與定位技術做到場館信息的精確定位,并通過手機向“附近的人”推送相關的場館信息[8]。
多媒體輔助服務系統針對居民如何科學健身與訓練、運動保健與康復等問題,利用現有的體育運動健身音像資源與高校優秀運動員隊伍、省內外專家名師資源以及健身愛好者自我攝制的音像資料,通過全民健身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為居民科學健身、運動康復與保健等提供海量的音像資料。
競賽(活動)組織管理服務系統具有賽事(活動)信息發布、網上訂票、網絡報名與賽事(活動)進程信息公布等功能。競賽(活動)組織管理服務系統將全年的體育賽事(活動)信息及時與廣大健身愛好者分享,使其有計劃地參加全民健身系列活動;網上訂票系統讓人們足不出戶即可獲得賽事(活動)的門票;網絡報名系統既方便群眾報名參賽,又大大減輕組織方的工作壓力。
賽事(活動)進程信息公布系統及時更新賽事(活動)信息,積極推動參與者、觀眾及組織者的各項工作;該平臺還可成為賽事(活動)的監督平臺。
國民體質監測服務系統提供國民體質監測結果公布、國民體質監測流動服務信息公布、國民體質網上測試、運動營養處方等功能,其中國民體質網上測試與運動營養處方提供為建設主要內容。網上測試由居民按操作要求自行輸入相關數據,由系統自動導入測試結果,系統可根據測試結果,導出相應的運動營養處方。
運動裝備主要包括體育器械、服裝鞋帽和運動飲料。B2C運動裝備信息服務系統通過與國內外知名體育器械(四達、斯伯丁、Yonex等)、體育服飾(李寧、安踏、特步等)與運動飲料(佳得樂、康比特等)品牌合作,按球類、服裝類、鞋類等劃分大類,按運動項目劃分小類,構建信息平臺,后期通過企業會員注冊、購物者消費等方式實現運行,按照“淘寶”或“京東”的模式,努力將該平臺打造成體育用品的專業性購物平臺,使之成為我國體育用品信息發布、交流及第三方監督平臺。
國家十分重視全民健身工作,民眾也積極參與到全民健身活動中,全民健身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的建設是實現國家全民健身工作目標的重要保障與措施。平臺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專業的體育人士進行頂層設計,也需要信息技術專業的專家主導平臺的設計與掌控,同時需要更多的體育信息化的專業人士參與進來。本研究只是對全民健身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做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全民健身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的基本思路與內容,但沒有涉及到具體的建設與實現,以期對后續的研究者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國發〔2011〕5號)[Z].2011-02-15.
[2]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國發〔2016〕37號)[Z].2016-06-23.
[3]湖北省“去運動”[ED/OL].http://www.dongqil.com/.
[4]北京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ED/OL].http://www.bjqmjs.com/.
[5]李宗述,陳偉,李萬來,等.當前全民健身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途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2):8-11.
[6]王定宣.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網絡化:一站式信息資源服務平臺建設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5,37(4):110-115.
[7]謝冰林.全民健身信息系統的需求分析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2.
[8]李霖,王偉,譚永濱,等.導航與LBS關鍵技術標準化研究進展[J].測繪通報,2014(5):95-98.
G812.6
A
2095-2813(2017)06(c)-0178-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8.178
該文受湖南省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2015SK205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4YJAZH011),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4C0750)資助。
李顯良(1980,6—),男,漢,湖南益陽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智慧體育、高職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