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緯國
摘 要:從出場學視角闡述中國武術的出場語境與出場形態,對小學武術教育進行深入分析。研究認為,“重技術、輕文化”的武術教育模式和學校教育理念的背離是導致學校武術困境的癥結所在;應建立以發揚優秀武術文化為主體,體育課和德育課程體系等實踐手段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回歸文化”的小學武術教育出場新路徑。
關鍵詞:出場學 小學 武術教育 出場路徑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4—0078—03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弊鳛橹腥A民族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的武術,在強健學生體質、完善學生人格、弘揚民族精神、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武術在中小學校開展的情況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校武術教育教學目標的錯位,趨于競技化,或者說過度強調競技化”[1]。這種錯位,就本質而言,是沒有仔細考察武術在不同的出場語境中所呈現出的不同出場路徑與出場形態。因而,“誰來教、教什么和怎么教”[2]就成為影響開展小學武術教育的三大現實問題。因此,筆者從馬克思主義出場學視角,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圍繞這三大問題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1 中國武術的出場語境與出場形態
馬克思主義出場學認為:事物出場路徑和出場形態對出場語境有很大依賴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出場語境。中國武術歷經千載而不衰,沒有湮沒于滾滾歷史長河中或是成為博物館里“沉默孤獨”的遺存,就在于中國武術善于根據特定的歷史出場語境,以特定的出場形態發揮特定的功能,來適應時代的變遷,滿足時代的需要。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的出場語境中,“中國武術出場形態相對是單一的,技擊性是古代中國武術主要出場形態”[3]。 近代中國,內憂外患苦難深重,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語境中,武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被賦予了“強種救國”崇高使命,武術的技擊性依然成為中國武術的主要出場形態。隨著西方自然體育觀的傳入和影響,“武術出現了一種新的出場形態——強身健體”[4],但出場語境決定著出場形態,在近代,中國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出場語境中,中國武術的出場形態以技擊性為主,以強身健體為輔。當古老而偉大的中國走進現代,全球化浪潮正伴隨著改革的春風向我們撲面而來,歷史語境的重大變化必然導致現代武術出場形態發生深刻的改變,正如馬未都先生所言:“文明一定趨同,文化必須求異”,中國武術從來都不只是一種格斗技術,她所蘊含的精妙哲理、體現的民族精神、承載的優秀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散發著迷人的光芒,當前學術界主要認為應將武術作為一種民族文化來繼承和發展,這既是對武術功能的重新認識,也是對武術出場形態的重新選擇,這為武術在廣大中小學校更好的開展提供了較大可能。
2 當前小學武術教育被逐漸邊緣化的根本癥結所在
近年來,隨著國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及《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等政策文件的相繼頒布,學校武術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由于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武術被片面的理解為單一的體育課程,在教學中過分追求其體育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武術的傳統教育價值,造成學校武術推廣過程中傳統文化與教育內涵的缺失,致使武術在學校的推廣與普及流于形式,其發展舉步維艱”[5]。
現代學校教育理念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身心全面健康發展。但是由于“重技術、輕文化”的武術教育模式,導致長期以來學校和家長對學校武術教育的價值功能,產生了嚴重的誤解和扭曲。根據調查顯示,不少學校和家長認為武術就是教人打架的方法,不僅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而且容易發生人身傷害事故,這給學校的日常安全管理帶來了較大的麻煩。同時,大多數家長認為練習武術會占用很多時間,降低學生的文化成績,對日后的升學和就業產生不利的影響。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作為體育項目的武術,“本來就屬于體育學科中的“小學科”就更顯得無足輕重了,而橫向比較下,韓國的跆拳道運動之所以開展得那么好,很大原因在于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參與意識”[6]。
從根本上講,“重技術、輕文化”的武術教育模式與現代學校教育理念的背離,是導致目前學校武術教育逐漸被邊緣化的根本原因所在。要突破困境,解決問題,只有轉變現有的武術教育模式,建立與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理念相適應的武術教育新模式,探索促進學校武術教育發展的出場新路徑。
3 建立“一體兩翼,回歸文化”的小學武術教育出場新路徑
3.1 突顯小學武術教育的文化主體性,闡揚武術文化的本質內涵。
“武術在歷史的形成過程中,它的文化內涵本身應該是多種文化的集合體,武術技術的存在只是他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已,而對武術稱之為中國武術的核心要義則是技術之外的文化”[7],“文化性是武術的靈魂”[8]。
武術教育實質是一種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是通過以武術技理技法的傳習為主要方式所進行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活動。但武術是一種身體文化,武術文化獨特的魅力只有通過仔細研習武術的技理技法才能夠體驗。翻子拳“拳不空發,手不空回,一法多用,多法合用,往返連環,步疾手密,連珠炮動”的技術要求,造就了“雙拳密如雨,脆快一掛鞭”的演練特點;長拳的“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站如松,立如雞,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造成了演練“節奏鮮明,快速有力,靈活多變”的風格;棍術“勇猛潑辣,橫打一片”的特點等等一些拳術風格。這些不同風格拳術不能僅僅靠文字去解讀,而更多的是要靠身體語言來闡釋。又如,以攻防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武術套路,演練時作為一種 “作為人文景觀,它不是戰場中的拼殺,也不是擂臺上的比武或拳擊臺上的較量等‘自然景觀;它是武術‘人文化成的文化,是對技擊的藝術陳述,而非技擊的自言自語(或純粹的技擊寫生);是對技擊的‘再創,而非‘照相式和鏡子式的毫無創造性的反映、奴隸似的臨摹。另一方面,套路所表現的主題和內容是于攻防技擊的意境、思想、想象的敘述,它要表現的是‘攻防、技擊,而非其它景觀;它為我們提供一扇觀看技擊的窗口(或是觀看技擊的一種方式),也表達了對技擊的一種評論和言說,表露出作者或演練者對武術技擊的體驗、想象或期待”[9]。
學校是武術教育的主陣地,但是當今的學校武術教育只當作一項普通的體育運動項目,主要強調武術的健身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或是忽視了武術的文化內涵,失去了武術的文化教化價值。這樣的武術教育根本不能喚起學生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更不能讓他們領悟武術的文化內涵以及蘊含的民族精神。因此,必須要把武術作為一種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手段,突顯小學武術教育的文化主體性,闡揚武術文化的本質內涵,充分發揮武術在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學生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3.2 改革體育課的武術教學內容與方法手段,創新武術教育模式。
武術教學作為實現武術教育目標的主要實踐手段,其教學內容與方法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武術能否達到“健身育人”的教育目標。但現行的小學武術教學內容單調乏味,主要以五步拳和少年拳等武術套路為主要教學內容,缺少武術格斗技術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可選擇性較低;以講解示范、模仿練習等傳統武術教學方法為主,缺乏現代科教技術的運用,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低;對武術文化與技術的融合教育重視不夠,武術獨特的文化魅力體現不足。因此,必須改革體育課的武術教學內容與方法手段,創新武術教育模式。
20世紀80年代開展的規模浩大的武術挖掘整理工作,查明了“全國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達129個”[10],為了進一步促進武術的推廣與普及,1998年國家開始實行武術段位制,并遵循傳統武術“打練結合”的訓練方式,以流傳廣泛、影響巨大、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武術拳種,如少林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南拳、長拳、華拳、翻子拳、劈掛拳、八極拳等為主要內容,突出體現了踢、打、摔、拿、擊、刺等傳統武術主要技擊方法,目前已編制了23個既能套路單練又能雙人對打還可以拆招實戰的武術段位制系列技術教程?!叭N里面有文化,拳種里面技術”。在每一種拳種的背后,都能映射出中華武術波瀾壯闊的歷史與獨具魅力的文化精神。在小學武術教學過程中,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按照“突出拳種,打練結合,文武并進”的武術教育模式,選取武術段位制教程中的相關拳種內容進行優化組合,比如,根據小學1-2 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打鬧、模仿能力強,但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較弱、對老師依賴性強等身心發展特點,可以采用武術段位制教程系列中的段前趣味武術教程內容,將武術基本功、小套路和簡單的武術技擊方法以武術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同時加強武德禮儀規范、意志品質和武術軼事趣事等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武術技術,感受武術精神,體驗武術文化,從而增強學生的習武興趣,激發學生的練武激情。
總之,“武術教育,不僅僅指武術教學,它的研究范圍更廣,是指通過武術教學過程,使受教育者從身體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教育塑造”[11]。為此,在學校武術教育實踐過程中,要以武術段位制教程為主要教學內容,將傳統武術教學方法與現代化科教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按照“突出拳種,打練結合,文武并進”的武術教育模式,切實把武術打造成為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促進民族認同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平臺。
3.3 深度發掘武術的德育功能,完善學校德育課程體系
首先,注重武術禮儀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尊師重道、謙虛禮讓、寬厚待人的優良品德。武術禮儀,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最常見的武術禮儀有:“抱拳禮”“抱刀禮”“持劍禮”“遞槍禮”等等,動作不一,內涵各異。以武術抱拳禮為例,其含義是: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徳,以武會友;左掌四指并攏,寓意四海武林團結奮進;屈左拇指,寓意虛心求教,永不自大;兩臂屈圓,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因此,在學校武術教學過程中,要嚴格遵循武術“以禮始、以禮終”的身體規訓,使學生在武術禮儀文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德藝雙修”,逐漸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與人格修養。其次,不畏困難、刻苦練習,鍛造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耙獙W武、不怕苦,要練功、莫放松”,“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欲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神功出巧匠,苦練出真功”可見,要學好武術,是很不容易的,非得下苦工夫不可。盡管學校武術的教學內容難度相對較低,然而學生們要掌握好武術的技術技能并非易事,需要克服種種困難勤學苦練方可,但這種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的過程也是磨煉學生堅強意志品質、健全學生人格、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的過程。通過武術來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和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拼搏進取精神,在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物質較為發達的今天就顯得尤為可貴。最后,傳承民族文化,宏揚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
參考文獻:
[1]邱丕相,等.武術文化傳承與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7.
[2]邱丕相,馬文國.武術文化研究與教育研究的當代意義[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2):1-8.
[3]李 龍.論中國武術的出場形態[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4):463-467.
[4]李 龍.深層斷裂與視域融合:中國傳統武術進入現代視域的文化闡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4:4.
[5]王明建.武術教育的重審與再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12):43-45.
[6]趙 剛,黃淑杰,姜 娟.從學校武術課現狀透析武術教育的背離[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125-128.
[7]王 崗,邱丕相.重構中國武術教育體系的理論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61-66.
[8]楊建營,邱丕相,楊建英.生態文明視域下武術培養民族精神的理論及實踐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8(6):31-35.
[9]戴國斌.看不見的武術套路美:一項文化研究[J].體育科學,2004(4):65-67.
[10]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
[11]邱丕相,王國志.當代武術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體育學刊,2006(2):76-78.
The Path Selection of Wushu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ppearance Theory
Zhang Weiguo(Shengze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228,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from the view of appearance theory, the paper explains the appearance context and appearance types of Chinese Wushu, and the paper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problem that the deviation of "heavy technology, light culture" the Wushu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concept of school education, leading to the crux of the problems of school Wushu, it is needed to establish the main body to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Wushu culture by mea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he practice of the two wings of the "one body two wings, regression of primary school Wushu education culture" played a new path.
Keywords:theory of appearance primary school Wushu education path of appea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