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寒輝
(長沙泰和醫院,湖南長沙410005)
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和D-二聚體水平對急性腦梗死預后的影響
朱寒輝
(長沙泰和醫院,湖南長沙410005)
目的探究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和D-二聚體水平對急性腦梗死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間進行體檢的12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將同時期內確診的12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測定兩組研究對象的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和D-二聚體水平,比較觀察組患者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和D-二聚體水平與腦梗死面積、合并并發癥、死亡等預后情況之間的關系。結果觀察組NT-proBNP(2 274.16±74.83)ng/L、D-二聚體水平(363.84±34.86)mg/mL高于對照組的(126.27±23.74)ng/L、(134.71±26.93)m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的NT-proBNP(3 876.42±137.69)ng/L、與D-二聚體水平(571.28±113.64)mg/mL高于小面積腦梗死患者(286.49±48.88)ng/L、(179.57±45.63)mg/mL,合并意識障礙患者NT-proBNP(5 034.61±332.27)ng/L、D-二聚體水平為(524.77±197.67)mg/mL高于無意識障礙患者(4 031.17±302.73)ng/L、(226.54±153.84)mg/mL,合并高血壓患者NT-proBNP(4 284.05± 385.33)ng/L、D-二聚體(558.61±193.47)mg/mL高于無高血壓患者(4 203.63±287.66)ng/L、(231.73±142.88)mg/mL,死亡患者NT-proBNP與D-二聚體水平分別為(9 386.77±375.61)ng/L、(924.65±265.42)mg/mL高于存活患者(2 385.86±113.83)ng/L、(431.84±94.71)mg/m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和D-二聚體水平能夠反映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病情與預后情況,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和D-二聚體水平越高患者表明患者的預后情況越差,有利于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指導意見,值得推廣。
B型腦鈉肽前體;D-二聚體;預后評估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由于機體腦組織局限性缺血、壞死引起的一種臨床常見腦卒癥,起病突然,通常伴隨著較高的并發癥率、致殘率、死亡率,預后較差[1-2]。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預后情況由此成為當前臨床治療中的重點工作內容。本文對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和D-二聚體水平與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關系進行分析,為當前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治療提供借鑒,結果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間在本院進行體檢的12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將同時期內在本院確診的12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對照組經體檢檢查均無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存在;觀察組患者均確診為不同程度的急性腦梗死;兩組研究對象均知曉本次研究的內容并在清醒狀態下簽署同意書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存在意識、溝通障礙患者;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疾病及糖尿病患者。對照組男64例,女56例;年齡51~75歲,平均(61.27±3.74)歲。觀察組男66例、女54例;年齡53~74歲,平均(62.32±3.86)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研究對象均進行B型腦鈉肽前體和D-二聚體的測定,采用前瞻性對照的方式:(1)B型腦鈉肽前體檢測:在空腹狀態下,抽取研究對象2 mL的靜脈血,使用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進行檢測,并將檢測結果記錄下來。(2)D-二聚體檢測:空腹狀態下取研究對象2 mL的腹靜脈血并放入0.4 mL濃度為3.80%的枸櫞酸鈉抗凝管進行10 min的離心處理;使用由日本公司生產的Sysmex CA-700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對樣血進行乳膠免疫比濁法測定,記錄檢測結果;(3)根據35例觀察組患者在半年內的存活情況再對其B型腦鈉肽前體和D-二聚體水平再進行一次測定,方法與上述測定方法一致。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NT-proBNP、D-二聚體水平;觀察觀察組患者腦梗死面積、合并并發癥及半年后存活情況與NT-proBNP、D-二聚體水平之間的關系。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資料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的NT-proBNP、D-二聚體水平比較經過對兩組研究對象的NT-proBNP、D-二聚體水平進行測定,發現觀察組患者的NT-proBNP、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健康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NT-proBNP、D-二聚體水平比較表(x±s)
2.2 觀察組NT-proBNP、D-二聚體水平與腦梗死面積的關系對不同腦梗死面積的患者的NT-proBNP與D-二聚體水平進行比較,發現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的NT-proBNP、D-二聚體水平分別為(3 876.42±137.69)ng/L、(571.28±113.64)mg/mL,小面積腦梗死患者則分別為(286.49±48.88)ng/L、(179.57±45.63)mg/mL,不同梗死面積患者的NT-proBNP、D-二聚體水平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觀察組患者NT-proBNP、D-二聚體水平與并發癥的關系合并意識障礙患者46例,無意識障礙患者74例;合并高血壓患者85例、無高血壓患者35例。其中,意識障礙者的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與D-二聚體水平分別為(5 034.61± 332.27)ng/L、D-二聚體水平為(524.77±197.6)mg/mL,均高于無意識障礙者的(4 031.17±302.73)ng/L、(226.54± 153.84)m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合并高血壓患者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4 284.05±385.33)ng/L、D-二聚體(558.61±193.47)mg/mL,高于無血壓患者的(4 203.63± 287.66)ng/L、(231.73±142.88)m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觀察組患者NT-probe、D-二聚體水平與死亡情況的關系半年后,觀察組患者21例死亡,99例存活,并對其NT-proBNP、D-二聚體水平進行重新測定。結果顯示,死亡患者的平均NT-proBNP與D-二聚體水平分別為(9 386.77± 375.61)ng/L、(924.65±265.42)mg/mL,均高于存活組患者的(2 385.86±113.83)ng/L、(431.84±94.71)m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而言,掌握病情的發展并給予相應的治療手段對其預后尤為重要。臨床上對患者病情的評估通常采用CT、MRI等方法進行評定,但是在評估預后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4]。尋找有效的預后評估手段由此成為急性腦梗死臨床治療中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其中,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D-二聚體的分裂片段具有半衰期長、敏感性高及易檢測等優勢成為當前評估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情況的兩項重要指標[5]。其中,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屬于BNP分裂后的N端片段,可以反映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展情況。由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腦組織缺血、缺氧,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會大量分泌,再加上患者病情發作時心室室壁張力增加,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水平會出現明顯的增高情況,梗死面積越大、室壁張力越大患者的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水平也就越高。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凝血、纖溶系統的激活的情況可通過D-二聚體水平的變化情況表現出來,D-二聚體是顯示患者血栓、溶解程度的主要標志。患者出現凝血情況時,纖維蛋白降解后產生大量的D-二聚體復合物,造成血液中D-二聚體濃度的升高[6-7]。此外,D-二聚體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敏感度,在血液中的濃度不會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因此能夠準確地評估患者的腦梗死情況。隨著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D-二聚體在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病情的評估中的應用,提高了醫生對患者病情、發展趨勢的掌握情況,對于預防患者病情惡化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B型腦鈉肽前體、D-二聚體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大面積腦梗死患者B型腦鈉肽前體與D-二聚體水平高于小面積腦梗死患者,合并意識障礙患者高于無意識障礙患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高于無高血壓患者,死亡患者高于存活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院研究結果與王志杰[8]的研究基本一致,并無明顯性差異。綜上所述,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和D-二聚體水平能夠反映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病情與預后情況,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和D-二聚體水平越高患者的預后越不佳,有利于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指導意見,值得推廣。
[1]莊飛.對高齡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特點的探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6):215-216.
[2]陳娟.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進展[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 2015,2(19):4046-4047.
[3]Naoi H,Hashimoto H,Kajimoto E,et a1.Cerebral infarctionsasmanifestationofovarianclearcell carcinoma:report of two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International Cancer Con—ference Journal[C].Springer Japan,2013,2(4):206-210.
[4]宋麗艷,周亦,翟萬慶.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ORP、FG、LP (a)的檢測及臨床意義探討[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20 (10):1357-1359.
[5]高允.淺談D-二聚體水平與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質量的關系[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34-35.
[6]徐素仿,徐元宏.急性腦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體及纖維蛋白原檢測及意義[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3,15(3): 241-242.
[7]蔣康.7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D-二聚體檢測結果分析[J].醫學信息,2015,28(32):118.
[8]王志杰.血漿B型腦鈉肽前體和D-二聚體水平對急性腦梗死預后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7):66-6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