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常松,岳華
(山東榮成市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山東榮成264300)
腹腔鏡直腸全系膜切除術治療中、低位直腸癌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
慕常松,岳華
(山東榮成市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山東榮成264300)
目的對低位、中位直腸惡性腫瘤患者給予直腸全系膜腹腔鏡下切除手術實施治療后臨床療效分析探究。方法在我院選取接受治療的80例直腸惡性腫瘤患者作為本次試驗對象,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組,將其平均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采用常規開腹手術與直腸全系膜腹腔鏡下切除手術實施治療,對兩組研究對象治療效果與手術后恢復效果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研究對象的總有效率(95.00%)與對照組研究對象(65.00%)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觀察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研究對象,差異有統計學上的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50%)顯著少于對照組(22.5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位、低位直腸惡性腫瘤患者給予直腸全系膜腹腔鏡下切除手術實施治療的效果顯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廣。
腹腔鏡;直腸全系膜切除手術;低位、中位直腸惡性腫瘤
目前一種較多發惡性消化系統腫瘤類型為直腸惡性腫瘤。直腸惡性腫瘤的一般臨床癥狀主要是腹痛、便血、體重下降、排便不盡、腸梗阻以及腹部有包塊,當腫瘤向肝臟、淋巴轉移時,患者腎臟出現腹水、身體浮腫及黃疸,鎖骨上或脖頸發生淋巴結腫大等癥狀[1-2]。在患者出現腫瘤的過程中,一般只在患者的黏膜下層出現,且早期疾病沒有淋巴轉移的發生,一旦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而累及患者的結直腸腸壁時,則發展成為進展期疾病類型,對患者的生命生活質量造成較大的危害[3]。因此,本院為進一步研究低位、中位直腸惡性腫瘤患者給予直腸全系膜腹腔鏡下切除手術實施治療后臨床療效,特對100例患者資料研究后,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直腸惡性腫瘤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將其平均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患者。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45~86歲,平均年齡(65.5±12.3)歲;觀察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44~87歲,平均年齡(66.3±11.8)歲。本研究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目的和方法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病程、年齡等基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4]:(1)經臨床病理診斷確診符合中、低位直腸癌的臨床標準,且具有明顯的臨床癥狀;(2)患者精神狀態正常,可以自行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標準:(1)未經臨床病理明確診斷患有中、低位直腸惡性腫瘤,或臨床癥狀不明顯;(2)患者精神狀態異常,甚至存在精神方面疾病,無法配合完成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所有患者在手術前插胃管進行胃腸減壓,全身麻醉,在其下腹部選取一適當手術切口,逐次切開皮膚、脂肪、肌肉等組織,疏導直腸,找出發生惡性病變的直腸部位,并將病變部位全部切除,再將剩余的腸段吻合,當患者的腫瘤病灶距離肛門較近時,根據患者病情需要選擇造口人工肛門輔助排便等。
1.2.2 觀察組術前準備同對照組,臍下為觀察通道,穿刺10 mm Trocar,建立12~15 mmHg壓力的CO2人工氣腹。在患者左、右下腹的位置建立術者操作通道、助手操作通道,手術操作者站在患者的左手側,手術助手站在患者的右手側。將患者調整為頭高腳低位,然后用腹腔鏡對患者腹腔進行全面探查,觀察是否有轉移及腫瘤情況,根據探查結果決定采取何種手術方式
1.3 觀察指標[5](1)療效評定標準:參照1992年第7次國內開展的肛腸學術性會議制定的治療效果評價標準,即:顯效:患者的臨床表現或體征全部消失,對直腸進行造影檢查顯示正常;有效:患者的癥狀或體征部分改善,直腸的造影診斷出其直腸前突部位的深度顯著淺化;無效:患者的癥狀與體征、直腸造影檢查沒有明顯變化,甚至出現加重。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2)患者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等手術后恢復指標情況,并記錄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 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觀察組研究對象的總有效率(95.00%)與對照組研究對象(65.00%)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情況觀察組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時間(2.3±0.6)d、進食時間(2.7±0.5)d、下床活動時間(5.4±1.1)d、住院時間(14.4±1.1)d與對照組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時間(4.4±0.8)d、進食時間(3.8±0.7)d、下床活動時間(7.4±1.4)d、住院時間(17.5±2.5)d相比明顯較短,

表1 患者臨床療效情況
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后恢復指標情況(x±s)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觀察組術后腸梗阻、吻合口瘺、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50%,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幾年來,人們的生活質量逐漸提高,飲食結構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常吃含有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等食物,會導致糞便少且糞便在腸道的時間增多,從而會使糞便中的致癌物質長期逗留在結腸黏膜上,最終患上癌癥,影響身體與心理健康,嚴重者甚至威脅生命。
目前直腸癌的治療方式主要是外科手術治療,經腹部至會陰部的聯合切除術是現如今治愈率較高一種手段,但對患者的損傷程度也較大。直腸全系膜腹腔鏡下切除手術的應用,由于使用了腹腔鏡,手術中術者的視野變大,并且操作要求嚴格,在術中使用超聲刀精確分離切口平面并能夠快速精確止血,這樣就比開腹手術顯著降低了患者的出血量[6-7]。由于腹腔鏡只需要用持物鉗精確夾住病灶,比開腹手術的暴露范圍小,因而創面更小,引起的應激反應降低[8]。切除腫瘤及清掃淋巴結已在腹腔鏡下就能完成,開腹后只要將腫瘤切除以及吻合就可,因此切口長度比傳統開腹手術長度短[9-10]。在上述各因素的作用下,使腔鏡手術對患者的損傷性明顯降低,因此腹腔鏡組患者術后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進食及住院時間均縮短,這和國內其它相關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經腹腔鏡直腸全系膜切除手術治療后,其總有效率明顯較高,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且手術治療后進食時間、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等大大縮短,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現如今最大程度減少手術對患者本身的傷害,使患者以最短的時間恢復,以減少其精神創傷是對手術操作的基本要求。腹腔鏡下微創手術具有切口小的特點,對患者不會產生太大影響,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另外手術安全性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就是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50%)顯著少于對照組(2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直腸全系膜腹腔鏡下切除手術能夠有效減少術后的并發癥,腹腔鏡下手術出血少,侵入性小,避免了術后感染,有利于術后的康復。
綜上所述,采用直腸全系膜腹腔鏡下切除手術對低位、中位直腸惡性腫瘤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其效果十分顯著,較大程度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患者術后恢復加快,可以廣泛推廣應用。
[1]張錦輝.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對老年患者機體炎癥影響的比較[J].中國醫藥導報,2014,7(14):33-34.
[2]曾軍,江艷,李謙,等.直腸癌經腹腔鏡輔助和傳統開腹根治術短期療效的比較[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4,1(4):202-204.
[3]姚宏偉,傅衛,張同琳.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療效評價[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7(1):72-74.
[4]翟東升.腹腔鏡直腸全系膜切除術治療直腸癌84例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0,3(8):728-730.
[5]施小龍,池畔,林惠銘.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療效分析[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4,9(3):2007-2009.
[6]池畔,稀惠銘,徐宗斌.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低位前切除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率的比較[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0(1): 157-159.
[7]陳建鋼,張學利,章勇,等.腹腔鏡與常規開腹手術治療老年人乙狀結腸及直腸癌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I臨床醫學, 2014,18(3):344-346.
[8]宋娟,楊新華,甘露.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圍于術期護理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4,19(5):412.
[9]孫洪明,盧淳考,蔣陽平.腹腔鏡輔助超低位直腸癌經肛外翻切吻合術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3,26(14):2572-2574.
[10]李長勇.腹腔鏡與開腹直腸全系膜切除術治療低位直腸癌的療效比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7):4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