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源
摘 要:正確理解概念是掌握知識的前提,小學數學教師要對概念教學引起重視,從概念的引入、推導和應用三個方面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概念體系,進而使學生做到深化理解、靈活運用,為其后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保障。
一、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兩個難點
1.學生偏向具象思維,抽象理解能力不足
數學概念是對數學現象和數學知識的高度概括,學生理解它需要強大的抽象概括的能力,但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生活閱歷不足、形象性思維占主導等因素,抽象概括能力尚有欠缺,需要教師的耐心引導,這是在小學階段開展數學概念教學的阻礙之一。另外,小學數學概念的學習全是由“已知推導未知”,對新概念、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學生對前一部分的相關概念和知識的理解程度,猶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但是,由于每個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并不相同,那么他們在“滾雪球”的時候差距就會越拉越大,本身擁有“大雪球”的學生能輕松地滾出更大的雪球,而只擁有“小雪球”的學生卻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滾出同樣大小的雪球。為避免這種失衡,教師要加強對個別只擁有“小雪球”的學生的引導和訓練,盡力避免“一邊倒”的局面。
2.教師不夠重視,概念教學方法不足
雖然教學改革已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有些教師的教學思想陳舊,仍停留在對學生計算能力和解題能力提升的追求上,而輕視乃至忽視了概念教學的重要性,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構建和理解還停留在死記硬背的階段。大多數學生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做起題來靈活性很低,自主探究的熱情也不高。不僅如此,一些教師在教學時只注重單個概念的剖析,卻沒有充分利用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連續性和延展性,幫助學生構建概念體系,教學的效率很低。學生也沒有經歷各概念的形成過程,所以一旦在實際應用中遇到變量的改變可能就會十分茫然,手足無措。教師的觀念在無形中也影響著學生,使得學生對概念的學習也不夠重視,缺少抽象思維,學習松懈,自主探究能力低下,以致對很多概念模糊不清,問題堆積嚴重。
二、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基本原則
1.直觀性原則
小學生由于知識和經驗的不足,尚未形成良好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更依賴于個人的主觀感受和生活經驗,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的時候切忌生硬機械的分析講解,不可脫離實際的案例和畫面來進行教學。不管是實物教學還是多媒體教學,都是為了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調動起他們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對知識和概念有一個感性的認知,才能在后續的活動和做題練習中逐漸完成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將對概念的理解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性原則
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家長開始重視對學生多項能力的培養,其中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可以說是各科目老師的重點。因為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其長遠發展有積極的意義?;诖?,小學數學教師首先要改變陳舊的觀念,合理安排課堂“教”與“學”所占的比例,營造輕松自在的課堂氛圍,給予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加強生生互動,只幫助學生解決他們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做到“少教多學”,給學生更多自由。
3.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意識指導行為,也來源于現實,學習任何知識都是如此。如果只學不用,那么一切的意識都將只是紙上談兵,無法在實踐中去證實自己的認識是否正確;如果只用不學,那么其能力永遠都得不到提升,終究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因而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多多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為學生開拓運用理論知識的空間和平臺,讓知識去服務生活,提升學生對概念類知識的應用水平。
三、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優化策略
1.重視引入,讓學生清楚記住數學概念
概念的引入是教師開展后繼教學的前提,教師要善于找到教材和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點,利用故事情境、趣味游戲、設置懸念等手段引起學生的注意,喚起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發現其中隱藏的數學概念,在腦子里形成一個最基礎、最直接的印象。
例如,在學習“長度單位”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先利用實物或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不同長度的線段,如直尺、皮帶、梯子、馬路等,向學生提問:“這四樣東西誰最長呀?”“馬路!”“那它比其他的三樣長多少呢?”教室里一下鴉雀無聲,“長這么多!”一個學生伸出手臂比劃了一下,大家頓時哄堂大笑。這時又一個聲音說:“得用尺子量了才知道!”這時教師就可以順水推舟從“怎么量”引入長度單位的教學,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重視這一概念的學習。
2.體驗過程,讓學生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
每一個公式都有其推導過程,每一個概念的形成也需要一個構架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學生一字不落地接受,教師若只注重教學的結果,而忽視對學生知識概念形成過程的引導,這對于其今后數學思維的形成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這樣做無異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小學數學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思維偏向于形象性思維,也要認識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還要認識到數學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像一條鏈子一樣相續相連的。在此認知基礎上,教師要善于發現課程與課程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推導出新的知識、構建新的概念。
比如,“三角形”的概念就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角”的概念和性質之后才引進學習的,學生們雖然在生活中早已經接觸了三角形,但對于“銳角”“鈍角”“直角”等數學概念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教師可通過讓學生自由畫三角形,讓小組討論最先畫的一個角對后畫的兩個角有什么影響和限制,最后慢慢推導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這一性質,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研究性,縮短思維結構和認知結構之間的差距,在理解新概念的同時有效地復習舊知識,從而牢固掌握各個概念的本質,構建知識網絡。
3.強化實踐,讓學生應用概念解決問題
概念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用來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如果學生不能夠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去深入理解概念,一旦實際問題中的一兩個變量與理論學習中的案例出現了偏差,或者換一個層面去闡述同一個概念,學生很可能就會不知所措。因而小學數學教師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營造盡可能多的模擬情境和實際應用空間,讓學生在諸多的練習中逐漸深化自己對各概念的理解,在遇到不同情況的時候也能靈活自如地去應對。
在“比的應用”這一課中,教師就可立足教材布置相應的實踐作業,發動學生在具體可視的活動中去應用所學到的知識,滿足他們的成就感。如讓幾個學生分為一組,根據各自的標準制作一份校園地圖。校園都是同樣的校園,但是由于每個小組所用的比例尺不一樣,所以畫出來的圖也不盡相同。這時就可在課上組織學生評選出大小最適宜、圖示最清楚的一份地圖,共同研究到底在設置比例尺的時候應考慮哪些因素,才能使做出來的圖效果最好。這能幫助學生達到深化概念、強化能力的目標。
四、結語
小學生正處于概念形成、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對概念教學形成重視的大前提下,堅持直觀性、自主性和實踐性的原則,為學生營造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和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并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和平臺,全面提升學生認識概念、理解概念和運用概念的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詔安縣朱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