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杰++陳俊俠
摘 要: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卻日益下降,學校體育作為提高青少年體質的重要途徑深受到國家重視,國務院于2007年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要求各級學校始終貫徹“健康第一”的理念,積極推動“陽光體育”計劃,把增強青少年體質作為重要戰略任務。體育衛生作為學校體育安全、科學開展的重要保障,其在學校體育中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文章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問卷調查等科研方法,闡述體育衛生在中職學校體育中的內涵及作用,探究廣州市中職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現狀,發現不足,并提出改進措施,為廣州市中職學校體育課程及活動安全、科學地開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體育衛生 中職學校 體育
1、前言
鑒于我國青少年體質逐年下降,國務院于2007年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簡稱“意見”),要求確保青少年每天鍛煉1h,中小學要將每天30min的全校性大課間體育活動列入課表并形成制度。當天沒有體育課的班級,學校必須在下午課后組織學生進行1h集體體育鍛煉[1]。為了貫徹落實“意見”的要求,各級學校都通過增加體育課時的比重,大力開展開外體育活動來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伴隨著體育課及體育活動的增加,出現運動損傷甚至是運動猝死的概率也隨之增高。體育衛生涉及運動醫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刨學等學科知識,確保了體育課及體育活動的安全、科學地開展,其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鑒于此,本文闡述體育衛生在學校體育中的作用,探究廣州市中職學校學校衛生工作現狀,分析體育衛生與中職體育教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安全、科學地從事體育活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研究對象和方法
2.1研究對象
廣州市中職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現狀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根據論文研究需要,在知網、萬方等數據庫中下載體育衛生相關文獻,了解體育衛生最新研究成果,開拓本文研究思路。查閱運動醫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刨學等學科知識,為本文提供理論支撐。
2.2.2訪談法
在廣州市隨機抽取5所中職學校,每個學校隨機抽取2名體育教師進行電話訪談。
2.2.3問卷調查法
在廣州市隨機抽取5所中職學校,向每所學校的學生隨機發放60份調查問卷,共300份,回收294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問卷282份,有效率94%。
2.2.4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軟件與Spss軟件對問卷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為本文提供數據支撐。
3、結果與分析
3.1 體育衛生的內涵
體育衛生是指為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改善和創造合乎生理要求的體育鍛煉條件和環境所應采取的衛生措施和要求。違背體育衛生原則和要求而盲目地開展體育課程或活動,不但達不到鍛煉效果,反而會導致各種運動傷病甚至運動猝死,損害學生身心健康。
3.1.1運動環境衛生
人體在體育活動時,體內新陳代謝速度加快,受體外環境的影響更大。因此,要想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需要良好的運動環境的衛生。
3.1.1.1空氣衛生
在進行體育活動時,體內新陳代謝加強,呼吸頻率加快,如果運動時空氣中污染物較多,會隨著呼吸頻率加快吸入更對的污染物,不利于學生身體健康,因此要選擇在空氣良好的情況下進行運動。
(1)如果學校附近有廢氣排出的工廠,應選擇在廢氣排出地點的上風側開展體育活動。
(2)若學校在市中心,要避開交通繁忙尾氣排放較多的時間段來開展體育活動。
(3)盡量不要在人數較多,空間狹小且密閉的空間內開展體育活動,因為這樣的空間內二氧化碳含量較高,會使人頭暈,運動能力下降。若遇到陰雨天氣不得不在體育館進行體育活動時,應打開門窗,打開排氣扇,使室內通風。
(4)不要在霧中開展體育運動。霧是由空氣中的水氣形成,含有很多細菌、塵埃等有害物質,有損身體健康。
3.1.1.2氣溫對體育活動的影響
在運動時如果氣溫過低,會使肌肉的粘滯性提高,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如果大腦溫度下降可導致運動者意識喪失,嚴重者可引起死亡。進行低強度體育運動的適宜溫度為15℃左右,進行大負荷運動的適宜溫度為10℃左右。
在運動時如果氣溫過高,熱量會在體內積蓄使體溫升高,進而引起中樞神經溫度升高,會導致身體機能失調,甚至死亡。另外,溫度過高會使機體排汗量增加,無機鹽隨之丟失,引起熱痙攣和脫水。
戶外運動時,還要避免陽光過度照射,避免紅外線和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紫外線照射過久,會破壞表皮細胞使皮膚發紅水中。
3.1.1.3運動場地安全
運動場地不能過于狹小,球場、跑道或健身器材周圍應留有一定的空地。場地應平坦、清潔、衛生沒有雜物,軟硬度要符合體育活動的要求,避免因場地問題造成運動損傷或影響運動成績的發揮。體育場館內要溫度適宜,保持通風,采光要好。夜間場地要求照明充足,光線均勻柔和。
3.1.1.4運動服裝與器材健康
在進行體育運動時一定要根據運動項目不同穿著適宜的運動服,運動服有一定的共性,即:透氣性、吸濕性,能夠利于體育活動并防止運動損傷。運動服裝的選擇還應根據季節的不同進行選擇,在炎熱的夏季,應穿著透氣、輕便、色淡、寬松的運動服。在冬季室外運動時應穿著即保暖又便于運動的服裝。
在運動前要檢查器材是否安全,對于有安全隱患的體育器材不要使用,并同時相關部門及時修復或更換,以免引起傷亡事故。
3.1.1.5體育鍛煉與合理的進餐時間
運動前用餐與運動的間隔時間應在2.5~4h之間,如果用餐與運動間隔時間小于2.5小時,由于胃內食物還未消化完畢,此時的胃還在工作當中,在這期間進行劇烈運動,容易引起腹痛,影響運動效果。如果用餐與運動間隔大于4小時會出現饑餓或血糖下降,若此時進行劇烈運動可能出現頭暈、心慌等現象,影響運動成績。在體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有些學生由于早上起床晚,在沒吃早餐的情況下參加上午的體育課,這樣不但容易引起暈厥,還會引起胃病。運動結束后消化系統還處于抵制狀態,所以應休息30~40分鐘后再進餐。
3.1.1.6體育鍛煉時的飲水衛生
在運動過程中隨著體溫升高排汗量增加,體內水分流失較多,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可引起體內代謝紊亂,影響運動效果,因此運動過程中和運動后需要科學地補充水分切忌一次性飲水過多,這樣會使稀釋血液并使血量增加,加大心臟和腎臟的負擔。另外大量飲水后,水不能馬上被吸收,而是存留在胃中,伴隨著運動易引起胃部不適。因此運動中或運動后補水應遵循少量多次原則,每次150~200mL為宜,每次應間隔15min。另外補水時不能喝冰水,不能以吃冰淇淋代替飲水,水溫過低會對胃產生刺激,引起胃痙攣和消化不良,進而影響運動成績。
3.2體育衛生在中職體育中的作用
3.2.1預防運動損傷
在體育課教學實踐當中,盡管體育教師遵照科學性原則,要求學生充分熱身,選擇合適的場地,并根據學生的身體狀況安排課堂內容。但是學生由于缺乏體育衛生知識,體育衛生意識淡薄,不能照老師的要求進行課堂內容學習,極易發生運動損傷甚至運動猝死。例如:武漢某大學附中學生小強(化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但并未將病情告訴教師,2004年7月在體育課上,不顧自己身體狀況跑完三千米,回家后倒地不醒,搶救無效,被醫院診斷為猝死。
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學生由于不掌握體育衛生知識,盲目從事體育運動,進而發生運動損傷甚至運動猝死的案例屢見不鮮。例如:2015年廣州市某職業學校學生小明(化名),不顧自己患有疾病的身體狀況,在課外私自練習將要舉辦的運動會跳遠項目,暈倒在沙坑中,搶救無效,被醫院診斷為猝死。
以上案例中的學生,如果掌握體育衛生知識,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采取科學的運動方法,猝死的慘劇也就不會發生。
3.2.2 提升體育鍛煉效果
中職學生年,年齡在15—18歲之間,處在身心發育的高峰期,科學地參與體育鍛煉,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體育衛生涵蓋運動訓練學知識,能夠指導中職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根據中職學生的身體發育水平,合理安排運動強度與運動量,強度應控制在60%~80%最大心率(一般最大心率估測值=220-年齡/min)范圍內,運動時間控制在25~45min,采用間歇訓練法,間歇時間為5—10分鐘,這樣才能提升鍛煉效果,進而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
3.2.3 促進學生掌握體育學科知識
體育衛生涉及運動醫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刨學等知識,通過向學生普及體育衛生知識,使學生掌握體育理論知識,指導學生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
3.2.4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當前我國民眾缺乏終身體育意識,從整體來看,國民的體質水平還有待提高。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更是我國社會體育的未來,其體育鍛煉的意識決定著我國未來全民體質的水平,中職學校學生是我國青少年的一部分,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以及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高峰期,向中職學生普及體育衛生知識,使其明白科學健身的重要性,能夠促進中職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有利于增加我國體育人口,提高全民健身水平。
3.3廣州市中職學校體育衛生知識普及情況
在廣州市隨機抽取5所中職學校,對學校體育教師進行電話訪問,來了解每個學校一學期體育理論課時量。對學校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來了解學生體育衛生知識掌握情況及學習途徑。
從表1可以看出,電話訪問的10位體育教師中,一學期開展1課時體育理論課教學的有3位,開展2課時的有5位,開展3課時的有2位。
可以看出,學生在課外體育活動時,在沒有體育教師的監督下,會熱身的占 8.1% ,有時會的占43.3%,從不的占49.3%,說明學生體育衛生意識不足,不能自覺將體育衛生知識運用到體育活動實踐中。
4、結論與建議
4.1增加體育理論教學課時
體育衛生涉及運動醫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刨學等知識,內容非常豐富,但從調查來看,體育教師一學期體育理論教學大多只有兩個課時,用兩個課時把體育衛生所涵蓋的知識講透徹比較困難,需要相應增加體育理論課時。從氣候特征來看,廣州雨水量比較充足,以往教學實踐中,遇到陰雨天氣,無法進行戶外體育練習時,體育教師往往會讓學生在室內自習,或讓學生觀看一些體育比賽視頻,浪費了大量的課時。因此各學校主管教育領導,應要求并監督體育教師,在遇到陰雨天氣時,把戶外課改為體育理論課,用來講解體育衛生知識。
4.1.2拓寬體育衛生知識傳輸途徑
體育衛生作為學校體育安全、科學開展的重要保障,其在學校體育中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但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學習體育衛生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體育課堂,這樣的方式過于單一,并且學習效果不佳,調查中完全掌握體育衛生概念這一基礎理論知識的只占4.3%,不利于學校體育安全科學的開展。因此,學校需要拓寬體育衛生知識傳輸途徑,除了體育課堂外,還應通過板報、宣傳欄以及班會形式宣傳體育衛生的重要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體育衛生知識。
4.1.3引導學生將體育衛生知識運用到體育鍛煉中
學習體育衛生知識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指導學生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避免運動損傷,提高學生體質。但在體育實踐中,學生常常不能認識到體育衛生的重要性,覺得自己年輕,不會受傷,沒有體育教師的監督不會自覺地進行熱身活動,也不會結合自身身體狀況合理安排運動量,這極易引發運動損傷或甚至運動猝死。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加強宣傳教育,通講解運動猝死的案例,讓學生認識到體育衛生的重要性,進而自覺地將體育衛生知識運用到體育活動實踐中。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J].中國學校衛生,2007(Z2).
[2]汪順江,劉澤華.身體素質轉移法對青少年體質影響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24):
15-17.
[3]王世哲等.體育衛生知識是終身體育的基礎[J].體育科研,2001,(1):84.
[4]高發民.高校體育中的休閑運動與終身體育[J].體育學刊,2001,(6):25.
[5]奚偉杰.論體育衛生在中職學校體育中的重要性[J]當代體育科技,2013,3(32): 72-174.
作者簡介
王豪杰(1988.11-),男,漢族,廣東廣州人,碩士,廣州體育學院畢業,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
陳俊俠(1989.3-),女,漢族,河南信陽人,碩士,華南師范大學畢業,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