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海云
談語文教學中的生活化問題
文/張海云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學科,學習是為人終身發展奠基。本文力爭從生活化這一方面來說明語文教學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讓語文學習成為對學生人生有用,對生活有用的學習。
語文,因其獨特的人文性、工具性,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語文學科具有強大的情感功能和社會實踐功能,與學生的生活休戚相關,因此可以說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服務于健康高尚生活。執此觀念,談一談語文教學中的生活化問題。
語文教學不等于道德說教,亦不同于數量關系的邏輯闡釋,是最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科學習,因此所運用的材料應該最大程度的生活化。
1.1 語文教材編寫生活化
以西師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采取單元結構式,每一單元體現某一共同主題思想,設計精讀、批讀、閱讀等不同層次的篇章,單元結束再附積累與運用。精讀課文普遍貼近學生生活,比如《母雞》這一課,所要體現的主題是勇敢、慈愛、責任,如若所選題材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就不能讓學生生動地感受課文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然而母雞這一形象對于農村孩子來說是相當熟悉了,只要用心去觀察觀察母雞的行動,課文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就生動形象展現在學生眼前,所以這一題材對農村孩子來說是很好的一個素材。
1.2 語文教學拓展生活化
教學拓展是對教學內容的深化與運用,更注重運用功效,要將書本的知識遷移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因此拓展內容的選擇至關重要。
首先,教師對拓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第二,所選內容要與時代同行。第三,所選內容要同學生興趣、能力、見聞相符。
傳統的教學方式比較側重于講授法,而新課程更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下面從生活化這一方面對部分語文教學方式作一些說明。
“情境教學”,教師在課堂中創設合適的氛圍,引導學生根據文本內容在情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如教學《失去的一天》這一課,通過閱讀課文內容學生能掌握“時間不等人,要珍惜時間”這一要點,但要從故事中的主人公到學生自我認識還存在一段距離。對此情況教師可在課堂中設計這樣一個體驗環節:讓學生細細聆聽時鐘的嘀嗒聲,一分鐘后,問同學們在這一分鐘里做了什么?繼續聆聽一分鐘,再問在這兩分鐘里做了什么?持續幾分鐘后再給同學們算一筆帳,讓同學們明白時間就是這樣一分一秒悄無聲息地流逝的。因此,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指望時間還多的是。
“自主探究法”,一些貼近生活經驗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較強的內容適宜于此法。如教學《高斯智斷瓶中線》一文,便可放手讓學生去大膽嘗試。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可將文中的這一問題布置給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待到課文學習,如有同學解決了問題就請談談經驗,如果沒能解決問題,就來看看高斯是怎么解決的,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要善于觀察、思考,巧妙利用身邊的資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教學結束,教師可再設計一些生活中的難題,讓學生運用本堂課學到的經驗去解決問題。這樣課前嘗試,課中學習,課后實踐對學生“探究——學習——運用”就形成了一個整體過程。
“實踐體驗法”,在實踐中認識、學習、感悟。《陽光很活潑》這篇課文就很有必要讓學生親自去感受一下太陽出來時的情境。作為農村學校大多只要把頭伸出窗外就能看到日出景象。教學這一課不防選在一個大好天氣,老師領著學生在清晨太陽出來時邊看邊學習這一課。根據課文描述觀察日出,再由自己觀察到的真實體驗回到課文中學習。如此,既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習慣和情趣。
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情感功能,不動情的語文學習不是好的語文學習。時代在變,環境在變,而有些主題是永遠不變的,如:友誼、親情、信任、熱愛祖國、保護環境等等,只是表現形式可能不一樣。教學中要牢牢抓住這些永恒不變的主題,去觸及故事中所蘊含的情感世界,讓情感成為生命跳動的旋律,生活中的思想伴侶。
學習《信任》一文,我們可以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去找一找生活中的信任與被信任,去發掘生活中的樸實與純潔,用最貼近學生的動人故事滌蕩心靈,構建健康和諧的精神家園。然生活中彼此猜忌、互不信任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我們也可以用反面的例子作為一種告誡。
(1)認知實踐。學生在教學中學到的知識技能要運用到生活實踐中,運用學到的書本知識去認識生活中的事物,活學活用。在生活中去認識事物,辨別是非。
(2)情感實踐。情感源自于生活,而情感又作用于生活。《哥哥的心愿》、《禮物》、《許世友四跑慈母》等這些飽含濃厚深情的故事深深地觸動了學生心靈,如一朵朵鮮艷的花朵在學生們的心里綻放,那么在生活中我們就要學會去建立友誼,去珍視親情……
(3)道德實踐。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情感功能,同時又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學生的道德品質得到提升。如《向大樹道歉》這一課,故事情節頗為搞笑,但好笑卻并不俗氣,實則對學生進行了生動活潑的環保教育。學習了這一課,放眼生活中是否有人在破壞環境?面對破壞環境的現象應該怎么做?一連串的問題激起學生對生活中環境問題的關注、思考,道德實踐問題就在學生生活中展開。
(4)交際實踐。交際活動是人生最主要的活動,運用語文學科中學到的知識、方法,在生活中去與人交往,待人接物,為人處事,是語文知識能力生活化的重要表現。從某些人物身上學到了真誠,從某些人身上學到了謙遜,從某些人物身上學到了奉獻,都為我們生活交往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學語文就是學做人。
(5)表達實踐。培養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學要引導學生熱心于生活中的事物,培養觀察思考的習慣,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這樣學生的表達才會成為有源之水,不作無病之呻吟。
(作者單位:重慶市云陽縣鳳鳴鎮鳳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