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敏+耿榮+梅童
摘 要:在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的大背景下,各高校要對本校的課程設置進行改革與創新,構建以培養學生應用技術能力為主的教學模式。應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標準、完善課程體系、優化專業課程內容、提高實踐課時比例,多種考試方法相結合等方式,著力培養具備應用技術能力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
關鍵詞:應用技術;轉型;國際貿易;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12-0149-02
一、應用技術型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應用技術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應用技能運用于所從事的專業工作,實踐能力較高的一種專門人才,能夠熟練掌握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指在生產前線的技術人才或專業人才,其具體內涵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在2010 年的出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文件中指出,高等教育要“構建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教育”。2012年國家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提出,“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國際貿易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適應我國國情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掌握國際貿易基本理論知識,熟悉國際貿易業務運作方式與基本操作技能,能夠較熟練地運用外語進行交流,具有創新和開拓精神以及國際視野的應用型國際商務專業人才。
二、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課程體系是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由相關學科知識及實踐環節按照一定比例及邏輯順序排列組合成的一整套知識系統。課程體系建設首先應能體現出本專業的要求與規格,反映出本專業的學科特點,同時也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能夠適應國貿專業人才市場與時俱進的需求。目前,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存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不準,課程體系設置不科學
因為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目前我國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學定位普遍存在側重理論知識的傾向,缺乏對相應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定位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國家的培養要求和現實的國際貿易形勢。培養目標定位的偏向反映到培養過程,就表現出課程體系建設上的傾向性。即在課程設置上依然沿用傳統學科本位教育模式,主要從學科體系方面進行設置,以專業學科性課程為主,缺少綜合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設置,教育特色不明顯,對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方面考慮較多,而對學生將來就業需要的綜合知識和實踐知識考慮較少。要想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唯有從教學模式、教學定位、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由學科本位教育方式轉變為能力本位教育方式,才能有效解決教學與就業脫節的問題。
(二)課程和課時總量偏大,課程結構不合理
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反映到課程體系上主要表現為:課程設置上貪多求全,難以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之間的關系,且專業課程主要集中在大三和大四學期開設,學生要在三個學期內學完大多數專業課程,導致學習負擔較重,疲于應付,學習效果不好。部分課程的教學內容陳舊老化、更新速度較慢,跟不上國際貿易發展形勢。
(三)課程之間內容交叉,重復較多
目前各普通本科院校間國際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太統一,課程開設存有一定的主觀性,造成了各課程的內容重疊交叉的現象。例如,“信用證部分”的內容是整個國際貿易專業教學內容的重點,在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單證、外貿函電、國際結算等多門課程中均有出現。又如“國際貨物運輸部分”在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貨運代理、海關實務等課程中也均有介紹。這就導致任課教師各自為戰,對此部分的理論內容重復多次。這樣設置課程的結果就會導致浪費了比較有限的教學資源,同時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動手能力。
(四)重理論輕實踐,實踐課程占比不合理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實踐教學環節大多表現為以下幾種模式:一是每學年有一部分的實踐課時,作為課堂理論知識的延伸和加強,主要是以在課堂上進行實踐為主,實踐時間較少;二是獨立開設一門實踐課程,脫離某一門理論課程獨立存在。一般以學期為單位開設,也可以集中在幾周內開設;三是綜合性的畢業實習實訓,主要以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方式存在。由于國際貿易專業的特殊性質,學生的實踐活動較為單一,大部分時間只能在校內采用軟件模擬和場景模擬的方式來進行,不能接觸到實際的外貿客戶、產品和訂單,從而達不到實踐的目的,難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三、加快完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措施
(一)合理設置專業人才培養標準
長期以來,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都較為籠統,究竟應該如何細化并合理制定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標準是應該首要解決的問題。應用型大學主要是為企業培養和輸送專業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設立人才培養標準時應根據用人單位的要求來進行。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標準的制定上,要充分突出國貿專業技能的重要性,對國貿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外語交流能力、外貿業務操作能力、相關國際商務禮儀、溝通協調能力等各方面都要有非常明確的要求。
(二)完善國貿專業課程體系
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等各類課程應依據國際貿易專業的特點和專業技能的要求來進行設置和調整。通識課應開設一些基礎類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知識觀和價格觀。專業基礎課應開設與國貿專業聯系較為密切的課程,如西方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等課程,這些課程雖然較為偏向理論型,但對樹立學生基本的經濟觀念,提高專業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專業主干課包括理論性質的課程和實踐應用性質的課程,對于這部分課程,應把握好各自所占比例,達到學生既能了解掌握必備的理論知識,也能培養相關專業技能的目的。專業選修課應開設國際貿易專業的相關延伸課程,并可以根據當前國際貿易的相關情況進行調整。素質能力任選課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選擇課程。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程中有實踐類課程的課時安排,只有20個學分,僅占總學分的12%,故應適當提高實踐課程的學分比例。
(三)優化各專業課程內容
國際貿易專業各課程專業化程度較高,而且課程之間的聯系又比較緊密,但很多課程存在相互重復、交叉的現象。教師之間應相互溝通交流,將各課程之間重復的內容進行梳理,有些課程重點講,有些課程簡略講或不講,避免重復學習。另外,可根據現實情況及本校學生特點,組織專業教師編寫專業課程教材,統一教材內容,杜絕教材內容重復或交叉現象。
(四)提高實踐教學所占比例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直接上崗工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所以應注意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設置比例,應能夠既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專業技能,使學生一畢業就能上崗。這些實踐能力可以在校內實訓平臺和校外實習平臺,通過專業軟件模擬、參加專業競賽、參觀外貿企業、企業短期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多種方式來培養,真正實現在大學校園內培養出掌握外貿理論知識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在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轉型大背景下,國際貿易專業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具備基本外貿理論素養和外貿業務操作技能的外貿業務人才。只有順應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大環境,從外貿企業的需求出發,以科學的教育理念,不斷優化創新國貿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
[參考文獻]
[1]胡中應,余茂輝.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銅陵學院學報,2010(6):100-101.
[2]李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研究[J].商業經濟,2010(2): 111- 112.
[3]梅童.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對外經貿,2016(7):147-148.
[4]蘇航.獨立學院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改革研究——以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為例[J].時代金融,2013(10):55-56.
[5]梅童.案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對外經貿,2014(8):42-43.
(責任編輯: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