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校瑾
(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 河南 新鄉 453000)
對腦卒中高危人群開展健康教育的臨床意義探究
劉校瑾
(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 河南 新鄉 453000)
目的 探討對腦卒中高危人群開展健康教育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于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體檢的85例腦卒中高危人群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予以健康指導,觀察健康教育前后高危個體的健康行為變化情況。結果 85例腦卒中高危個體接受健康教育后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鍛煉、營養維度、人際關系、壓力管理各項健康行為評分均明顯高于教育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腦卒中高危人群實施健康教育一定要循序漸進,過程中做好隨訪以及復查工作,指導患者積極參與健康活動并實現對不良生活方式的管理,降低腦卒中的發生率。【關鍵詞】 腦卒中;高危人群;健康教育
腦卒中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也被稱之為“腦中風”,近年來發病率仍在上升,且好發于中老年人,是威脅人類生命和致殘的重要殺手之一[1]。研究表明,腦卒中是一種與行為相關的疾病,其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腦卒中的重要原因[2]。此外該疾病與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多種危險因素存在密切相關性,因此加強健康指導工作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3]。本研究旨在探討腦卒中高危人群開展健康教育的臨床意義。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于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體檢的85例腦卒中高危人群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6例,女29例,年齡38~78歲,平均年齡(53.2±14.1)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學歷38例,初高中41例,小學及文盲6例。納入標準: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符合高血壓史、吸煙飲酒、高血脂、高血糖、缺乏體育鍛煉、過于肥胖等3項以及3項以上危險因素者。排除標準:神經系統障礙、認知功能障礙、造血及凝血功能障礙、全身免疫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建立腦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檔案 篩選后對高危個體的詳細資料進行登記,包括姓名、年齡、生活愛好、家庭住址、婚姻狀況、聯系方式等,建立完善的健康檔案,并對患者的飲食、作息、運動習慣進行詢問和調查,科學評估患者的生活方式。
1.2.2 健康指導 首先采用自制問卷對患者腦卒中相關知識了解程度進行調查,結合調查結果以及患者的文化程度、了解程度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健康指導方案。指導手段方式要多樣靈活,例如通過面對面講述、QQ或者微信講述、建立微信隨訪平臺、發放疾病相關知識宣傳手冊、舉辦講座等,內容涉及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疾病對身體的危害、治療的主要手段以及注意事項、疾病的監測方法等,并指導患者做好筆錄。醫院可定期舉辦腦卒中相關知識講堂,邀請專家進行現場答疑,同時邀請康復患者進行疾病治療經驗分享,多角度、全方位幫助患者提高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
1.2.3 評估患者的生活方式 腦卒中與個體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醫護人員可通過詢問了解個體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礎上指出患者不當的生活行為,并給出合理全面的建議對患者的生活行為進行指導,幫助患者轉變熬夜、暴飲暴食、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
1.2.4 定期進行電話隨訪 專門設置護理人員進行隨訪工作,上崗前要做好培訓,考核過關后正式開展工作。時間安排:第1月,1 d 1次,第2個月,2 d 1次,3~6個月,1個月1次,前兩個月著重于強化知識教育和理念深化,第3~4個月著重于生活方式的指導和轉變,第5~6個月對個體的健康教育情況進行評估,側重于健康行為方式養成。
1.3 觀察指標 教育6個月后采用高危人群生活方式量表對85例高危個體健康教育前后的健康行為方式進行評估,主要指標包括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鍛煉、營養維度、人際關系、壓力管理,按照“從不、有時、經常、常規”進行等級評分,分別對應“1、2、3、4分”,得分越高健康行為越好。

85例腦卒中高危個體接受健康教育后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鍛煉、營養維度、人際關系、壓力管理各項健康行為評分均明顯高于教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85例腦卒中高危個體健康教育前后健康行為比較±s,分)
健康教育在疾病防治中是一種積極有效的護理手段,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對疾病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并且能夠激活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建立堅定的健康信念,進而轉化為顯性的健康行為并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明顯改善預后。
腦卒中是一種與行為相關的疾病,其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腦卒中的重要原因。此外該疾病與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吸煙飲酒等多種危險因素存在密切相關性,因此加強健康指導工作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本研究中共有85例腦卒中高危個體接受健康教育,教育充分遵循個體化差異原則,且定期對高危因素進行檢測,所有措施的制定建立在實踐調查基礎之上,保證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健康指導方法選擇靈活多樣,包括QQ或者微信講述、建立微信隨訪平臺等,與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相契合,改善了傳統健康教育隨意性強、枯燥乏味的不足,能夠提高患者對教育內容的學習興趣以及主觀能動性,促使患者增強對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另外健康檔案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為醫護人員開展工作提供了便利,定期隨訪且有助于幫助醫務人員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便于后續工作開展,同時也能建立維護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護理依從性。本研究結果顯示,教育后高危個體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鍛煉、營養維度、人際關系、壓力管理各項健康行為評分均明顯提高,提示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腦卒中高危個體的健康行為依從性,實現危險因素的有效控制。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高危人群實施健康教育必要且有價值,但注意教育過程要循序漸進,過程中做好隨訪以及復查工作,指導患者積極參與健康活動并實現對不良生活方式的管理,降低腦卒中的發生率。
[1] 佘瑞芳,唐麗敏,歐永昌,等.500例腦卒中高危人群臨床資料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10):1593-1594.
[2] 劉玉萍,于彩云.健康教育在社區腦卒中高危人群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3):114-115.
[3] 李軍,劉一,高毅軍,等.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結果分析及健康教育干預-以北京市W社區為例[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3,27(1):44-46.
R 743.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2.052
2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