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紅
摘要:精講多學就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關系,讓學生和教師一起在快樂的氣氛下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語文教學 “精講多學”
新課程改革要求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多讀、多聽、多問、多比、多練,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求教師的教要著眼于學生的學,在教法中滲透學法,用教法指導學法。精講多學就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關系,讓學生和教師一起在快樂的氣氛下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
要做到“精講”,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每一節課的重難點,切實制定好課堂教學的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理解掌握的問題可以不講,而對于課文中的難點要進行突破性講解,使學生通過教師的精辟講解理出頭緒,抓住中心,提高效率。備課的時候,既要備內容,又要備學生,更重要的是要講究教法。
二、改革教法,明確目標
教學前認真鉆研教材,把各種文體的課文學習時要研討的問題歸類,讓學生明確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學習什么,怎么學習。
1.小說單元:①理清小說故事情節;②分析故事主要任務性格特征;③分析小說的現實意義;④分析小說藝術特色。
2.散文單元:①分清寫景抒情,還是記事抒情散文;②寫景散文,細讀寫景句段,找出寫景順序,體會景中情,情中景。記事散文,概括出所記之事,事件的意義和體現的人類情感,品出作者的情感傾向;③了解作者經歷,體會作者創作特色。
3.文言單元:①文言常識掌握;②文言字詞的疏通;③文章內容及思想的分析。
三、語文教學要善于發“問”
課堂上只有大膽質疑,才能積極思維,主動參與學習。教師把各項知識都設計成有趣的討論題目,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巧妙設置一些問題:
首先,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善于在課堂上發現學生的學習需求,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尋找和抓住引導的機會,對學生思考的問題能做深入淺出地講解。也可根據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梯次的問題:①針對潛能生設計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并評析,這樣既激勵潛能生,又鞭策優生,照顧全體學生;②針對學習較好的,將幾種相關聯的問題混在一起提問,發現不足;③學生各自依照自己的類型,自編練習,同桌交換,互看結果,激活課堂。根據文體為學生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解決。
其次,要給學生充足的表達時間。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表述,讓學生盡情表現,也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觀點,拘泥于參考答案,讓學生有自由發揮的空間,還要善于發現那些學生尚不成熟的思考中的可貴的地方,能夠及時加以恰當地點撥、引導,他們可能就會有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感覺,學生有了成就感,對學習的興趣自然也會提高了。
四、善于使用多種教學方式
課堂教學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就得在教學手法上多下功夫。中學生正處于五彩繽紛的年齡,他們更歡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1.以課文為藍本,編課本劇、故事導入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從教師編課本劇,到帶領學生編課本劇,再到學生自己編課本劇。給學生發揮自己特長和能力的機會,這樣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多種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能讓學生在這種活躍的氛圍中有更強烈的興趣投入到后面的學習中去。
2.編課本劇能夠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在課堂上成立學習小組也能培養合作意識和習慣:學習小組要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為了使這種學習方式不流于形式,必須讓學生明確承擔不同的學習任務:①主持,主要負責協調各小組的發言順序;②組長,主要負責整理組員的發言,并準備小組的總結見解;③紀律監察員,主要負責控制同學發言的聲音等。學生承擔的角色可輪流調換。同時,教師對學生的發言應給予及時、有效地指導,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也要給予必要提示與點撥,還需對學生的發言做出中肯的評價。
3.運用媒體,自主學習。教學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和教學要求,恰當運用媒體教學手段,創設生動的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入境會意,觸景生情,進而引起心靈震撼和情感共鳴,誘發思維實現自主學習的目的。
五、因勢利導,培養想象力
學生接受能力強,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蘊含著極大的創新潛力,這為培養創造思維能力提供有利條件,教學中要因勢利導,挖掘各種有利因素,培養想象能力、實現課堂互動。如《裝在套子里的人》,根據課文讓學生給別里科夫畫漫畫,最好形成漫畫故事。然后根據學生的漫畫,按照課文故事情節整理出來,一邊分析課文一邊指出學生表現的不足之處,贊揚學生表現好的地方。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以及對理解的東西的表現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
六、聯系現實,善于比較學習
學習其實就是一種模仿,有創造性的模仿就是最好的學習。學生學習課本中范文的意義關鍵在于其“范”的作用,即閱讀別人的文章,在思想中形成一種認識:語言可以這樣表達,感情可以這樣抒發,文章可以這樣寫等。一旦有這樣的認識,學習一篇文章便會自覺地注重這些方面,便會有更深的認識。而在這樣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學可學的不外乎增長“知”和“識”,而教師所關注的學習能力的提高卻依賴學生思考其文學作品的思想性和現實意義。因此,這就需要教師能引導學生在文章與文章之間、文章與現實之間進行比較。
七、研究課堂還給學生之后“怎樣評價和監管?”的問題
雖然新課改提倡把學生的話語權、評判權還給學生,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監導作用不容質疑。評價學生由單一的結果評價轉化為多元的評價,課堂采用小組積分式評價,對積分靠后的小組采用“積極性處罰”,即探究問題或課前才藝展示等。監管是課題實施完善的重要環節。理論上自我監控和監管是學習的理想模式,但這需要長期養成。所以教師的監管在高一階段很重要,對于語文基礎較弱的學生,平時采用監管筆記、作業、成績監管;課堂上通過學生的個人展示監管。對于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采用互評式監管、小結式監管、展示性監管。
總之,語文課堂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只要我們吃透教材,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為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稍作努力,學生將更容易在語文課堂找到感興趣的東西,也就更容易投入課堂學習活動,把課堂還給學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