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蘇東棟,哈米提·努力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胸科醫院結核科,新疆烏魯木齊830049)
吡嗪酰胺引起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高尿酸血癥的臨床觀察
李媛媛,蘇東棟,哈米提·努力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胸科醫院結核科,新疆烏魯木齊830049)
目的了解吡嗪酰胺對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癥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方法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確診的60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觀察組)以及60例非糖尿病肺結核患者(對照組),對兩組高尿酸血癥發生率、嚴重程度及相關因素進行對比觀察。結果觀察組總的高尿酸血癥發生率為65%,對照組總的高尿酸血癥發生率為30%,兩組高尿酸血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重度高尿酸血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增高(P<0.05);觀察組出現高尿酸血癥的時間比對照組要早(P<0.05),癥狀消失時間晚(P<0.05)。結論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服用吡嗪酰胺后高尿酸血癥的發生率更高,發生時間早,癥狀消失時間長,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要引起重視,及時監測、及時處理,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吡嗪酰胺;糖尿病;肺結核;高尿酸血癥
糖尿病是結核病的高發人群,其結核病的患病率較一般人增高,且具有病情復雜、治療困難、并發癥多、預后差等特點[1]。近年來,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數目的增多已成為臨床上關注的問題,其治療及預后也已成為結核病疫情控制的重要問題。吡嗪酰胺作為治療結核病的一線藥物,高尿酸血癥是其常見的不良反應,而糖尿病患者本身也較易出現高尿酸血癥,因此,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在使用吡嗪酰胺抗結核期間,血尿酸的代謝情況如何,是否需要早期進行治療干預、甚至是調整抗結核治療方案,都是我們結核科醫生較為關注的問題。因此,本文選取了60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及60例單純肺結核患者,分別對其服用吡嗪酰胺前后血尿酸的變化情況進行監測,現將臨床資料分析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及60例單純肺結核患者。其中,糖尿病的診斷和治療均參照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制定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2],肺結核的診斷和治療參照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分會制定的《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2008年版)[3],且強化抗癆階段口服吡嗪酰胺(PZA)1.5 g/d。觀察組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18~70歲,平均(48.5±13.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18~69歲,平均(45.8±12.9)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判斷標準按本院監測參考標準血清尿酸參考值為150~420 mmol/L,>420 mmol/L為高尿酸血癥,>800 mmol/ L為重度高尿酸血癥。
1.3 研究方法兩組患者服用吡嗪酰胺前后,每兩周復查患者血尿酸,觀察兩月內吡嗪酰胺對血尿酸的影響及患者的臨床癥狀。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經臨床觀察比較血尿酸增高患者,觀察組為39例,占65%;對照組為18例,占30%(P<0.05);重度高尿酸血癥比較,觀察組為9例,占15%,對照組為4例,占6.65%(P<0.05),觀察組血尿酸均值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尿酸變化對比
2.2 兩組出現關節癥狀比較觀察組10例,占6.7%,其中痛風2例,關節炎8例;對照組2例,占3.3%,其中痛風1例,關節炎1例,臨床癥狀出現率及消失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其他相關因素對比
糖尿病所導致的機體代謝紊亂及免疫力下降可助長結核病的發生和發展[4],高尿酸血癥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吡嗪酰胺作為抗結核的必需藥物之一,其引起高尿酸血癥的發生機制是由于吡嗪酰胺的代謝產物5-羥吡嗪酸抑制了腎小管對尿酸的清除作用,使排出量減少而造成高尿酸血癥[5]。
本研究中觀察組血尿酸增高39例,占65%;對照組血尿酸增高18例,占30%(P<0.05);重度高尿酸血癥比較,觀察組9例,占15%,對照組4例,占6.65%(P<0.05);觀察組BUA均值比對照組明顯增高(P<0.05)。可能由于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抵抗是高尿酸血癥的危險因素。糖尿病及其并發癥體內氧化表達增加,尿酸作為人體內主要的內生性水溶抗氧化劑之一,為保護機體免受有害氧化自由基的損害,血尿酸升高,升高的血尿酸又會進一步損害胰島B細胞。高胰島素血癥增加了近曲腎小管尿鈉的排泄,競爭性地抑制了尿酸的排泄[6]。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應用吡嗪酰胺,更進一步影響腎近曲小管尿酸鹽轉運蛋白(離子通道)功能而影響腎小管對尿酸排泄作用,進一步加重了高尿酸血癥的發生[7]。
兩組比較出現高尿酸血癥的時間,觀察組比對照組要早(P<0.05),癥狀消失時間晚(P<0.05)。可能與糖尿病患者年齡偏大,存在代謝低下,合并微血管病變,腎微血管病變導致腎缺血,腎血流下降,而尿酸排泄與腎血流成正比,故尿酸出現時間早并持續增高[8]。高尿酸血癥出現無疑會增加并發癥的發生率,兩組出現關節癥狀者,觀察組10例,占6.7%,對照組2例,占3.3%,可能與觀察組重度高尿酸血癥發生率高有關,兩組出現痛風樣癥狀不多,主要表現為關節不適,可能與合并應用利福平有關,利福平能提高腎臟對尿酸的排泄,可減少痛風樣關節痛發生[9]。
有報道,合并高尿酸血癥的T2DM患者,冠心病、急性腦血管意外、糖尿病腎病等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高于不伴高尿酸血癥的患者[10]。因此,臨床上對于T2DM患者不僅要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肥胖,還應重視高尿酸這一危險因素。
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吡嗪酰胺過程中,高尿酸血癥的發生率遠高于單純肺結核患者,且重度高尿酸血癥發生率亦高,發生時間早,癥狀消失時間長。因此我們在臨床上對于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除了要注意多重危險因素的控制外,還應嚴密監測血尿酸水平的變化,這對于結核病的病情、療效觀察以及發現、治療并發癥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11]。
[1]Li L,Guo C,Li Y.Screening of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fordiabetesmellitusinChina[J].Tropical Medicine&International Health,2012,10:1294-1301.
[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3:10.
[3]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24(2):70-74.
[4]鄒譯嫻,李柏完,曹麗君.糖尿病合并肺結核的臨床分析[A]//中華醫學會2008年全國結核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10.
[5]馬嶼.結核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14-515.
[6]Johnson RJ,Kang DH,Feig D,et al.Is there a pathogenetic role for uric acid in 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disease[J].Hypertension,2003,41: 1183-1192.
[7]余久如,潘桂紅,吡嗪酰胺化療過程中尿酸排泄的監測[J].國際檢驗學雜志,2009,30(8):736.
[8]劉曉梅,滿安,甘文玉.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癥對代謝的影響[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23(2):92-94.
[9]朱震旦.抗結核藥物引起高尿酸血癥的臨床研究[A]//中華醫學會2008年全國結核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10.
[10]Lehto S,Niskcrnnenl L,Ronnemaa T,et al.Serum uric acid is a strong Predictor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J]. stroke,1998,29(3):635.
[11]鄭蘭,汪潔,鐘輝,等吡嗪酰胺抗結核治療前后血尿酸水平變化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2012,5(3B):1-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0.045
2015年新疆自治區胸科醫院院級課題(20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