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我們國家近幾年的經濟水平有了極大程度的提升,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現階段人們的基礎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滿足。在此種發展背景之下,土地問題從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我們國家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土地可以說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基礎所在。土地利用集約化的改革方法在也很大程度之上將會進一步解決當下土地的利用問題,但是就其實際應用來看,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藉此,本文對土地利用集約化研究進行了回顧以及發展論述。
關鍵詞:土地利用集約化;研究回顧;展望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科學技術高度繁榮的時代,在此種時代背景之下,社會當中的各個行業發展都將會受到極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行業的快速發展過程當中,其所面臨的發展問題必將會有很多。就當下我們國家的土地資源集約化研究來說,雖然其在現實的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已經逐漸開始應用,也很好的解決了土地分散,土地資源貧乏所帶來的發展問題,但是我們國家所具有的基本國情等外界因素往往決定了該方法應用的局限性。因此,對其進行回顧以及發展論述有著鮮明的現實意義。
1 基本特征與測度指標
(一)頻度特征與頻度指標
頻度特征是土地利用集約化研究過程當中被發現的一個重要特征。立足于頻度特征來對土地利用集約化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丹麥經的濟學家 E. Boserup。在965 年,Boserup 發表了一篇經典著作——《The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Agrarian Change underPopulation Pressure》。而在這部著作當中,Boserup并沒有按照古典經濟流派所具有的相關傳統進行研究,而是在研究的過程當中從動態視角入手對土地集約利用所存在的相關利用程度變化進行了簡要的研究。這也是就是我們現在所接觸的土地利用集約化,并且在實際的發展過程當中,通過這個內容進一步的帶動了立足于農業集約化核心背景之下的對于土地利用集約化問題的研究。
在Boserup的研究當中,其所表現出來的研究重點從其基本研究內容當中,我們可以將其簡單的概括為是立足于工業化之前的一種農業背景之下的土地利用集約化問題。在人類的工業化問題開始之前,其所具有的農業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大致的將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原始農業,第二個階段是傳統農業。就原始農業發展的基礎發展形式來說,我們可以將其最終概括為是一種遷移類型的農業,這種類型的農業在實際的發展過程當中所具有的一個作為顯著特點就是將會在對不同的地段來進行輪種,而并不是立足于同一塊土地之上從而進行輪作。但是此種發展方式在在原始農業逐漸向傳統農業進行轉變的過程當中被進一步的改變,這個轉變過程當中的土地作用方法逐漸從土地輪種變為了一種作物輪作方式。在實際的發展過程當中,這個方式的轉變最終實際的表現將會為現實的土地耕作頻度將會進一步的提高。Boserup在實際的研究過程發現了這種變化,在她看來,所謂的農業集約化問題其在實際當中的表現將會是一種從原有的刀耕火種生產基礎系統向現階段我們所看到的一年一熟或者是一年多熟基礎系統的一個遷移過程[1]。
Boserup在研究的過程當中逐漸完善了原有對于休耕期指標所具有的表達方法。在新的表達方法當中將會利用1/2:8表示一年一熟種植2年后休耕8年的土地;用2/1:0表示一年兩熟、未休耕的土地。這種表達方式在實際的應用過程當中雖然可以清晰的表達出其內部的變化,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當中,這種方法并不適合于相關的統計比較內容[2]。
(二)產出特征與產出指標
土地利用集約化在實際發展過程當中,其內部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征將會表現在單位土地面積所具有的產出增長問題。從這個角度對土地利用集約化問題進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是Netting,他在實際的研究過程當中認為,所謂的土地利用集約化過程其實就是現有的生產用類型地土所具有的相關地生產率以及必要的生產功能增長過程。同時,其研究過程當中所涉及到的相關單位面積產出問題在很大程度之上將會是一個測量土地利用集約程度的一個基本指標。
在實際的應用過程當中,所謂的產出指標其往往只限于對同一個地區當中的不同類作物所具有的相關時序變化內容進行研究,所以在的應用過程當中,產出指標并不能在實際的應用過程當中完全的取代頻度指標所有內容。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則是在于實際發展過程當中的不同作物所具有的內在性質也是不同的,有的土地將會主要以生產食物為主,有的將會主要以生產纖維為主,所以在實際的統計過程當中,我們很難用一個統一的度量來對土地當中所存在的各種產出物進行統一計量處理[3]。
2 未來工作重點
(一)監測和制圖
土地利用集約化過程其實在很大程度之上是一個立足于土地相關問題以及相關經濟背景之下的一種多尺度現象,而在實際的研究過程當中想要全面的對其所具有的相關現象進行刻畫就需要對其所具有的變化過程以及相關的空間差異進行刻畫,并且在實際的研究過程當中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監測數據以及具體的空間表達。但是,在實際的發展過程當中,這個方面的工作所需要克服困難不僅僅如此:首先來說,集約化過程當中所包含的相關頻度問題,以及基本的投入和產出問題等,都具有很大程度多大差異性,并且其內部當中所具有的屬性也不盡相同,加之這些因素當中的很多內容都不易定量,而一些可以進行定量的內容又因為長期缺乏合理的監測,所以現階段存在的一些基礎數據信息嚴重的不足。其次,現階段所應用的相關信息數據大多都是我們國家背景之下的統計內容,這些數據信息當中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最后,在當下的研究過程當中,不同的學科以及不同的國家在實際的研究過程當中所采用的相關指標也并不統一[4]。
(二)路徑選擇
目前爭議主要聚焦在兩種方式上:一種是土地共享方式;另一種是土地分享方式。這些爭議提出了一系列有待深入研究的科學問題:如何定量評估不同環境條件和空間尺度的土地產出與環境效益;如何在土地物質產出和不同環境效益之間進行定量權衡 ;如何實行和強化土地共享或土地分享的政策和市場機制。這些問題涉及食物生產系統和生態系統多方面特性,兩大系統之間的關系是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的核心問題[5]。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國家近幾年的經濟水平有了極大程度的提升,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其它行業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程度的影響。立足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發展來考慮,集約化的土地資源利用方法對于我們國家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情況,有著十分鮮明的發展意義。可以在很大程度之上解決現階段的糧食問題。本文以上內容立足于以往對于土地利用集約化研究的相關理論內容,對我們國家土地利用未來發展道路進行了簡要的研究。希望可以通過本文以上內容的論述促進我國土地利用集約化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朱會義,孫明慧. 土地利用集約化研究的回顧與未來工作重點[J]. 地理學報,2014,09:1346-1357.
[2]孔祥斌,張鳳榮,齊偉,姜廣輝,顏國強. 集約化農區土地利用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以河北省曲周縣為例[J]. 自然資源學報,2004,06:747-753.
[3]邵華,徐國彬,張晉麗. 淺議中國城市土地的集約化利用[J]. 資源科學,1999,03:61-64.
[4]雷軍,曾瑋瑤,張小雷. 基于土地集約化利用的城鎮可持續發展研究[J]. 水土保持通報,2013,03:312-317.
[5]趙姚陽,濮勵杰,卜崇峰. 基于模糊邏輯的城市土地集約化利用評價——以江蘇省地級城市為例[J]. 人文地理,2006,01:17-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