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孫雪連,郜藝
(遼寧省丹東市婦女兒童醫院彩超室,遼寧丹東118000)
乳腺癌鉬靶、B超診斷與病理診斷的臨床對照探析
孫麗,孫雪連,郜藝
(遼寧省丹東市婦女兒童醫院彩超室,遼寧丹東118000)
目的探索乳腺癌鉬靶、B超診斷與病理診斷的臨床對照意義。方法選取本院40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收治時間均集中在2014年2月~2015年6月期間,并對此次研究患者進行動態隨機化分為兩組,每組200例,對照組采用鉬靶診斷,觀察組采用B超診斷。結果觀察組患者診斷正確率為92.82%、敏感度為94.87%,特異度為80.00%,漏診率為5.13%,誤診率為20.00%,而對照組患者的診斷正確率為68.65%、敏感度為64.86%,特異度為66.67%,漏診率為35.14%,誤診率為33.33%,觀察組和對照組對比各項診斷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乳腺癌在B超診斷中的臨床表現為:腫塊區域呈現凹凸不平、邊界不清狀態、病灶周圍無明顯包膜、內部多呈低回聲;乳腺癌在鉬靶診斷中的臨床表現為:局部皮膚呈現為凹陷、增厚狀態,病灶呈彌散樣分布,病灶組織呈現為不規則形狀。結論鉬靶診斷結果和B超診斷結果相比,B超診斷在乳腺癌患者中意義更為顯著。
乳腺癌;鉬靶;B超;診斷;病理診斷
乳腺癌屬于臨床常見疾病,其具有死亡率高、病情重、發病率高等特點,有研究表明,其發病率僅低于子宮癌患者,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診斷方式為鉬靶、B超、MRI[1]。本文旨在探索乳腺癌鉬靶、B超診斷與病理診斷的臨床對照,具體的內容可見下文描述。
1.1 臨床資料選擇40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本院在2014年2月~2015年6月期間收治,對400例患者進行動態隨機化分組,分為觀察組(B超診斷)和對照組(鉬靶診斷),兩組患者均為200例。觀察組:患者均為已婚女性,年齡30~45歲,平均年齡(33.47±1.58)歲。對照組:患者均為已婚女性,年齡31~46歲,平均年齡(34.61±1.14)歲。兩組疑似乳腺癌患者各項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可進行相互對比。
1.2 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超聲診斷儀選用Philips IU22型號,檢查前將探頭頻率設置為8~12 MHz。協助患者擺取平臥位,將雙上肢上舉,暴露雙側乳房,沿著乳腺12點鐘方向順時針轉動,并進行多方面掃查,在確定病灶位置后,對其進行監測,觀察病灶組織位置、大小、形狀、有無包膜、是否伴有鈣化灶、邊界、內部回聲情況、胸大肌、皮下脂肪、腫塊,并詳細記錄。隨后使用超聲觀察患者腫塊內血流信號的分布和形態,尋找最為明顯處的PSV(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和RI(血管取頻譜測量阻力指數)。
對照組患者采用鉬靶診斷:使用GE數字化平板乳腺機對患者進行診斷,主要攝取患者雙側乳腺的側斜位片和軸位片,對于影像模糊患者,可加病灶局部加壓放大片,重點觀察患者病灶腫塊的密度、邊緣、位置、形態、大小、結構紊亂、鈣化情況。
病理檢查:針對患者術前診斷結果,制定相關手術計劃,并在術中抽取病灶組織樣本進行病理檢驗,分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診斷正確率。
1.3 觀察指標分析乳腺癌分別在B超和鉬靶診斷中的臨床表現。對比兩組患者的診斷正確率、敏感性、特異性、漏診率、誤診率。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乳腺癌在B超診斷中的臨床表現乳腺癌患者臨床表現:腫塊區域呈現凹凸不平、邊界不清狀態,且內部多呈低回聲,胸大肌和皮下脂肪分界不清,主要表現為皮下組織水腫,其中298例患者周圍無明顯包膜。
2.2 乳腺癌在鉬靶診斷中的臨床表現乳腺癌患者臨床表現:(1)患者局部皮膚呈現為凹陷、增厚狀態;(2)腫瘤密度>正常乳腺密度;(3)病灶組織主要呈現為不規則形狀或團塊形狀,同時病灶邊緣表現為毛刺邊緣;(4)診斷的瘤體大小<臨床大小;(5)病灶呈彌散樣分布,促成為桿狀微小鈣化。
2.3 對于兩組患者診斷正確率40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中,經病理檢測380例確診為乳腺癌患者,觀察組195例,對照組185例。觀察組患者診斷正確率為92.82%,對照組診斷正確率為68.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乳腺癌患者的診斷正確率對比[n(%)]
2.4 分析B超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漏診率、誤診率B超診斷的敏感度為94.87%,特異度為80.00%,漏診率為5.13%,誤診率為20.00%,其診斷結果和病理檢測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分析B超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漏診率、誤診率
2.5 分析鉬靶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漏診率、誤診率鉬靶診斷的敏感度為64.86%,特異度為66.67%,漏診率為35.14%,誤診率為33.33%,其診斷結果和病理檢測結果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分析鉬靶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漏診率、誤診率
乳腺癌屬于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臨床上首選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為了提高手術安全性,術前診斷方式顯得尤其重要,一項有效、正確的診斷方式不僅可為手術治療提供重要依據,還可降低手術風險性,可使手術醫師針對患者的病灶大小、性質進行手術方案的制定,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診斷方式為針刺抽吸細胞學、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等[2-3]。
本次研究中,主要將患者分為兩組,分別使用B超診斷和鉬靶診斷,再針對其診斷結果和病理診斷結果相比較,結果發現B超診斷結果和病理診斷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主要是因為超聲檢查應用于乳腺癌患者中,可鑒別患者腫塊的囊性和實質性,觀察患者病灶內有無鈣化、單發現象,從而為手術治療中提供重要依據,同時超聲檢查還可發現患者體內微小鈣化強回聲,從而確診患者體內小鈣化灶具體位置,降低漏診率[4-5]。而鉬靶診斷結果與B超診斷結果、病理診斷結果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主要是由于鉬靶診斷無法發現患者體內微小病灶組織,從而導致其診斷結構容易出現誤診、漏診現象,但鉬靶診斷對階段性線狀、線狀分支具有較高的可見性,因此其診斷價值還需進步一探索[6-8]。
經本次實驗研究表明,乳腺癌在B超診斷中的臨床表現為:腫塊區域呈現凹凸不平、邊界不清狀態、病灶周圍無明顯包膜、內部多呈低回聲;乳腺癌在鉬靶診斷中的臨床表現為:局部皮膚呈現為凹陷、增厚狀態,病灶呈彌散樣分布,病灶組織呈現為不規則形狀。同時觀察組患者診斷正確率為92.82%、敏感度為94.87%,特異度為80.00%,漏診率為5.13%,誤診率為20.00%,而對照組患者的診斷正確率為68.65%、敏感度為64.86%,特異度為66.67%,漏診率為35.14%,誤診率為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而言之,鉬靶診斷結果和B超診斷結果相比,B超診斷在乳腺癌患者中意義更為確切,其可有效提高診斷正確率、敏感度、特異性,降低漏診率和誤診率,因此在診斷方式值得推廣。
[1]閆永紅.X線鉬靶與B超對乳腺良惡性病變診斷的ROC曲線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6):168-169.
[2]余勇.高頻B超與鉬靶片檢查在婦女致密型乳腺癌篩查中的效果比較[J].當代醫學,2012,18(10):77-78.
[3]羅翠娟,陳雪玲,吳澤珊,等.彩色B超及鉬靶X線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學,2016,40(2):158-159.
[4]秦剛,謝玉蓉,曾暢,等.B超聯合鉬靶X線檢查在乳腺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探討[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11(9):2059-2060.
[5]巫曉紅.乳腺B超與鉬靶檢查在乳腺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2):54-56.
[6]單美慧,冷曉玲,姚雪梅,等.觸診、B超和鉬靶檢查判斷浸潤性乳腺癌原發病灶準確性研究[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4, 37(1):60-63.
[7]管燕,毛有勝,歐陽伊雯,等.B超、鉬靶X線及MRI對乳腺癌密度分級的對比研究[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21): 1-4. [8]Kim JY,Jung SY,Lee S,et al.Phase 2 trial of accelerated,hypofractionated whole-breast irradiation of 39 Gy in 13 fractions followed by a tumor bed boost sequentially delivering 9 Gy in 3 fractions in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Oncology,Biology,Physics,2013,87(5): 1037-104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