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鳳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朗讀教學非常重視。四個學段的閱讀部分都率先強調:“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教學建議部分也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可見,朗讀被認為是貫串于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語文教學方法。
特級教師于永正說:“語文教學如果離開了一個讀字,就什么都沒有了。”朗讀是學生理解課文、積淀語感的重要保證,是語文課的核心任務。備課時,我們總會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卻難以在課堂上落實。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遺憾,是因為教師未能設計好當節課的朗讀訓練點。
語文教學領域的諸多名師課堂,執教者均能緊扣文章主題,根據文路、因文而異、獨辟蹊徑,尋找合適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如竇桂梅老師在執教《秋天的懷念》時,只用一句“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指導學生朗讀,卻能在讀中點引,讀中升華;王崧舟老師執教《兩小兒辯日》時,先是引讀課文的提示語,進而逐漸地設以新的提示語,不斷地反復引讀,層層遞升,使兩大組“小兒”們的辯斗愈加激烈,課堂愈加精彩……因此,我們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也應求“精”,要求執教者能根據課型,緊緊抓住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朗讀設計,以求朗讀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
一、初讀課文,要指導學生讀正確、讀通順
朗讀是一門有聲的語言藝術,其在性質上應從屬于“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語文實踐活動。”初讀時應側重做到以下三點:
1. 精選時間點
有經驗的老師會在上新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其中便有熟讀課文的要求,并發動家長督促完成并檢查簽名。這一環節若是完成得好,就能為課堂提高效率:一來不必在課堂上預留出大量時間給學生熟悉課文,只需用課前三分鐘檢查朗讀情況,就能及時發現問題,學生也得以迅速進入到學習狀態,為當節課的順利完成打好基礎;老師還可在早讀時檢查朗讀情況,學生經過一晚的充分休息,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能夠更有效地朗讀。
2. 錘煉提示點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明確的導向,清晰的導語是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先決條件。“請同學們正確的朗讀課文,不加字,不漏字”“誰能讀得更流利些”“我希望你們能讀出標點符號的區別”……這樣的提示語才能使學生胸有成竹地讀下去,而不是漫無目的地唱讀。教師的語言一定要精心錘煉,言之有物,讓學生有跡可循,空泛的話語只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3. 打造平衡點
每個班的學情不同,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也不同。教育者切忌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用同樣的要求制約不同的學生。學困生不能讀通課文多是遇到生字詞障礙,中上等學生則是理解各有偏差。要協調這種差距,教師可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鼓勵學生結對學習,從而使學困生得到一對一指導,中上等學生在講解指導中內化提升,二者均有所得。教師只需在此基礎上進行檢查,糾正普遍性問題,學生便能正確、通順地朗讀課文了。
二、品讀課文,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讀出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朗讀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訓練活動,更是一種主體的生命活動。朗讀與“理解、把握、體驗、領悟”等密不可分,朗讀不應外在于這些活動形式,而應包孕于這些活動形式。
1. 把握情意點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匯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各自抒發著作者的情懷。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把握文章的基調,在品讀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地朗讀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例如在教學《匆匆》時,學生熟讀課文后紛紛用“無奈、遺憾、惋惜”等詞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文章的情意點便已然清晰,老師適時告訴學生:作者便是這樣思考著自己的人生,他自責、彷徨,再讓學生讀,學生便能夠輕緩適度地讀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了。又如《北京的春節》,學生剛剛度過了愉快的春節,可以很自然地體會到作者的輕松愉悅,教師稍加點撥,學生便能把握語氣中的一份愜意,讀得從容而美好。在點撥時,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觀看視頻,播放背景音樂,高質量地引讀等方式都能使文章本身蘊含的情意渲染出來,朗讀出感情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2. 析讀形象點
朗讀作為一種文意理會手段,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恰如其分的朗讀,潛心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真義,在充分感受文章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的同時,與課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在朗讀中傳情達意,故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應與詞句的品味、揣摩和訓練有機結合。教師要盡量少的要求學生齊讀,而應該在品析某句某段時工筆細描,通過各種形式讀好該句該段,理解關鍵詞句在表達上的妙處。如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最后一頭戰象》中,“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這段話中,“久久凝望”“親了又親”“許久”這組詞用得非常形象、準確。“久久凝望”如同打開一道塵封的記憶之門,而“親了又親”則可以體現戰象對這處戰場的懷念,“許久”又是回味悠長,感人至深。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想象畫面,補白情景使這一內容更為豐富生動,真正走進戰象的內心世界。學生在充分理解了這些重點詞句的基礎上進行朗讀,這一片段就能讀得蕩氣回腸。
除了通過想象畫面使得朗讀更為直觀形象,還可以賦予朗讀以動作表情。如《巨人的花園》,學生朗讀巨人的訓斥——“好容易才盼來春天,你們又來胡鬧。滾出去!”這一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睜大眼睛、皺著眉頭、用力跺腳等方式,使得訓斥得更為真實,朗讀更富趣味。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必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因此,這些形象具體的詞句便是突破朗讀目標的切入點,一定要反復朗讀,在比較中不斷提高。
3. 呵護個性點
“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卻也是極具個性的創造。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的感受都應得到尊重,并鼓勵其讀出自己的特色,這需要教師細讀文本,保證朗讀的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當奶奶出現在亮光中時,小女孩叫了起來:“啊!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這一段話要怎樣讀,就是見仁見智的。有的學生說,小女孩見到奶奶后可能會淚流滿面,會哽咽著叫起來;有的學生說,從幾個感嘆號中可以看出小女孩的激動,應該要大聲地請求……當這些觀點產生碰撞,思維的火花便在綻放精彩,一節課的亮點就此生成。教師應該積極地為學生搭建平臺,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朗讀。
此外,教師對學生的朗讀評價也尤為重要。《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的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因此,在朗讀指導中,講究評價藝術也是至關重要的。建議教師評價時,要正視學生差異,以尊重個性,促其發展為前提,盡量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條,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多一些指導,少一些評判。如:“我們班又多了一顆藝術之星了,老師真高興!”“你比以前進步多了,老師為你驕傲。”……這種激勵性的語言,更能誘發學生的興趣,提升他們的朗讀水平。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中的朗讀指導并非為朗讀而讀,句句精讀,而是要有選擇、有技巧地去指導。只有認真設計,扎實訓練,語文課堂才能“讀”占鰲頭,演繹精彩。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浦縣長橋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