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 要:高中音樂自新課改之后,引起了大量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然而在現實的教育工作中,高中音樂教學卻未提高到其應有的高度。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作者認為音樂教育并非如一眾師生所認為的那般不重要。作為一門新課改所要求的素質教育課程,音樂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對高中音樂教學的重要性進行淺述之后,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角度對音樂教師進行教學提出相關建議。
高中生的心理、生理在其多年的學習發展過程中,已然不斷成型,其數學的思維能力、語文的理解能力、英語的表達能力、“理化生”的探究能力、“史地政”的掌握能力,在接受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已然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展。新課改將音樂這門課程規定為高中生素質教育的一門必修課,是為改變以往家校和師生對音樂、美術、體育等忽視的現象。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高中生對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重視程度依然偏低。加之學生為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沒有找到合適自己學習方式的學生,大多將自己陷于“題海戰術”,使得課業壓力繁重,沒有時間對高考科目以外的科目進行關注,最終導致音樂、美術、體育的教育依然無法達到預定的目的。
經濟的不斷飛速發展,為我國的教育事業起了一個很好的引領作用,新形勢下,新課改力求培養新型人才。相比于人才所具備的一定專業知識或技能,新型人才的知識和技能不僅更加豐富,而且更加全面。然而,反觀實際的教育教學,教師卻只注重“發展”,忽視了“全面”,最終導致非高考學科在學生學習中的時間占比和精力占比明顯低于高考學科。相信這種現象,并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樂見的。教師的職業道德之一是教書育人,即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由此可見,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是新課改的要求,而且是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但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師生都應對學生的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進行更多的關注。作為一名音樂課程的教育工作者,筆者希望能夠通過以下三點對音樂課堂的思考,對音樂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課前:課前一測,學生動態教師掌握
對音樂教師來說,每位學生的音樂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給音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這是導致每位學生在進行音樂學習后會出現不同的學習成果的重要原因。筆者認為,音樂教師在每一節課課前,對學生進行一個簡單的小測試,對其了解學生的音樂水平是非常有效的。教師還可根據小測試的結果進行該課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制訂,以便更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
例如,教師要學生進行“西北民歌基本特征”的學習時,可以在課前進行一個小測試,測試內容包括:
(1)你聽過哪些西北民歌?
(2)你對西北民歌有什么了解?
(3)你覺得西北民歌有哪些特征?
……
對高中生來說,這樣的“小測試”并算不上是測試。沒有標準答案,沒有評分標準,相比于那些解題過程冗長復雜的試題,學生更愿意對這樣的開放式題目進行作答。這樣一個小測試,雖然在學生看來并沒有什么,但是能夠讓音樂教師對學生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了解,進而確定課堂的教學方式、內容和目標等。
二、課中:學生為主體,老師為輔助
1.學生為主體
傳統教育方式對教育事業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新課改雖然已經開展了多年,實際的課堂中卻仍存在著教師整堂課進行講授、學生整堂課都在聆聽的現象。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學生想要學的知識、喜歡學的知識完全無法體現在教師眼前。教師對學生的教學一視同仁,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并無重視。這樣的傳統教學中,學生是根據教師的教學進度,自己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教師是將所有學生看做同等發展水平、同樣發展目標的個體,無差異地進行教學。教學的結果可想而知:雖然出自同一個老師,但學生的學習結果存在很大的差異。
新課改為教學提出了新的教學方式: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對學生來說,能夠在課程中成為主體,意味著他們能夠充分地展示自我,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其學習的積極性必然提高。仍以《西北民歌》一課作為例子。音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教材中出現的三首歌曲一一進行賞析: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的高亢、山西民歌《刨洋芋》的淳樸、陜西民歌《腳夫調》的細膩,不同的西北民歌,代表著不同的鄉土風情,教師可以在學生聽完三首歌曲后,要學生嘗試著跟唱,進一步體會西北民歌的特色。在此過程中,聽時學生是聽者,唱時學生是唱者,學時學生是學者,整堂課都圍繞著學生來進行,切實做到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使其在活躍的氣氛中達到學習的效果。
2.老師為輔助
筆者認為,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是學生的“僚機”,學生是教師的“長機”,教師應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輔助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
音樂這門課程,雖不是高考課程,卻在會考中有所考查,學生的音樂會考成績,顯示著學生對音樂課程學習的效果。因此,提高師生對學習音樂的重視程度,不僅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標準對學生達到一定音樂能力水平的要求。筆者認為,既然教師的教學是為了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課堂上學生作為主體的同時,音樂教師就應當切實承擔起“僚機”的任務,輔助學生進行學習。
學生在課堂中作為主體而存在,其聽、唱、學的反饋是教師進行課程目標進一步制訂的依據。教師在于課堂中的輔助作用表現在對學生音樂知識的總結以及補充。例如,在學生對西北民歌的特征進行歸納時,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相關經驗進行完善,如西北民歌的特征是:
(1)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
(2)節奏自由,旋律高亢遼闊。
(3)結構嚴謹,感情較為細膩。
學生大都能發現前兩點中,來自人民生活的西北民歌旋律高亢,卻很少有學生能歸納出其感情細膩的特點,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補充。新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切實掌握到有關的音樂知識,更能夠讓音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動態的掌握。
三、課后:課后反饋,課外體驗
課前,教師對學生于課程的相關知識進行了小測試;課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同樣的測試,以檢測學生是否達到了學習的目標。同樣的問題,倘若學生能夠根據課堂所學進行作答,那么,這堂音樂課便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新課改要求,要“充分挖掘音樂教育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經常性的、豐富多彩的校內外音樂教育活動”。課堂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陣地,是多數教師所關注的學習時間。筆者認為,高中生擔負著繁重的學習壓力,必然需要在課后進行休憩。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放松療法,可以被音樂教師用來輔助學生進行更好的休息。例如,音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輕音樂,要學生在放松的時候去體驗,如《夜光奏鳴曲》《雨的印記》《天空之城》等。這樣的課外音樂體驗,不僅幫助學生放松了情緒,還使學生對名曲有了一定的體驗,有助于教師在今后教學中的運用。
四、結語
音樂教育從多方面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學科價值,音樂教師應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革新,以幫助學生產生更優美的音樂體驗,獲得豐富的音樂知識,最終達到音樂教學既定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程 澤.新課改背景下高中音樂鑒賞模塊教學研究——以茂名市茂港區第一中學為例[J].大眾文藝,2014(15).
[2]謝 琳.高中音樂教育中的欣賞教學研究[J].黃河之聲,2015(12).
(作者單位:山東省博興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