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壤西
摘要:實施公務員財產申報制度是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客觀需要,具有法律依據和可行性基礎。財產申報制度通過對公務員隱私權的限制,進而實現對國家權力行使者的有效監督,及對國家公共權力的有效制約。隱私權表現在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等。對隱私權的限制應有必要的限度,給予必要的保護,才能在兩者之間搭起平衡的橋梁,減少沖突,從而發揮財產申報制度的作用。
關鍵詞:公務員 財產申報制度 隱私權 保護
一、財產申報制度的理論依據與功能價值
(一)理論依據
公務員本身性質具有特殊性。公務員行使國家公權力的合法性基礎來源于全體社會成員權利的讓渡,受全體人民的委托來管理公共事務,其國家性特征高于其社會性特征。公民享有知情權,公務員的行為受到廣大民眾的監督,形成個性的法定“自我喪失”。
市場經濟發展和民主政治建設的要求。市場經濟的活躍與發展不斷要求更好的制度設計,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政府在行使行政權力的同時,必須受到監督與制約,這就要求暢通監督渠道,加大公開程度。公務員的財產申報有利于提高權力運行的透明度,一方面能切實保障公眾的監督權,另一方面能有效減少腐敗的發生。
我國的法律依據。《刑法》中有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指國家工作人員的財產或者支出明顯超過合法收入,差額巨大,本人不能說明其來源是合法的行為)——是公務員財產申報制度的最直接法律來源。
(二)功能價值
公務員的個人素質不一,在行使職務的過程中也不可能徹底拋開個人的價值取向,通過公開申報能實現公務員財產透明化,使其非法收入曝光,及時發現腐敗并予以懲處,是一項預警和預防的長效機制。在此基礎上,增強了政府的公信力,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公開制度,還使公民的知情權得到保障,公權力的行使得到監督,體現了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平衡。
二、隱私權保護的法律依據與價值意義
公務員代表國家和政府機構掌握和行使權力,有別于普通公民,他們的隱私權必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限制必有度,否則會侵害到個人的合法權益與合法權利。
(一)概念闡述及法律依據
隱私權的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的隱私是否向他人公開以及公開的人群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目前,我國《憲法》中沒有明確規定隱私權,但在今年通過的《民法總則》中的民事權利部分第一百一十條明確規定了隱私權:“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隱私權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得到了法律的高度重視。
(二)隱私權保護的價值意義
隱私權在于維護人的尊嚴與個人價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教授與學者,Alan Westin,曾提出隱私權的四項功能,個人自主、情感釋放、自我評估,及有限與受保護的溝通。公務員財產申報制度的基本內涵是某些公務員在規定的時間內對其個人及其與之相關的人員所擁有的財產的數量、來源、支配情況向規定的部門如實申報并接受監督的制度。雖然公務員身份特殊,擔任公職并行使公權力,但他們同樣是受憲法保護的公民,同樣具有人格尊嚴,其隱私權同樣應受到必要的保護。在財產申報制度中,隱私權的過度限制將導致公職人員的私生活過度,乃至完全暴露于公眾之下。
三、財產申報制度與隱私權保護的沖突
(一)合法性依據的沖突
財產申報制度。國家一切權力來源于人民權利的讓渡,公務員接受國家的委托,擔任國家行政職務,與國家產生了一種法律關系,即國家職務關系。從加入公務員隊伍的第一天開始,所有公務員的一切行為,包括個人行為都應受到廣大民眾的監督。因此國家有權建立財產申報制度,對公務員的隱私予以限制。申報制度包括初任申報、日常申報、離職申報,都要求如實申報本人和與之有密切關系人員的財產及變動情況,對外公布,接受社會公眾監督。
隱私權學說。廣義的隱私權客體范圍學說,一切與個人有關的信息都可稱之為隱私。隱私大體上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關系等三大方面的信息。財產關系當屬社會關系這一大類,財產關系包括個人財產的多少、來源渠道、變動狀況等,這些信息都屬于隱私權的保護范圍。財產申報制度恰好要求公職人員把這部分個人隱私對外公開,這勢必會造成財產申報制度與隱私權保護客體的沖突,即對公職人員隱私權造成一定范圍的侵害。
(二)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
知情權與隱私權具有對抗性。一國公民當然享有知情權。享有知情權是國民主權原則的必然前提,只有獲取到有關的信息,才能對國家權利進行監督,才能有效地參與到民主政治中來。限制公務員隱私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制約權力,那么公務員隱私權的受保護范圍就會比普通公民的小;其隱私權還會受到知情權、監督權的限制;隱私權的限制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無需征得本人的同意,公務員的私人信息等就會被公開。這就和隱私權內容中的“對自己的隱私是否向他人公開以及公開的人群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一項相沖突。
(三)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沖突
公務員的身份具有特殊性,當他們在行使公權力的時候,所體現和維護的是社會公共利益;當他們自身不與這種公權力的行使相結合時,就會去追求最大限度的個人利益。限制公務員的隱私權是國家民主政治和廉政建設的需要,應把社會公共利益放在首位,當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個人不能以此私權利對抗公共利益。但是公務員同時也是國家公民,享有人格尊嚴權,其隱私權也應當受到法律必要的保護,限制并不等同于剝奪,限制意味著有限度。
四、財產申報制度中對隱私權的保護
(一)在法律中直接規定隱私權
將司法解釋關于隱私權的規定上升到立法中,在我國的民法典中明確規定隱私權是一種獨立的人格權,改變其附屬于其他權利的做法。民法典統一規定隱私權的主體范圍等內容,統一規定公民所享有的隱私權的種類和救濟方式,侵犯隱私權的責任形式,賠償范圍等,對分散于各部門法的相關規定協調統一,防止各部門法之間相互矛盾、沖突。
(二)財產申報主體的限度
目前,我國財產申報的對象是按行政級別確定的。有學者提出,這樣的主體范圍還是過窄,而且從隱私權保護的角度來看也是有問題的。按行政級別確定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很可能存在一些沒有必要對其進行財產申報和隱私權限制的崗位,若不加以區別和細化,則會增加政府部門的工作量,甚至侵犯到個人的隱私權。對此可以實行區別對待的原則,隱私權受限制的程度應當與所掌握和行使的權力大小及待遇高低成正比。對級別高、權力大、收入高的國家工作人員其隱私權作較多限制,對級別低、權力小、收入低的工作人員,其隱私權限制相對少一些。
(三)財產申報內容的限度
就目前的法律法規來看,財產申報內容的范圍在不斷擴大,從“個人收入”到“家庭財產”,這對于防止公務員將非法所得轉移給配偶、子女,規避申報,逃避監管,具有積極的意義。但申報范圍的擴大卻是對公務員隱私權的進一步限制,而且將限制的對象拓展到配偶、子女。這種范圍的擴大可能并非一定必要,而且有可能會侵犯到其家庭成員的隱私權。在內容限度的判斷上,我們應把與公務員行使職權密切相關的,屬于公共領域的,與社會公共利益有密切關聯性的隱私部分加以限制,以此作為申報的依據和標準。
(四)建立健全財產申報公示制度
目前,我國財產申報制度的實施還處在初級階段,缺乏專門的法律,相關制度也不健全,“財產公開”還在探索中。我國可以從公示方式、公示范圍以及資料的使用等方面來進行限制,以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公職人員的隱私權。同樣,在公示范圍的限定上,再次引入社會公共利益為制度設計的參考點,對公務員的財產信息進行有限公示。具體來說就是不同行政區劃、不同層級的官員,公開程度和公開范圍應當有區別。僅僅涉及地方事務的職位,財產申報公示的范圍應被限定于特定的地區或行業內為宜。規定不能太過籠統和絕對,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相沖突時,采取公共利益為先的原則,不過度保護,但也不意味著權利的剝奪。
五、結語
隱私權在現代社會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基本權利,財產申報制度與隱私權保護的沖突還將繼續存在,權利的限制必須伴隨著對權利的保護,這樣才能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搭建平衡的橋梁,真正發揮制度的作用。若這項制度設計建立在隱私權的保護基礎之上,反而會更有利于公務員財產公示制度的建設。一項建立在隱私權保護基礎上的財產申報制度,會更加具有說服力與正當性,為國家的廉政建設充分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屠振宇.財產申報制度中的隱私權保護[J].法商研究,2011(1).
[2]劉琳麗.財產申報制度與隱私權保護的沖突解決機制[J].法學研究,2012(10).
[3]王澤鑒.人格權的具體化及其保護范圍·隱私權篇(上)[J].比較法研究,2008(6).
[4]王利明.公眾人物人格權的限制和保護[J].中州學刊,2005(2).
[5]李小紅.公務員財產公開制度的三個理論問題——理論起點、意義及利益平衡[J].廣西政
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