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娟
摘 要:自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試行)》頒發以來,我國小學音樂教育受到了黨和國家前所未有的重視,在課程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結合當前的教學現狀,再回顧與反思課改過程,還有一些值得我們去反思和關注的問題。文章對課改實施以來我國小學音樂教育所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
一、新課標下的音樂課堂教學的突出成績
(1)制定了一系列指導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的文件和法規,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無法可依的局面。
(2)師資人數不斷增加,參與新課改培訓的隊伍逐年壯大。
(3)教學硬件設施在各地區、各校的配備趨于規范化,有效地配合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4)全國各校根據自身特點及優勢,大力開展一系列生機勃勃的課外校外音樂活動,從而促進了校園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
(5)課堂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開始由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向啟發和綜合創新式教育模式轉變。
但是回顧與反思十幾年的課改,還有一些值得我們去關注的問題。
二、小學音樂學科存在的問題思考
1.音樂課程在小學課程體系中受重視的程度不夠
音樂課程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它具有審美體驗價值,此外,它還有創造性發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2000年1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的文件,并召開的第一個會議是“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工作電視會議”,要求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程負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部這些決定、文件、會議的提出,清楚而強烈地表明國家正采取措施促進我國的基礎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全國各省市的音樂開課率普遍提高,要求各校每周必須開設1~2節的音樂課,但受重視的程度卻不夠,表現在:
(1)在小學課程中,語數外是備受重視的所謂的“主科”,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科目,而“音體美”則被稱為“小三門”,僅作為培養興趣愛好,可有可無,是“副科”。
(2)音樂學科教師之間缺乏競爭,學校領導對音樂課的重視主要在每年重大節日的節目編排上,對其課堂教學方面的聽課次數普遍不多,重視程度低。
(3)評價機制不完善。雖然學校目前采用綜合等級評價方式,不再以分數評定學生能力的高低,但對于音樂課的考核,有些學校以平時表現來評價,有些學校甚至以學生唱一首歌來評價。
2.義務音樂教育課程改革與高校師范專業課程體系師資培養方面缺少銜接點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師資力量主要來源于高校師范專業畢業的人才,但現如今,高校師范課程改革還未開始。
一方面,在培養目標方面,高校師范專業培養目標是為中小學輸送優秀人才,為中小學音樂教育服務,強調“師范性”,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但現如今,我國的師范院校卻成了“小型音樂學院”,只注重學生某一項專業技能培養,而且近年來,各高校都在擴招,生源的整體質量也有所下降,師范專業的除“主修課”以外的“副修課”與“選修課”整體質量也都在下降。
另一方面,在課程體系方面,高校師范課程體系設置目前仍沿用以往的體系,如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配器等,課程內容過于“泛、雜、多、專”,這種設置太分散,缺乏整體性,學生只學到一個個小的知識點,卻很難將這些小知識點串起來,形成整體思路,再運用到中小學音樂課堂。從一定意義上講,純粹的理論知識對于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要求并不太高,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在于“如何上好課”,因此,在對義務教育音樂教師培訓的同時,應同時對高校師范專業的師范生的在校學習內容及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使二者有銜接點。
小學是學生身心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階段,筆者呼吁學校在小學階段真正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少點分數上的評定,多點綜合能力上的提高,讓音樂課受到與其他科目同等的重視,這種重視不能僅僅體現在開課率及課外及校外活動上,要更多地體現在課堂教學及音樂課程改革的各方面,使音樂課程從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學生甚至家長各方面都予以重視,使音樂課程發揮它自身的價值,真正為學生“減負”并促進素質教育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姚思源.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獻(1949—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廖家驊.音樂審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3](美)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熊 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4]曹 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5](美)詹姆士·L·穆塞爾,(美)梅貝爾·格連.中小學音樂課教學法[M].章 枚,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附屬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