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該法將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也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環境保護的稅種。隨著我國環境稅制的不斷完善,環境保護人才的培養顯得至關重要。文章以環境稅改革為契機,結合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現狀,構建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互動機制,探索既能做到環境保護,又能實現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途徑,力求實現企業利益、社會公益的“雙贏”。
關鍵詞:環境稅 地方高校 中小企業 人才培養模式
一、我國環境稅制改革趨勢
環境稅制是一個國家為了實現特定目標,特別是環境保護目標,以稅收手段調節納稅人環境保護行為,而采用的各種稅收制度的總和。目前我國環境稅制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設立針對性強的稅種,環境保護稅于2016年12月2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正式頒布,將于2018年1月1日生效,這也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稅種。其征稅范圍還比較窄,僅限于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實施效果還未突顯。第二部分是設立一定程度上具有環境保護功能的稅種,如資源稅、消費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隨著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消費稅征稅范圍的擴大、城鎮土地使用稅單位稅額標準的提高等政策的實施,其環境保護功能在不斷提高。第三部分是在特定稅種中設置環境保護的優惠政策,如在增值稅、消費稅、車輛購置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中設置了促進節能減排的稅收優惠政策,這種方式可以直接減少企業成本,是最常用的手段。
我國《環保法》《環境保護稅法》的相繼頒布及相關稅種不斷深化改革,體現了政府綠色發展的理念,更體現了政府治理環境的決心,以后環境治理的措施必將越來越嚴格,節能環保的目標導向也勢必更加明確。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互動發展現狀
地方高校大多數由地方政府出資扶持,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以培養地方高素質人才為己任。隨著我國經濟及教育事業的高速發展,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地方高校人才需求的重要市場,校企互動發展模式的探索,是促進學校與企業之間全面合作、互動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校企雙方互動發展的內在需要。
在高校與企業共同培養人才方面國外發展較早,最早出現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英國桑得蘭德技術學院1903年開始實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已經基本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系,比較典型的模式主要有:德國的“雙元制”(Dual System)、英國的“三明治”模式和BTEC模式、澳大利亞的 TAFE 模式、北美國家的CBE模式、日本“官產學合作”模式,等等,這些也為我國校企互動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我國的校企合作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才真正發展起來,國家在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引導及合作教育本身的潛在優勢,使得高校與企業開始意識到協調發展的重要性,人才培養模式在數量和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目前我國在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協調發展方面形成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頂崗實習模式、共建實驗實訓基地模式、“訂單式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模式、校企聯合辦學模式、產學研合作模式,等等。雖然我國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形式多樣,但是目前實踐比較多的還是處于比較淺層次的合作方式,如頂崗實習模式、共建實驗實訓基地模式等,其主要是以建立“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為主;而像“訂單式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模式這種深入合作模式,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其優勢還未突顯,校企結合的實踐模式對于人才培養還未形成聯動機制,即使是將學生送入企業進行實習也缺乏具體的培養目標、培養措施和管理途徑,實質性合作不多,特別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互動機制的構建仍需不斷深入與優化。
三、環境稅制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與企業協調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地方高校
從目前我國地方高校開展校企合作的情況看,大部分的校企合作不夠深入,缺乏真正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實際實施的校企共育、校企共建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較少,往往流于形式,缺乏針對性和目的性,高校與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存在簡單化的傾向。在地方高校各專業環境保護知識的培養上,除了環境保護專業幾乎沒有專門的課程涉及環境保護,即使有也很少有具體在企業中的操作,即環境保護實踐課程。特別是站在環境保護的角度,結合校企合作,在促進地方高校和中小企業的協調發展所需人才的培養上更是欠缺。
(二)企業
中小企業往往只重視經濟利益,認為人才培養與企業無關,企業只需選擇人才即可;而且中小企業人才流動性大,出于謹慎性考慮,企業擔心其核心機密或專有技術泄露,只讓學生從事簡單或邊緣性的工作,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所以,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很少或不愿參與到人才培養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效果大打折扣。同時,中小企業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看重眼前利益,當自身利益與國家利益沖突時,不能顧全大局,往往以僥幸心理或以罰款的形式解決問題。企業即使有意愿引進具有環保知識的專業人才,也通常迫于領導壓力,無法實施,企業更重視短期經濟利益。
(三)政府
政府已經開始重視環境的治理及引導,目前對于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有,但是監督、評價體系不配套,缺少完備的結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規。環境保護效果是一個長期顯現的過程,地方經濟往往與官員政績掛鉤,地方官員在環境治理方面的動力不足,監管不到位,特別是環境保護與校企合作結合的手段缺失,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強。各級政府中未設置專門的高校與企業合作的管理機構,參與合作的各方的激勵及成本補償措施都不明確,缺乏有效的監督措施和協調管理機制,保障力度不夠。
四、基于環境稅改革的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互動機制的構建
(一)地方高校層面
1.構建地方高校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互動機制,探索新的教學評價體系。地方高校要時刻關注企業發展趨勢,實時地了解當地中小企業的實際需求,適時調整專業方向,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各專業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構建有效的校企互動機制。同時,地方高校需要探索新的教學評價體系,對實習學生及畢業生實行定向跟蹤調查,了解他們的社會認同度,評價高校人才輸出的質量,構建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性,進而推動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改革。
2.設置專門的環保課程,提高地方高校人才的環保技能。對于地方高校的環境保護專業人才,其就業范圍及校企合作定位比較明確,該專業大部分學生就職于環保部門,一般面對的都是存在環境問題的企業,往往處于企業的對立面,該類專業需要結合當前最新環境保護知識,重新優化該專業的具體培養方案,以保證其專業知識的實效性。
而在非環境專業設置環保課程,則能更多地站在企業角度思考環保策略,人才能更易融入企業管理,也是構建該互動機制的關鍵。地方高校應在各專業中以公共課或者專題講座的形式,開設環境保護課程,可分成環保理論與實踐兩門課程,理論課程內容應包括環保重要性、環保技術、方法等基礎內容;實踐課程應以具體實際案例的形式,介紹其具體操作內容、流程,環保技術、方法的運用,對企業的影響及承擔的法律后果,如何能做到節能減排及企業長遠發展等實際問題,以確保地方高校在人才輸出時就掌握了一定的環境保護技能。實踐課程應該開設在大學倒數第二個學期,在學生頂崗實習開始的前一個學期開設,如果學生能在其實習企業有提出節能減排等環保措施且被企業采用,可以給該學生額外的獎勵,在其實習報告中應該列舉出實習單位使用的環保措施,或者企業存在的問題、改進的方向,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關注企業的環保情況,同樣在無形中將環保理念傳輸到企業。這樣,地方高校為中小企業培養的無論是管理、技術、財務還是采購人員都具備了一定的環保意識及能力。
3.加強地方高校環保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構建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在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與中小企業協調互動發展方面,教師隊伍的素質,是決定地方高校學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是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地方高校應加強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構建高素質的教學團隊。在專任教師方面,其理論知識較扎實,需要加強實踐能力;所以,鼓勵專任教師每年以各種方式到企業中去實踐,了解企業最新及實際需求,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知識與能力掛鉤,最終體現在指導學生能力的提升上。同時,完善兼職教師政策,支持聘用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到學校兼職,特別是環保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國還未在非環保專業開設專門的環保實踐課程,這方面的師資隊伍更是缺乏,在企業或者環保部門引進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他們可以利用真實案例,生動地講解環保知識,把他們扎實的實踐技能,在承擔課程或指導學生實訓、實習過程中傳授給學生。
(二)企業層面
1.結合環保教育,轉變企業傳統觀念。中小企業需要結合環保教育,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使企業明確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及法律后果,克服企業盲目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的心態,讓環保成為一種自律的行動,為實現企業長遠發展打下基礎。首要轉變觀念的就是中小企業的領導層,領導層的環保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企業的經營倫理,推動著企業的綠色化進程,這在中小企業中表現尤為突出。企業還需要盡快意識到,校企合作可以利用地方高校的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優勢,為企業的產品研發、技術革新、人才儲備等提供了有利條件,也能讓地方高校了解企業的經營理念,提高企業的知名度。
2.深化地方高校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方式,推行企業綠色文化。隨著環境制約成本的增加,中小企業必須意識到綠色發展的重要性,在管理、生產、技術、研發方面需要體現綠色理念,盡快推行企業綠色文化。但中小企業受其自身條件的限制,在綠色發展方面與大企業相比,成本較高,如果只利用自身的資源、能力,其難度很大。企業可以通過深化地方高校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方式,將企業人才需求的具體要求,在合作中傳達給地方高校,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優勢,引進已經具備環保技能的人才,減少人才培訓的成本,如中小企業可以與地方高校聯合進行“訂單式”“工學結合式”人才培養,實現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地方高校與中小企業通過拓寬企業綠色人才的培養途徑,降低了企業的環保支出成本。同時,在地方高校與中小企業人才互動培養中,實現了校企雙方的“互贏”。
(三)政府層面
1.加快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建設?!董h境保護稅法》《環境法》的頒布,加快了我國環境治理的步伐,但是其具體實施細則還不夠明確。法律法規的完善是環境治理的重要保障,環保的公共性,決定了環境治理必須需要政府牽頭和引導,法律、稅收杠桿只是手段,政府需要不斷完善現有的環境稅收制度,盡快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在保證現有環境稅制的順利實施的前提下,加大其調整范圍。同時,應將環保教育納入高等教育法中,讓地方高校培養的人才不但能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還能掌握一定的環保技能。再次,政府要多鼓勵中小企業多參與到地方高校的辦學中,加快校企互動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實施,明確高校、企業之間的權利、義務及利益分配,加快優惠政策及資金的落實,通過規范化的管理文件,提高校企互動的積極性。
2.完善監督、評價體系。環境治理是否有效,并不是只看有無此方面的法律措施,而應注重其實施的效果?!董h境保護稅法》的實施,對于地方財政影響比較大,地方政府需要和環境保護部門協調、共同監督,污染環境的行為必須改正或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不能只重視其財政收入。監督、評價體系必須明確、具體及具有可操作性,結合官員終生連帶制,對其獎懲結合,在官員任職期間所造成的環保問題,必須承擔責任。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應重視企業參與地方教育,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負責協調、管理、監督校企合作的各方,使地方高校、企業與本地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
3.加大宣傳與交流,傳播綠色消費理念。政府必須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扶持,通過各種媒體加大綠色消費理念的宣傳力度,從消費者需求入手,倡導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讓環境保護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由供應鏈末端倒逼企業轉型。在宣傳過程中,不能讓消費者簡單地認為綠色消費就是便宜的或者貴的東西,可以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讓消費者體會到綠色消費的重要性,認識到環境保護的責任感、自豪感和榮譽感。政府還應聯合地方高校、媒體加大校企互動優勢的宣傳,更新企業觀念,激勵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到地方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
五、結語
對于地方高校與中小企業而言,探索有效的校企互動模式,是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方面實現共贏的基礎。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導下,地方高校在專業、課程、人才培養方案設置等方面體現環境保護,中小企業在校企互動及人才引進時,無論是管理、技術、財務還是采購人員都已具備了一定的環保能力,減少了綠色投資的成本,拓寬了中小企業環境保護人才的培養途徑,加快了中小企業綠色化進程。同時,政府要明確自身責任,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規,引導中小企業既要重視企業發展又要關注環境問題;并通過對中小企業、地方高校、消費者等關于校企互動優勢、綠色消費理念的宣傳及引導,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綠色消費理念,從而實現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與中小企業健康、協調的互動發展。J
參考文獻:
[1]成建平,沈建華.經濟新常態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51):209-210.
[2]侯明亮.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思考——基于發達國家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103-105.
[3]聶秀萍.環境稅制改革下中小企業綠色發展路徑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6,(9):16-17.
[4]靳光玫.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會計教學設計與實踐[J].商業會計,2014,(19):119-120.
作者簡介:
聶秀萍,女,廣州工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稅法、稅務會計及稅收籌劃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