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燕+王振+古貴祥
摘 要:引入體育人類學的研究范式,以村寨武術為研究個案,對黔東南州雷山縣達地水族鄉烏空村水族武術進行田野考察,透視微觀社會里的武術文化現象。結果表明:黔東南州水族武術的起源與原始戰爭和狩獵關系密切;水族傳統武術套路流失嚴重,其動作以近身攻擊為主,不打虛招,快速有力;傳承面臨瀕危境地,以師徒、家族和村寨傳承為主。建議:開發利用水族傳統武術新時期的娛樂、文化和經濟等社會功能,加強傳承人保護與扶持,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其引入學校體育教學,與當地旅游結合發展。
關鍵詞:水族傳統武術 黔東南州 非物質文化遺產 體育人類學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4—0023—03
水族分布在我國貴州、云南、江西、廣西等省。貴州省最多,主要聚居于黔東南和黔南等地。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簡稱黔東南州)是世居著苗、侗、水、漢、布依等三十三個民族。全州蘊藏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達52項68個保護點,為全國地州市之最。武術被列為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文化是中華武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水族傳統武術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內容之一,主要在水族聚居區域流傳。
水族傳統武術是水族先輩們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和沉積下來的傳統文化,是水族“活態人文遺產”[1],與水族歷史文化息息相關。水族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不僅影響著水族人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還直接影響到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的完整性,是研究中國武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資料源。水族傳統武術的延續,不僅對水族人民的精神世界、行為方式、處世態度和道德修養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更能增進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精神,促進民族間的文化大繁榮。
課題組引入人類學的研究范式,以村寨武術為研究個案,透過民族學與文化學的視角,深入水族傳統武術傳承地——黔東南州雷山縣達地水族鄉烏空村開展田野調查,探訪水族傳統武術傳承人王志躍(男,水族,60歲)、王志禮(男,水族,58歲)拳師,透視微觀社會里的武術文化現象,對黔東南州水族武術文化現象進行深入的人類學解讀與分析,從而獲得對中國武術文化更深層次的理解。
1 黔東南州水族傳統武術歷史淵源
黔東南州水族武術起源、創始人及傳承史相對比較模糊,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但與歷史上的“百越”“僚”等氏族和布依族 、侗族、苗族的武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史書文獻中曾稱水族為“水苗家”“水家”等,水族祭祀活動中的巫術和象形文字中都有與水族武術相關的痕跡。[2]黔東南州水族經過不斷遷徙最終定居在雷山、榕江、丹寨、凱里等縣市。據雷山縣達地水族鄉拳師王志躍、王志禮介紹,水族傳統武術是從黔南三都縣、三洞鄉、九阡鎮等地流傳到黔東南地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黔東南州水族傳統武術的起源跟水族遷徙中原始先民與自然界和外族部落的原始戰爭與狩獵的生活方式關系密切。據傳在封建社會時期,水族人民長期受到當地官吏和土司的壓迫,為了爭取生存空間,水族“都老”(領頭人)自發組織族人進行反抗斗爭。在不斷的斗爭與流血中,“都老” 組織族人進行武術訓練,加入躲、刺、防衛等格斗技巧,以減少傷亡,取得勝利,從此這些軍事化的武功成為保障水族人民生存、反抗剝削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的進步,水族人民對這些格斗技巧不斷進行創新、改進、完善,最終形成了水族特有的武術,并在水族社會當中廣為流傳。
由于當時生存條件惡劣,連年戰爭不斷,部落與部落之間長期為了爭奪食物與領地發生戰爭,水族人民付出的往往是血的代價。為了適應新的環境和抵御外敵,水族人民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結合當時的生活環境及動物的特點創造出了象形拳,如水家猴拳、蝦拳等,并在本民族傳統武術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當地苗、侗、漢等其他民族的武術精華,通過不斷地實踐和積累,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武術,不斷地發展壯大,流傳至今。
2 黔東南州水族傳統武術內容特點
現存水族傳統武術拳法、器械與中原武術有著明顯的差異,其技術類型更加適合南方水族人民的身體特點,動作體系也有著更為明顯的仿生性,而使用的器械也更接近水族人民日常生產生活用具。[3]據雷山縣達地水族鄉拳師王志躍介紹,水族傳統武術曾經流傳于世的有20多套,但由于各種原因,流失嚴重,只有8套傳承下來,現存的水族傳統武術有水家拳、八步追拳、板凳拳、水家猴拳、水家太極拳、水家棍、水家刀和水家雙锏。水族傳統武術以近身攻擊為主,手法攻擊多而腳法攻擊少,講究一氣呵成,攻防兼備,動作直截了當,不打虛招,具有動作樸實無華、快速有力、攻擊快、防守嚴密等風格特點。
馬步樁和弓步樁是水族武術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練好武術的基礎。在水族武術練習者中流傳著“練武不練樁,打拳易晃蕩”“未習武,先練樁”等拳諺。習武者在練習樁功時,要集中注意力,氣沉丹田。而初學者不容易掌握,在練習時要有毅力、持之以恒,并且要保持心靜、呼吸均勻。黔東南水族傳統武術的練武場地并沒有特定的要求,一塊空地或家里的堂屋、院子、田野都可練習武術。除了特定的練武器材刀、槍、棍之外,農耕工具、扁擔、魚叉、板凳都可以用作練武器材。
3 黔東南水族傳統武術的傳承方式
傳承是傳統技藝得以延續的重要手段。[4]保護與傳承黔東南水族傳統武術文化,實際上是在保留和傳承水族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他們用肢體語言所記錄下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符號。水族傳統武術主要靠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并沒有武術拳械譜傳承下來。通過田野調查發現,目前黔東南州參與水族傳統武術練習的人數并不多,規模也不大,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能夠熟練掌握,年輕人習練的很少,其傳承方式以師徒傳承、家族傳承和村寨傳承為主。
3.1 師徒傳承
師徒傳承是黔東南州水族傳統武術最主要的一種傳承方式。水族傳統武術拳師僅收本族族人為徒,男女老少均可,不得外傳。在收徒時要進行嚴格的考察,往往選擇品德端正、專心好武、匡扶正義的俠義之士授徒。十分重視習武者的武德要求,講究習武先習德,要求習武者要學會做人、禮節要周到、待人要和善,不可欺負人,不可主動招惹人,不可罵人,不可故意刁難人;強調尊師重義,即尊敬師傅,善待同門師兄弟;寧缺毋濫,以防居心叵測之人學習武術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
3.2 家族傳承
傳統武術能夠傳承至今,家族對武術文化的傳承功不可沒。[5]水族武術通過家族傳承,更好地保留了原生態的武術文化。據拳師王志躍、王志禮介紹,以前為了生活還得外出打獵和保護家園,每天必須練習武術,以至于大家不受欺負和養活家人。但現在水族傳統武術傳承面臨極大困境,年輕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都外出打工掙錢,并沒有要傳承祖宗留下的傳統武術文化的意識,由于水族武術比較隱蔽,從來沒有正規的大規模練習,只在農閑出于娛樂目的,水族長輩會帶著兒孫在空地里練習傳統武術。拳師大多懂得醫理,兩位水族傳統武術傳承人早期學過醫,但迫于生計,現在在村衛生院工作,而自己的孩子卻不想學武術,水族傳統武術面臨瀕危境地。
3.3 村寨傳承
村寨傳承是指生活在同一個村寨里,同一姓氏不同家族或不同姓氏的民眾都可以學習水族武術,這種武術傳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更多的人能夠學習到水族武術,但也只是局限于本村寨。
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冷兵器時代逐漸消退,水族傳統武術原有的生存土壤——原始戰爭與狩獵的生活方式等已不復存在,其原有的防身、保家和護寨等社會功能逐漸轉化為健身、修身、競技等體育功能,而由于黔東南州雷山縣達地水族鄉烏空村等水族傳統武術傳承地受地理位置、經濟條件及思想意識等多方面的影響,尚未對水族傳統武術進行開發利用,水族傳統武術新時期的娛樂、文化和經濟等社會功能尚未顯現。
4 非遺視角下黔東南州水族傳統武術發展對策
4.1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地位
水族傳統武術作為黔東南州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缺乏政府的引導,其發展傳承面臨危機。當地政府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大力挖掘整理、積極扶持和宣傳報道水族傳統武術,將水族傳統武術新時期的娛樂、文化和經濟等社會功能充分開發利用。
4.2 加強對水族傳統武術傳承人保護與培養
在多元文化的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水族傳統武術作為口傳身授的體育文化,對其傳承人的保護與扶持是首要任務。要不斷提高傳承人的文化水平和傳承意識,給予必要的社會地位和傳承資金支持,使其成為水族傳統武術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倡導者,將其畢生所學的民族武術知識和技能發揚光大。同時增強年輕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喜歡,培養他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感。
4.3 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歷史的塵埃落定,許多東西灰飛煙滅,唯有文化以物質的或非物質的的形態流傳下來,它是我們與遙遠的祖先溝通的唯一通道,是我們走向未來的堅厚基石。黔東南水族傳統武術文化作為中國武術文化特有的文化之一,其中有許多有價值,值得我們去保存的文化。黔東南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集州,水族傳統武術文化成為被淹沒在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養在深閨未被識。文化部部長孫家正認為,保護文化遺產與創建社會主義新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鑒于水族傳統武術瀕臨失傳境地,當地政府應引導傳承人積極申報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水族傳統武術文化影響力。
4.4 將黔東南州水族傳統武術引入校園
教育是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主要途徑。[6]把黔東南水族傳統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課堂,特別是當地中小學和高校,應該積極主動承擔文化傳承責任,積極挖掘整理水族傳統武術文化,聘請傳承人為學生上課,積極培養師資,加強科學研究,開發校本課程,選拔武術苗子,參加各級各類武術競賽和表演,積極舉行少數民族武術競賽,擴大水族傳統武術影響力,改變水族武術文化瀕危處境,擺脫當前傳承和發展困境。
4.5 推動水族傳統武術旅游產業化
黔東南州是貴州省著名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勝地,該州原生態的民族旅游資源豐富多彩,而水族傳統武術作為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文化,不但具有得天獨厚的原生態旅游資源優勢,更具有歷史文化根基。充分挖掘水族傳統武術的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開發水族傳統武術觀賞型和體驗型旅游產品,與當地的村寨旅游、民俗旅游、體育旅游和節慶旅游等結合發展,有利于打響水族傳統武術的知名度,使水族傳統武術得到傳承與發展。
4.6 整理出版水族傳統武術拳械譜
黔東南州水族傳統武術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已經嚴重地限制水族傳統武術的發展,導致眾多武術套路失傳。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挖掘整理出版黔東南州水族傳統武術拳械譜,以文字、聲音、圖形、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搶救水族傳統武術文化,不僅可以規范水族武術套路和招式名稱,還可以讓練習者有一定的參考,便于流傳和傳播,有利于水族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
[1]王 崗.中華武術:一個被忽視的活態文化傳統[J].搏擊·武術科學,2007(8):2.
[2]黃平波.黔東南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教程[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3]王永順,張鈺鑫.水族武術的歷史演進與文化價值[J].體育文化導刊,2016(11):56-61.
[4]王 崗,朱佳斌.傳統武術保護與傳承的實施路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 (4):292-295.
[5]王志英.文化資本與武術的家族傳播[J].山東體育科技,2014(5):30-33.
[6]王亞瓊,單春華,張東秀,等.黔南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原生態傳統武術文化資源的調查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5(6):41-43.
The Research on Sui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Liu Wenyan Wang Zhen Gu Guixiang
(Sports Institute of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11,China)
Abstract:Using the sport anthropology research paradigm, with villages Wushu as the study case, the paper makes an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on Sui traditional Wushu at Wukong Village of Leishan County in Southeast of Guizhou.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igin of Sui traditional Wushu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original wars and hunting activities; Sui traditional Wushu is lost badly; and its action character is close range attacks, not imaginary and really fast; and it has master-prentice, family and Villages inheritance. Suggestions are to develop Sui traditional Wushu, such as its entertainment, cultur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 and to strengthen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support, to actively decla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bring it into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o combine it with the local tourism development.
Keywords:Sui Traditional Wushu Southeast of Gui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ort Anthrop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