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晨子
【摘要】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在工商農等行業的普及,在教育界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其工作的開展也應充分認識并利用互聯網的積極作用。本文,筆者以互聯網+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為主題進行探討,首先對于目前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進行簡述,其次對于如何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分析,旨在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新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青年學生
目前社會正在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機大數據技術為技術從“+互聯網”到“互聯網+”轉型,進而彰顯出一種互聯網思維,進入到互聯網+的社會新常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該越來越注重當代大學生的網絡化生存,使其互聯網+化。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始終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注意與技術發展保持同步,建立移動互聯技術平臺;把握網絡空間話語權,深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所謂的“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通過借助信息通訊技術實現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繼而實現促進傳統行業發展并未其發展提供網絡平臺的目的。該概念最早是由騰訊集團馬化騰最先提出的,后來在政府的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明確的提出,隨著政府對互聯網發展的不斷重視,應該將“互聯網+”的理念為大眾所熟知并將其融入到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中。
一、“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青年學生的思想特點
高校學生一直被視為引領時代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主力軍,互聯網更是其展現自我、表達心聲、汲取知識的重要媒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學生對網絡依賴度越來越高,信息技術化對于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及思維方式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青年學生的思想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點:
1.社會責任意識薄弱:互聯網作為一個虛擬的網絡平臺,自由開放的言論環境更象是雙刃劍,當代青年學生處在復雜的網路環境中,對身邊蜂擁而至的信息難辨良莠,很容易使其沉迷于網絡,導致其理想信仰迷失、社會責任感淡薄。
2.心理素質差:由于受到網絡環境的復雜性、信息的廣泛性的影響,很多教育工作者指出,網絡的過度使用勢必會對高校學生的心理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無論是知識方面還是情感方面,大學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經驗及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的信息的腐蝕影響其學業,久而久而之對其心理素質產生一定的影響,或使學生處于現實與虛擬的邊緣,有甚之導致學生人格錯位,道德失落及自我迷失,對學生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3.善于獨立思考:高校學生作為互聯網體驗中的主力軍,具有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熱衷吸收新鮮知識的特點。互聯網知識更新速度快,具有海量的信息資源并可以實現共享。因而,高校學生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聯網資源搜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和最前沿的學科信息,為鍛煉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思考研究能力創造了更廣闊的平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要求
1.優化政治教育工作的環境。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需要以宣傳思想政治文化、堅持主旋律及建設高水平高素質的高等院校為主要方向。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需要以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導向,借助互聯網的輿論宣傳作用,通過探究互聯網的傳播特點制定出科學的宣傳戰略,進而將高校的移動網絡平臺轉變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傳播媒介。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互聯網給予我們的啟示是用戶思維,互聯網思維下的思政教育理念是注重學生的感受,這與高校以生為本的理念不謀而合。大學生不喜歡被灌輸說教,他們具有極強的主觀意識,崇尚發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課程平臺可以為思想政治教學提供開放式的共享式的資源,通過微信公眾號、微薄等媒介傳授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既順應時代需求、符合當代學生喜好,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主動參與、主動體驗。
3.明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學生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需要確立學生作為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良好的用戶體驗。將學生的專業或者所擅長的與教學特點相結合,融入學生感興趣的、真實有效的內容,進而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網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對于紙質教材和教學資源的需求量,同時學習時間也有一定改變,除了在課堂上,學生還可以在課后以及任何個人空余時間,打開網絡平臺想學就學,做到人性化的同時將思政教育效率最大化。
三、如何有效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升華網絡教育,培養網絡道德自律意識。在高校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與引導青年學生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并使其遵守道德規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視為學生道德意識的規范及標尺,其有助于幫助高校學生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小范圍的網絡交際到更高水平的國家信息安全目的在于以更加嚴格和標準的方法約束高校學生的網絡道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教育水平。以網絡平臺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對多元的信息進行選擇、接受及調控有助于培養和升華學生的自律精神、網絡道德,可以有效的挖掘高校學生對于網絡信息文化的鑒賞辨別能力和水平。其在提高高校學生使用網絡的同時也提高了其使用網絡信息知識的有效性,可以有效的實現對學生網絡心理素質的人格化培養
2.堅持以學為本的個性化自主學習。在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教師一直扮演著照本宣科,灌輸理論知識的角色,這樣的教學方式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難題。因而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怎樣有效地用理論知識武裝高校廣大的青年學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基于互聯網平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的將無生命的理論教材活靈活現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可以實現將理論知識與豐富多彩的網絡媒介的有機結合,進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更高的程度上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知識的吸收率。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知識的豐富性及共享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多的鼓勵及支持。
3.借助網絡平臺共享優質的課程資源。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沖擊和改革。在以聯網為基礎的教學中,學生可以隨時的利用視頻、音頻、圖片等心媒體形式進行思想的學習及交流,在完成理論知識的同時抒發自己的見解。這種方式可以節省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的理論知識進行拓展的時間,還可以更加有效的為學生查閱資料提供便捷的條件,這種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形式他也更加得到高校學生的青睞。以網絡平臺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提供優質的課程資源,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豐富學生的視野,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在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學生表達觀點,展現滋自身風采提供了舞臺。
4.創新科學性與思想性完美結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以網絡平臺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有助于實現想政治教育科學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結合。互聯網時代的多元進化價值觀可以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主要陣地還應該是課堂教學,通過借助互聯網技術,將師生之間的精力更加傾向于個性化的教學,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可以更加有效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在如今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順應互聯網+新模式的趨勢,緊緊抓住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機遇,搶占網絡教育陣地,關注移動互聯網技術及傳播模式的新動態,運用到意識形態的教育中,進而實現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及技術進步的有機統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好好地把握互聯網+這一主題,關于互聯網思維對高校思政工作的啟示,本文也只是一個開端。
參考文獻:
[1]蘇偉剛.“互聯網+教育”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養優化策略[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114-119.
[2]孫飛,趙攀.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S2):111-112.
[3]盧玥,任念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索[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04):141-144+176.
[4]劉淑蘭.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6):170-171.
[5]劉秀峰.“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2):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