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菊
(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4)
城市社區體育生活化的制約因素及實現路徑研究
——以武漢市洪山區為例
胡艷菊
(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4)
該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對洪山區區民體育生活化的現狀進行調查,發現并找出了目前影響社區體育生活化的主要因素,且提出相應對策,從而為推動城市發展,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使體育成為居民生活方式提供參考。
社區體育 體育生活化 制約因素 實現路徑
體育,是以人為本,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達到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的一種社會文化教育活動。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經濟的不斷改善,人們對體育的價值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追求體質與健康方面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并逐漸轉變了生活理念,從最初的個人發展轉變成享受生活的新概念,滿足這種理念需求的社會文化活動也將會持續,并進一步刺激和引導社會群眾對體育的新的需求。社區體育是實現《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努力方向。當今社會,城市社區體育在我國逐漸蓬勃發展,是我國城市體育的主要構成部分,它對營造社區居民體育生活環境,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諧溫馨的社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黃美容在體育生活化審視當中,認為體育生活化是強身健體的活動,是休閑文化的組成部分,還是日常體育行為的發展過程以及是提高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質量的過程[1]。孫燕在體育文化思考的過程中認為,體育生活化除了強身健體之外,還有對完美身心的塑造,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高品質人格的完善[2]。鄒桂芳認為,體育生活化是以體育活動為活動內容的生活方式,使其要滲透到生活當中,以便促進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滿足美好生活的需要,從而形成一個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3]。通過以上學者們的研究觀點,筆者也認為體育以獨特的活動內容、形式和功能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結合。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領域在不斷擴大,因此,在滿足人們休閑娛樂需要,加強人際關系,改善生活質量,提高身體素質、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還要加強對體育活動的建設實施,進而更好的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表1 居民對體育生活化的認識(n=145)

表2 不同職業參與體育活動(n=145)

表3 參與社區體育活動時間(n=145)

表4 社區體育活動制約因素(n=145)
1.1 研究對象
以武漢市洪山區社區南湖社區、關南社區、常青花園、清江山水、中南民族大學家屬區居民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目的的需要,在中國知網上查閱近幾年大量關于社區體育、體育生活化等方面的期刊論文以及相關資料,對這些內容進行歸納整理。
1.2.2 訪談法
對洪山區相關社區負責人及一些社區居民通過口頭方式進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居民對體育生活化的有關內容,為本文提供真實性、可靠性的研究資料,以作保障。
1.2.3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目的,向洪山區居民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問卷共計150份,回收148份,有效問卷145份,有效率為98%。
2.1 社區居民對體育的認知情況
駱媛,張力認為,“當前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將不斷增加,農村人口在逐漸減少,城市外延擴大,城市人口的生活形式主要以社區為模式,社區將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4]。城鎮社區體育已成為當今社會體育生活化的主流。
從表1中可以看出,有47.97%,將近一半的居民對體育的認知淡薄,這反映了居民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也為數不多。這將影響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阻礙體育生活化的進程。
2.2 社區居民體育活動時間情況
從表2可看出,教師參與的社區體育活動占有31.08%,這主要是因為老師在學校里,體育鍛煉意識會比其他職業的人們強烈。學生占16.22%,說明他們的鍛煉意識相對較弱。眾所周知,學生主要以學習為重,課業的繁重,影響了他們參加課余體育活動。對于其他職業的社區居民而言,經濟飛速發展,工作任務與壓力加大,還要照顧家人孩子,于是參加社區體育活動時間并不多(見表3)。
2.3 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經費投入情況
通過調查發現(見表4),場地設施短缺,達到56.77%,經費不足,達到51.35%,這兩項成為了發展社區體育活動的主要制約因素。武漢市近一期對體育場地普查數據顯示,全市標準體育場地共有2 573個,其中,教育系統中有1 924個,占總量的76%[5]。該文調查選用新老社區比較,社區在學校周邊的居民大多數會以學校為主要活動場所,進行體育鍛煉;不在學校周邊的主要在社區內空曠地、廣場、公園以及公共健身場地和單位場地。體育活動的開展需要憑借一定的經費支撐,例如運動場地設施的建立、保護等。想要全方位滿足健身愛好者的需求,需要我國提供經濟支持。
2.4 社區體育組織管理體制情況
從表4可看出,居民認為體育組織管理體制也是制約社區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占有31.08%。社區體育在我國被定義在街道辦事處管轄區的體育活動,因此街道辦事處理應為管理社區體育負責[6]。但根據實地調查發現,街道辦事處并沒有對社區體育活動的建設提供大量管理力度和未建立相關的法律依據,使得體育在民眾生活中形成一種松散狀態。因為沒有健全組織,社區體育活動形式沒有創新性,占21.62%(見表4),運動愛好者也很少參加社區外舉辦的體育活動競賽。城市社區體育管理體制待完善。
2.5 社區體育專業指導情況
體育運動是一項科學的運動,只有科學的,合理的體育運動才有利于人們身體健康和社會生活。通過對制約體育活動的調查因素發現(見表4),缺乏專業指導人員的比例有28.38%。人們參與體育活動是為了追求休閑娛樂,充實自我,強身健體,提高自身素質等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體育活動能否滿足人們進行科學、文明的發展,需要專業的科學指導,而現在有一些社會體育指導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對一些健身技能,知識掌握的還不夠全面深入;另外街道辦事處,對于體育的了解不夠深入,缺乏科學性的管理和組織,長久以來,也許會出現意外事故,并會殃及到人們的健康生活。
當今,人們的健康生活中少不了體育活動的存在,而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體育已漸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從以上分析可得出,在社區居民體育生活化進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社區居民的體育活動意識不夠、時間、場地設施和經費不足;體育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專業的健身指導員。
4.1 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健身隊伍
為了社區居民身體健康,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加大為社區體育活動及《全民健身計劃》做出大力宣傳。向居民科普社區體育活動,達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提高社會各界對社區體育生活化的關注度,要經常開展體育活動知識座談會,并和人們進行面對面輔導,使人民群眾得到深刻體會,認識體育活動對于自身健康發展的重要性。還可以舉辦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吸引群眾,塑造社區體育氣氛,增強人民群眾對體育活動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2 合理利用時間,積極參與體育活動
各職業人員,應該轉變一些觀念,從自身的健康發展需要出發,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學校應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體育文化氛圍,督促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使學生感受到體育的魅力。各單位應該不定期積極開展體育活動,營造和諧健康的上班氛圍,勞逸結合,使員工也能積極投入到工作中。
4.3 多途徑籌經費,完善硬件設備
社區內的一些體育場館與健身設施應該收取一定的費用,作為社區體育基金,以此來緩解政府壓力。另外,要大力宣傳、弘揚社區體育,倡導和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各界以及個人對社區體育活動與體育設施的建設提供資助。再次,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發展社區體育活動,并建立大型的社區體育活動中心,在組織管理結構上實行收費制和會員制,打造一個良好的社區體育鍛煉環境。對于社區的體育活動經費支出,要嚴格把關,做到專款專用,以此來幫助街道體育活動順利實行。各職能部門還要出臺社區體育場地硬件設備的相關文件,為社區體育活動提供保障。
4.4 強化社區體育組織管理體系,開拓創新
加強社區的治理與培育,完善規范化的體育體制模式。社區體育管理者要明確各部門職能所負責的相關社區體育工作,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加強對社區體育活動的管理和規劃為各項活動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而做足充分的準備,利用周邊環境,克服一些主觀客觀因素,按期制定體育運動周期計劃,更新體育項目內容。
4.5 加強指導員與志愿者隊伍的建設
多層次選拔和培養專業的體育健身指導員。與相關院校展開聯系,吸引體育人才,讓學生深入社區,與居民展開溝通,了解居民對于體育生活化的想法。也可以從學校中,同時還要拓展渠道,著重關注本地社區體育指導人員培育。同時,還要加強志愿隊伍的建設,廣泛吸收體育教師、體育保健工作者和心理咨詢員等社區體育人才資源,更好的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加社區體育活動,為社區建設體育生活化做出貢獻。
[1]王美蓉.論體育生活化[J].體育與科學,2013,34(6):87-109.
[2]孫燕.對體育生活化的思考[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14,23(4):24-26.
[3]鄒桂芳.我國體育生活化構建策略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4(35):26-28.
[4]駱媛,張力.我國城市社區體育影響因素及發展策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7):898-900.
[5]金海波,王春波.武漢市社區體育運動開展的制約因素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2(8):155-156.
[6]邱先麗.武漢城市社區體育草根組織的生存環境分析[D].武漢體育學院,2011.
[7]肖煥禹,陳玉忠.體育生活化的內涵、特征及實現路徑[J].體育科研,2006,27(4):8-10.
G80-32
A
2095-2813(2017)06(c)-0180-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