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娜+楊紅瑞
(河北金融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51)
【摘要】2015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綠色發展,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第一次被寫入五年規劃的任務目標,為美麗中國的建設勾勒出完美的畫卷。堅持綠色發展,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有利于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格局。要想更好地構建生態文明,培養生態文明意識尤為重要。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其生態文明意識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步伐進展是否順利。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生態國家建設的重要方面,是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關鍵環節。作為當代大學生,培養其生態文明意識尤為重要,本文主要是從四個方面探討了影響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原因,進而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關鍵詞】大學生 生態文明 環境保護
一、高校生態文明培養的邊緣化
在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教育方式、教育途徑、教育環境是影響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不可或缺的因素,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水平高地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好壞。然而,現在高校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成效性并不明顯,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邊緣化,資源匱乏化,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首先,我國生態教育起步晚,理念不明確。20世紀70年代,我國高校首次開設了環境保護專業和生態學專業,開始了專業環境人才的培養。但是,這種看似專業化的教育卻造成了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普及。其次,生態文明課程教育在高校始終被邊緣化。源于當前高校人才模式的轉變,高校更多的重視專業課程的教學,主要目的是培養社會急需的知識型和技能型人才,以生態文明教育為主的綜合課程很難得到重視,無法將生態文明的思想和理念傳達給學生。再次,當前高校生態教學資源嚴重不足。源于生態文明課程的邊緣化,高校幾乎都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態文明教學體系,生態文明教學資源始終處在一種零散的狀態,單純依靠高校“兩課”教學,很難達到應有的教育目的。
二、家庭生態文明教育不理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家庭因素的支持和幫助。探究當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欠缺的原因,家庭教育欠缺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首先,家長的生態文明意識缺乏。家長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由于很多家長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生活環境也相對落后,自然造成了生態文明意識不強的情況,生態文明的氛圍欠缺,久而久之,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對子女造成影響,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念很難較早建立起來。其次,對孩子過度溺愛,不利于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隨著當前“四二一”家庭模式的出現,大學生都是家庭的“寶貝”,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無限的寵愛,在成長的過程中,個人主義強烈,社會責任感缺失,造成了生態文明責任感的缺失。再次,父母把過多的時間放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而忽視了生態教育的培養。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能夠贏得良好的未來,很多家長把學生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的,學習各種補習班,對于孩子的教育頂多也就是限于傳統美德上,生態文明意識并沒有加入,嚴重影響了孩子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
三、個人生態文明培育積極性不高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事物發展是內外因作用的結果,內因決定外因。當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不完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學生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忽視。首先,受到傳統價值觀的消極影響。以人類為中心的傳統自然觀過分考慮子孫后代的利益,而忽視了社會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造成了大學生在物質消費面前的鋪張浪費,這勢必會造成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消極影響,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受到強大的制約。其次,大學生的生態自覺性差。生態自覺指的是大學生為進行生態環境保護而做出的一系列行動規范,但是,從目前來看,很多大學生很難自覺主動的約束自己來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再次,大學生的價值觀容易受到影響。當前就是90后、00后大學生,他們的自我判斷能力和識別能力都比較差,價值觀不穩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制約。價值多元化的發展造成了大學生價值觀的分流,容易獲取一些不良的,尤其是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缺乏主動參與環境保護的行動和能力,阻礙了生態文明意識的提升。
四、國家生態立法的不健全
隨著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已經初步形成由綠色轉型發展與國土空間規劃、資源利用、環境保護領域的法律為核心,涉及多個法律部門,由多個層次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法律制度所構成的生態文明法律體系,對生態文明建設及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首先,環境資源法層面的立法空白。很多資源保護或者環境保護的法律界定總是落后于社會的發展,相關制度缺乏必要的實施程序。其次,在環境資源相關立法中,碎片化的現象是有存在,嚴重影響了法律的權威。再次,雖然我國陸續頒布了一系列針對青少年、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環境保護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國人民共和國環境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青少年環境教育法》,但是哲學法律的訴求尚未形成,形式也大于內容,沒有真正從根本上解決生態文明教育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民.環境問題及測評方法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2]楊明.環境問題與環境意識[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大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高校理論戰線,2009,(11).
[4]謝紅暉.我國大學生環境意識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報),2008,(6).
[5]劉建偉.高校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9,(5).
[6]曾正德.發達國家高中等收入階段生態環境困境及其特征[J].南京社會科學. 2009,(12).
[7]佟立成.大學生如何肩負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與責任[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