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娜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
【摘要】現今,網絡的強大功能和其獨特魅力,為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我國,高校是信息化程度最高,信息資源最密集的場域,大學生是與網絡接觸最緊密的群體,他們不僅是參與者和推動者,還是網絡文化的創造者,對此,高校輔導員必須站在時代的高度,在理論上積極探索,在實踐上勇于開辟網路文化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網絡文化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德育
一、網絡文化下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和不利因素
網絡文化下,傳統德育工作面臨諸多挑戰,如何為因循守舊的高校德育工作注入活力,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正確的價值觀,成為許多高校輔導員面臨的問題。
第一,德育工作的地域性與網絡信息傳播的跨地域性存在矛盾。在互聯網沒有普及之前,輔導員開展德育工作大都傾向于在校園內實行封閉或半封閉式的教育管理。
第二,德育工作過程的單向性與網絡信息傳播的交互性存在矛盾。隨著網絡媒介的發展,信息源廣泛增加,信息流動速度加快,網絡媒介之間、網絡媒介與其他媒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共存,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結構,從而為廣大受眾提供了更為全面、多角度的信息積累。
第三,德育工作模式的主導性、滯后性與網絡媒介信息傳播的開放性、及時性存在矛盾。輔導員德育工作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即應該把自己的學生往哪個思想方向引導,以形成符合國家教育要求的價值體系,這種主導是有明確政治傾向的,是不容置疑的。而目前,我國德育工作領域乃至整個教育界對教育如何應對網絡時代的研究和反映明顯的表現出了滯后性和被動性。
第四,德育工作主體的約束性與網絡信息傳播的隱匿性存在矛盾。網絡媒體的發展,許多信息的發布以微博和論壇的形式發布,而不再是由網絡發布,在這一基礎上,形成了一個新的信息傳播形式,即媒介為平臺。輔導員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如果沒有精深的功底,自己往往會被這股信息的洪流席卷,失去分析和判斷的能力,何談教育和引導學生。
二、大學生是使用網絡最活躍的群體之一
網絡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生基本的學習、生活和休閑工具。憑借互聯網,大學生在網上足不出戶瀏覽新聞,通過各種通訊軟件互相聯系,和世界各地的同齡人交朋友,了解最新的新聞信息,參加各種論壇和社區、在線交談,玩游戲,購買生活用品,現今,微博,微信更是風靡,大家都盡情享受著高科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樂趣。網絡從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的精神需求。網絡空間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開展廣泛的、深層次的精神文化交流和互動的平臺,這正是絕大多數大學生津津樂道地喜愛網絡的奧秘所在。
三、網絡文化下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
(一)網絡文化的認知能力。網絡不同于傳統媒體,其傳播方式也大有不同,只有掌握系統的網絡媒介基本知識,才能理性地使用網絡。
(二)網絡文化的解讀和評估能力。一方面,面對網絡中大量的為爭奪眼球、制造轟動效應而“創造”出來的不良信息,大學生要學會用批判的眼光評估各種信息資源,善于“去偽存真”;另一方面,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大學生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對信息進行選擇性閱讀,提高信息的甄別能力和篩選能力。
(三)網絡文化的創造和傳播能力。在網絡傳播中,大學生既是網絡信息的接受者,又是網絡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
(四)網絡文化發展和完善自我。一方面,大學生通過對媒介信息進行分析、提煉,從網絡環境中了解現實環境的真實狀況,從而為自己的學習生涯和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參照; 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從媒體獲取信息,分析評價信息,參與傳播信息,增長知識閱歷、完善自己的個性,實現個體的社會化。
四、網絡文化對高校德育工作的工作方法創新
(一)網絡文化下學校德育方法的轉變
(1)變屈服式向引導教育式轉變。傳統的德育多采用教師選取信息,學生接受信息的單向教育,這種方法不再適應網絡文化對德育的要求。
(2)變被動為主動。通過把握時代的脈搏,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判明事物的發展方向,預見可能發生的矛盾,把問題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3)灌輸教育和引導相結合。在網絡時代,不同的思想意識形態之間的斗爭依然激烈,與此同時,德育也必須適應網絡時代信息的特點,改變傳統的簡單灌輸方式,對學生網民的思想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
(4)變單一呆板為靈活多樣。大力開辟第二課堂,將科學的理論、鮮明的思想,通過運用各種載體,將德育工作滲透到教室、寢室、食堂、操場等課堂內外,寓教于樂。
(5)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德育工作必須要消除封閉狀態,主動展開全球性的網絡德育。
(二)網絡文化下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
(1)積極灌輸法,要充分發揮校園新聞網的作用,及時報道國內外大事,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
(2)虛實結合法,即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的方法。對貼吧、論壇、電子郵箱、微博內學生反映的問題,要責成學生工作部門、教務部門、后勤部門、保衛部門等盡快落實和解決,以防患于未然。
(3)多種激勵法,校園網可以利用身邊的事例,開展表彰、表揚和批評活動,做到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4)自我教育法,指受教育者根據德育的目標和要求,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通過自我教育、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產生積極進取之心,主動的接受先進思想和正確行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的方法。
(5)陶冶教育法,校園網絡文化要弘揚正氣,保持蓬勃向上的活力,形成一定的氛圍,培養學生網民的愛國主義觀念和集體主義品質。
(6)心理咨詢法,通過網上心理咨詢,讓學生網民了解心理健康的一些基礎知識,指導學生網民培養正確的自我意識。
參考文獻:
[1]彭蘭.網絡傳播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曲建武.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學體系研究[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徐建軍.新形勢下構建高校網絡德育系統的研究與實踐[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
[4]張鴻燕.網絡環境與高校德育發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