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財政部發布《企業會計準則第42號——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處置組和終止經營》(下稱“42號準則”),進一步規范了企業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或處置組的分類、計量和列報,并對終止經營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以幫助報表使用者評估資產處置及終止經營的財務影響,判斷未來現金流量的時間、金額和不確定性。42號準則一方面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保持持續趨同,另一方面,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回應了重資產企業在“三去一降一補”過程中處理好相關會計問題的需求。
國際趨同并保持我國特色
42號準則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規范非流動資產或處置組劃分為持有待售類別的條件,以適應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二是明確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或處置組的計量,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三是規范持有待售和終止經營的列報,使財務報表信息更為透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實際上是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實現國際趨同的一個重要表現。但42號準則并非原樣照搬《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5號》,而是在其基礎上,充分考慮了我國國情。例如,42號準則規定,在持有待售的劃分條件上,除了滿足“在當前狀況下,僅根據出售此類資產或處置組的慣常條款,即可立即出售”以及“出售極可能發生,即企業已經就一項出售計劃作出決議且獲得確定的購買承諾,預計出售將在一年內完成”等兩個條件之外,企業必須在獲得確定的購買承諾后才能將相關的非流動資產或處置組劃分為持有待售類別。這一要求比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更為嚴格。作出類似規范的目的,一是為了便于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解讀并嚴格執行準則,同時監管機構可據此監管企業是否有利用持有待售類別操縱利潤的行為;二是允許將劃分為持有待售類別后確認的持有待售資產減值損失轉回;三是在利潤表中單獨列示終止經營損益項目,而其他細化信息在附注中披露。
集中規范提升重要程度
此前,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有關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處置組和終止經營的會計處理要求分散在《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及相關應用指南、解釋和講解中。42號準則將散落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的相關規范集中統一在一起,提升了相關會計處理問題的重要性程度。這類系統性規范對應著特殊事項,比如從服務于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會計政策制定而言,“三去”的必然結果就是調整資產負債表規模,這又通常表現為“出表”管理。實際上,從我國深化國企改革的角度看,該單列財務報表項目會包含相當豐富的內容,比如處置國有僵尸企業、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42號準則的發布有一定的延續性,即便在“三去一降一補”工作完成后,42號準則仍然能夠對企業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處置組和終止經營的相關交易行為進行規范,可使企業在實務操作過程中更加方便。
企業需要盡快明確相關概念
42號準則的發布,意味著企業資產及相關負債被重新分類,并在未來可預見期內出表,無疑是優化企業資產結構的信號,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企業凈資產收益率;從更深層次看,該類單列財務報表項目還可能表明企業商業模式的轉變,進而使得現金流量的未來分布狀況發生變化,影響對企業估值的判斷;從實質上看,這種重新分類是財務治理的重要內容,是企業財務戰略調整的一種體現,即聚焦主營業務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相關企業需要盡快明確準則中的一些概念,例如清算組。此前企業太過于關注持有待售的概念,而忽略了其重要前提是“一組”資產。因此清算組概念的使用、確認和計量問題,尤其是確認,需要引起企業的特別關注。(據《中國會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