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蕾
摘 要: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實現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的轉變,首先得讓教師“樂教”,以此感染學生“樂學”起來。我們要創造條件,營造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氛圍,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課堂,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平臺。我們反復思索:怎樣讓老師“樂教”,學生永遠保持“樂學”的熱情呢?如何打造樂學課堂,構建快樂校園呢?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樂教—追求樂此不疲
1.教師要快樂
干一行,愛一行,認真執教。當你自己真正快樂時你就會感染你的學生,自覺地營造快樂的氣氛,讓學生感到快樂。
2. 教師要學習
我們要不斷給自己“充電” ,更新知識、理念,超越自我,厚實為師的底氣。這樣,講起課來才能才華橫溢、充滿魅力,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自覺、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
3. 教師要有人格魅力
教師要得到學生的愛戴,就得有內在的人格魅力。教師要有一顆愛心,學會寬容。學生有時會令你很生氣,但你得學會寬容與原諒。你拾起學生掉在地上的橡皮,耐心回答學生的提問,常與學生談心,甚至只是走道里的一聲問候,都能讓學生感到被愛包圍。當你愛孩子們的時候,孩子們會更愛你,愛你教學的學科,愿與你一起快樂地體驗學習的過程。
4. 教師要樂于奉獻
我們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要把他們培養成比我們老師優秀得多的人才,他們進步了、成功了,我們才算成功。
二、樂學—“學點”變為“樂點”
1. 激發興趣,發現“樂點”
語文課堂中的“樂點”就是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感興趣。激發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最實際的內部動力,學生只有熱愛學習的內容,覺得樂在其中,才會勤奮學習。教師可以開展課前三分鐘演講、辯論會、佳作欣賞等活動,在活動中指導學生,師生、生生互動,全方位激活課堂,語文課自然也就活了。
2. 創設情境,尋找“樂點”
語文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歷久不衰的佳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完成對語文的審美體驗,慢慢就有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中,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就更活躍、更和諧了。
如我在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時,為幫助學生理解詩的意境,上課時用描繪性的語言渲染一種氣氛,創造出與學習內容相適宜的課堂氛圍,使學生進入審美境界,讓他們感受到美的誘惑,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與滿足。事實證明,只要有機地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審美情趣,就能事半功倍。
3.小組合作,優化“樂點”
課堂上,學生可以在小組內與同伴進行交流,討論對課文意思、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感受;也可以在組內進行課文的朗讀,這點組內的拔尖學生基本上能完成,而能力較差的學生得到了一對一的幫助,進步是更明顯的。
如我進行《頂碗少年》閱讀分析時,我在屏幕上列出了六個自學題,時間是十五分鐘。自學的氣氛熱烈,十五分鐘轉瞬即逝,我一直在悄悄觀察,最后的匯報結果也特別精彩,學生抓住了文章主旨暢所欲言。過程是自由的,學生在思考和體驗中必然伴有情緒的變化和豐富的語言動作,這時學生的學習才是最投入、最積極的,也是最有效的。
4. 翻轉課堂,凝聚“樂點”
如我在教《海底世界》時,我提前把課件發給學生,讓他們了解關鍵知識點與難點,并讓學生走上講臺,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對內容的學習體會。
翻轉課堂讓學生找到了“存在感”。他們表示:“學習新知識前,我們先預習,遇到不懂的地方上網了解,不會的記下來到課堂上探討。一節課下來,幾乎都是我們在討論、解決問題,掌握的知識更牢固。課后時間利用起來了,自我學習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樂評—師生多元評價
課堂教學中,我們還要多讓學生來評價,喚醒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既活躍課堂氣氛,又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如在教《長江之歌》時,我讓一名學生介紹長江流經的省份。說到四川以后,學生說是云南,我說應該是重慶,結果有幾個學生竊竊私語,我知道出了問題,連忙請他們評價,他們說那位同學是對的,我們又在全班進行調查,有些學生受了我的誤導,包括剛才那位發言的學生都不確定了。我當場讓學生打開地圖,結果是老師錯了。這么一爭、一評、一議,學生的印象就加深了,以后練習時,這一題就沒錯過。師生的雙向評價,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促進了課堂智慧的生成。
總之 ,只有教師“樂教”,學生才能“樂學”,才會呈現最優的“樂評”,才能構建共生、共長、共創、共樂的教育平等對話。
參考文獻:
[1]周鵬杰.如何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9).
[2]朱良才.讓教學更生動:激發興趣讓學生快樂認知[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