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認為,要改變我國學生體質下降的不利態勢,就必須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要從幼兒起樹立健康的體育觀;引入俱樂部運行模式;強化身體素質練習,弱化競技性;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綜合素質;適當增加體育課課時。
【關鍵詞】 學校;體育課;改革措施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國學校體育的任務是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培養學生從事體育鍛煉的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較強的運動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質,使其成為具有現代精神,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學校體育(包含幼兒園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學生缺乏體育興趣、體質下降、課程內容不合理等等。根據當前學生的實際,結合國外的先進經驗和課改要求,有必要對傳統的體育課授課模式和內容進行改革。
一、從幼兒起樹立健康的體育觀
嚴格意義上講,幼兒園教育是學校教育的的主要組成部分,那么,改變學校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也必須從幼兒教育開始。特別是,幼兒教育是教育的起點,這一時期樹立良好而正確的體育觀對這個國民教育的發展意義重大。當前我國幼兒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識、重藝術技能而輕視體育的現象。幼兒園里雖然也有活動課,但基本都是帶孩子暢游或玩大型玩具,少有促進孩子身體健康的體育活動。幼兒園在課內和課外教學安排上,也多以舞蹈、手工、樂器等藝術類為主。更嚴重的是,在當前應試教育和擇校現象的影響下,很多幼兒園在中班就開設了所謂的文化課,讓孩子進行語文、數學之類學習,這更擠壓了他們的體育活動時間。
在這種教育模式下,中國的孩子從小就認為所謂的教育就是文化課學習,體育被排除在外,體育活動是浪費時間。而西方現代教育則相反,他們的幼兒園教育極少有課本知識學習的內容,大部分時間是讓孩子們進行體育游戲和各種健身活動。所以,改變中國學生體質孱弱先要從幼兒教育開始,首先要改變教育者(包括家長)的觀念,樹立健康第一的觀念,革除陳舊的育人觀,將體育納入幼兒教育之中。
二、引入俱樂部運行模式
西方國家體育課很多都采取俱樂部的形式進行,學生在入學前或開學初就在相關的俱樂部進行報名注冊登記。到正式體育課開始的時候就以自己所在俱樂部為單位上課,授課教師同時也擔任俱樂部負責人。美國所有的大學都是以俱樂部形式授課,同時,美國的很多中學也在嘗試這種方式,學生從中學到大學即掌握了一兩種運動技能。學校在俱樂部的基礎上選拔人才,組織運動代表隊,參加校際、市際、洲際乃至國際比賽。[1]所以,美國的大學生運動代表隊往往有很高的競技水準。我國的高校體育目前還是傳統的授課方式,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也難以組織起高水平的訓練隊。美國的這種俱樂部模式完全可以借鑒并推廣。當然,在推廣時還要充分結合中國國情,并嚴格禁止借俱樂部之名向學生收費等經營行為。[2]
三、強化身體素質練習,弱化競技性
當前,中國學生身體素質下降已是公認的事實,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連續多年的調查,中國的大中小學生的體質呈明顯的下降趨勢。橫向與同屬東方民族的日本、韓國不能比,縱向與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學生也不能比。尤其是在耐力、力量、柔韌等素質方面下降最明顯,具體體現在長距離跑、肺活量等測試和指標上。[3]資料顯示:除了身高和體重略有增加,中國學生的其它體質指標都令人擔憂。每遇軍訓,操場上爬倒一大片,學校組織的運動會、越野賽常有學生“跑死”的事件發生。另外,頸椎病、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近視等疾病的發病年齡也逐漸低齡化。針對如此令人擔憂和痛心的局面,我們的體育課必須改革。無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體育課都要適當增加身體素質練習內容,強化學生的弱項指標,適當減少一些純競技性項目如鉛球、跳高、體操等項目的課時。當然,增強學生的體質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還要注意教學法的運用。[4]
四、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綜合素質
在中國,體育教師給人的印象是文化素質偏低,教學能力差。客觀地講,當前中小學特別是農村偏遠地區的體育教師綜合素質偏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體育課水平的提高,也影響了民族素質的提升。要完成學校體育教學目標,學校要有足夠且高素質的體育教師,這就應該不斷注意知識更新,掌握體育學科的前沿信息。因此,體育教師應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及專業水平。要主動地與有經驗的教師、專家交流思想,交換意見,從中捕捉對教學有幫助的信息,做到取長補短,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5]在體育科研方面,要注意追蹤本學科前沿信息和最新科技成果,并迅速把科技成果引入體育課堂教學與教學實踐。努力進行科學研究與實踐,善于發現體育領域中的問題,并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對策,避免其他教師走不必要的彎路。在學前教育領域,建議增設專業的幼兒體育教師,全民健身事業應當從娃娃抓起。
五、適當增加體育課課時
當前,我國學校體育課的課時安排基本為:小學每周三節、中學每周兩節,大學每周一節。大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個別省市(如陜西)將中學體育課增設至每周三節,但試行了三四年后,又恢復為每周兩節。以目前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再加上學生體質下降的情況來看,這樣的課時安排既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也無法有效地提升令人擔憂的身體素質。日本、韓國的中學普遍采取每周三課時、大學四課時的做法。所以,綜合考慮,應改變現存多年的體育課周課時數,在現有基礎上適當每周增加一個課時。[6]幼兒園教育建議增加室外活動時間,加強體育游戲等內容。這既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對提升貧弱的學生體質必然大有裨益。
總之,學生體質狀況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課業負擔重,課余活動時間少,缺乏校外運動場地等,但學校體育工作(包含幼兒園教育)開展的好與否是決定性因素,而這其中體育課的質量又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主要體現。所以,促進學生體質,先從學校體育課入手。學生體質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萬不可拔苗助長。但找準突破口和著眼點乃是當務之急。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更是提升綜合素質包括身體素質的最有效平臺,無論教育管理部門、教師、家長還是學生都應認識到當前的嚴重局面,對陳舊的體制和做法要大膽改革,不斷創新,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和做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而強健的軀體是最重要的物質載體,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故此,要認清局勢,革除陳弊,凡是有利于我國教育改革、有利于學生未來發展、有利于國民素質提高的舉措都可以大膽嘗試。
【參考文獻】
[1] 葉旭紅,許紅峰.國外中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對學校體育的影響.福建體育科技,2004(2).
[2] 劉海元.美國體育課程模式對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啟示.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1).
[3] 張仕宜.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與創新初探.體育師友,2009(4).
[4] 鄭偉.現代生活環境和方式對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負面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04(4)76-78.
[5] 周衛東.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效果欠佳的原因及對策[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6)56-57.
[6] 王守文.關于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7(5)88-89.
【作者簡介】
陳淑嫻(1960-)女,陜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和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