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贛州市人民醫院,江西贛州341000)
口腔種植上額竇提升術的臨床有效性
李勇
(贛州市人民醫院,江西贛州341000)
目的研究分析口腔種植上額竇提升術的臨床有效性。方法隨機選取2014年3月~2016年8月期間本院收治的上頜后牙缺損患者36例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法將上述患者分為研究組以及對照組,各18例,研究組采取口腔種植上額竇提升術治療,對照組采取常規方法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總時間和牙齒功能復常時間進行客觀比較。結果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44%,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1.11%,兩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總時間以及牙齒功能復常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差異比較顯著,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上頜后牙缺損的治療過程中,使用口腔種植上額竇提升術治療可以取得非常顯著治療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口腔種植;上額竇提升術;臨床有效性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接受口腔種植治療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會出現存種植區域骨高度不平等的情況。研究表明是由于上頜竇的存在導致上頜后牙區受到影響,從而導致牙齒缺失。牙齒缺失之后會使得垂直骨高度存在嚴重不足,就目前來說,該位置是種植治療最為困難的位置之一[1]。本次研究選取36例患者,都是2014年3月~2016年8月期間本院收治的上頜后牙缺損患者,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36例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進行分組,一組為研究組,一組為對照組,其中研究組患者采取的口腔種植上額竇提升術治療方法更有效,其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以下為詳細的報道內容。
1.1 臨床資料患者總例數為36例,分為對照組以及研究組,各18例,所有患者都選自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上頜后牙缺損患者,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且均滿足上頜后牙缺損實際標準[2]。對照組患者中,男10例,女8例,年齡18~67歲,平均年齡(39.53±2.44)歲。缺損時間1 d~4個月,平均時間(2.20±0.20)個月。研究組患者中,男9例,女9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41.33± 2.42)歲。缺損時間2 d~5個月,平均時間(3.23±0.24)個月。經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缺損時間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以進行下一步對比。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該組患者采取常規方法進行治療。
1.2.2 研究組本組患者采取口腔種植上額竇提升術進行治療。首先是對患者手術區域進行局部麻醉處理,選取復方鹽酸阿替卡因注射液完成麻醉。作切口(沿牙槽嵴頂)之后,鈍性分離處理粘骨膜瓣,全層掀起患者粘骨膜瓣部位,使牙槽嵴頂可以得到充分的暴露,在上述的基礎上實施球鉆定點操作,在敲擊力量下有效的提升局部上頜竇底部的黏膜及骨塊,以便找到一個比較合適且滿意的深度。隨后在低于上頜竇底2 mm的位置先鋒鉆預備深度,在此過程中保持適中的敲擊力量,且避免頂破上頜竇部位的黏膜。除此以外,要較好的控制提升高度,一般控制在2~5 mm分之內,最后植入選好的種植體。如果在提升完成之后患者提升高度明顯超過4 mm,那么就需要保證種植體初期穩定性需要低于20 Ncm,隨后對其實施埋入式的縫合處理干預。如果的提升高度在2~3 mm之間,且初期穩定性保持在30~35 Ncm之間,縫合處理可以選取實施半埋入式或者是開放式[3]。
1.3 評價指標手術治療總有效率分為3個標準,顯效指標:患者在治療之后缺失牙齒完全得到修復,患者的口腔功能以及頜面部外觀明顯恢復正常狀態。有效指標:患者在治療之后缺失牙齒完全基本修復,患者的口腔功能以及頜面部外觀基本滿足正常標準。無效指標:患者在治療之后缺失牙齒修復不明顯甚至沒有修復,患者的口腔功能以及頜面部外觀沒有改變[4]。同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總時間和牙齒功能復常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統計兩組患者相關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7.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總有效率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得到: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44%,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1.11%,兩組之間差異比較顯著,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
2.2 治療總時間和牙齒功能復常時間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時間和牙齒功能復常時間得到:研究組治療總時間以及牙齒功能復常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差異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時間和牙齒功能復常時間(x±s)
本次研究針對種植區域骨高度不足現象的問題進行分析,旨在分析口腔種植上額竇提升術的臨床有效性。選取本院收治的上頜后牙缺損患者36例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對其實施口腔種植上額竇提升術治療,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5]。在完成上述治療調查之后我們可以發現,上頜后牙缺損患者實施口腔種植上額竇提升術治療可以取得非常顯著的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44%,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1.11%;研究組治療總時間以及牙齒功能復常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口腔種植上額竇提升術具有非常顯著的特征:損傷非常的小、操作起來非常的簡單、操作具有明顯的精確度等,可以有效的實現口腔種植上額竇提升。
雖然口腔種植上額竇提升效果明顯,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由于牙周膜存在天然牙的周圍,一般在神經反射之后會產生一定的調節作用,因此要防止初選咬合力量過大等情況的出現。其中種植體跟骨組織兩者之間產生的就是骨性結合狀態,冠修復體帶入的過程中盡量不要形成咬高點等情況,且要最大程度的避免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以及手術之后頜面創傷形成,進而阻止患者出現周圍骨組織吸收等情況。雖然在臨床上種植牙屬于較小手術操作技術之一,但是該手術屬于侵入性的操作類型,因此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完成實際工作。在完成種植修復操作之后,囑咐患者定期接受復診干預,同時叮囑患者時刻保持自己的口腔衛生。
綜上所述,上頜后牙缺損采用口腔種植上額竇提升術治療,不僅可以使患者缺失牙齒完全得到修復,同時還使患者口腔功能以及頜面部外觀明顯恢復正常狀態,使患者口腔功能實現早期的恢復,該治療方式取得非常顯著的治療效果,具有非常明顯的臨床推廣價值。
[1]Shan Shan Gao,Ya Rong Zhang,Zhuo Li Zhu,et al.Micromotions and combined damages at the dental implant/ bone interfa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2012,4(15):182-188.
[2]DR Monteiro,EVF Silva,EP Pellizzer,et al.Posterior partially edentulous jaws,planning a rehabilitation withdentalimplants[J].WorldJournalofClinical Cases,2015,1(23):65-76.
[3]栗洪師,王雅迪,劉洪臣.CBCT在骨質疏松老年人微創種植牙上頜竇底內提升術中的應用[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 2015,2:97-100.
[4]張華.口腔種植上額竇提升術治療上頜后牙缺損臨床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4(22):150-151.
[5]刀俊峰.牙列缺損種植義齒修復患者的行為心理狀況調查研究[D].南方醫科大學,2014:121-12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