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圣謨
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文/王圣謨
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要求也有了明確的確定,其中包括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運用情境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教學,可以巧妙地將復雜抽象的知識轉變為直觀簡單的知識,從而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
小學時期,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較弱,再加上數學知識復雜繁瑣,學生在課堂上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這樣極大的降低了課堂效率。為了進一步提升課堂效率,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開始應用情境教學,新穎、有趣的學習情境讓課堂變得更加鮮活、生動,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當中蘊含著無窮的知識,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探索,如果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感興趣的話,會對教學的順利進行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數學教師應在創設情境教學的過程中,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理解和接受所學的知識。由于數學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有密切的聯系,所以教師在進行情境設定時可以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新的知識。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會處于一個放松的狀態,這樣有易于學習新的知識,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并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一節時,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以下的生活情境:小紅和小明一起到商店買糖,小紅有5元錢,小明有3元,他們一共買了15塊糖,他們怎樣分這些糖是最合理的?學生對買糖這種事情是很常見,他們會不由自主的將自己帶入到這個情景當中,這樣一來極大得刺激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更加熱于思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結合生活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習內容更加貼近實際,同時將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明了,而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進行情境創設是很有必要的,它促進了教學地進步和發展。
小學生由于年紀問題,對很多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其求知欲和探索欲很強,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生這一特點,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創設教學情境,增強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大部分教師采用“填鴨式”教學,在課堂上很少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被動,而且教師還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失去興趣,導致教學的有效性有所下降。面對這種狀況,教師可以進行問題情境教學,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和解決問題,總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例如,在學習“平均數”的相關知識時,數學教師提出了以下問題:某家兩元店內的商品平均價格在2元,菲菲手上有4.5元,他能不能在兩元店內隨意購買2件商品?學生在聽過這一問題后,展開了積極的討論,使得教學氛圍得到極大的活躍,一改之前死氣沉沉的教學氛圍。學生很快得出結論:可以,小明買完之后還剩0.5元;不可以,商店內部分商品有可能超過2元,在學生的合作之下,教師提出的問題迎刃而解。而且學生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使自身的思維得到有效的擴展和創新,同時調動了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并且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不僅及時糾正了學生的學習錯誤,而且還掌握了學生的學習狀況,為開展以后的教學奠定了良好基礎。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逐漸走進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并受到教師和學生的廣泛的歡迎。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將所學知識生動形象的展示在學生面前,通過圖片、動畫、視頻等把靜態的內容轉變為動態、具體的內容,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突破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例如,在教學厘米、分米、米的換算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清晰地了解他們三者之間的區別,借助多媒體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來弄清楚厘米、分米、米的具體長度,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多媒體來創設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得到提升,把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數學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都可以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情境教學,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以教材內容為中心,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學習“基本圖形”時,由于小學生思維局限性比較強,在了解圖形的性質和特征時容易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這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對圖形進行動態、直立、立體的展示,讓學生全面了解圖形的特征,從而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通過結合實際生活、借助多媒體等來開展情境教學,在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同時,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有效的情境創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作者單位: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順河鎮三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