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發堯
【摘 要】我們要想改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的狀況,只能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出發,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從而有效地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預期的目標,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性 閱讀實踐活動 朗讀技巧 閱讀興趣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10
新課程實施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閱讀時間增多了,閱讀效率明顯提高。但很多時候,老師教得很辛苦,課外也作了大量的努力,可是,課堂上學生還是收獲甚微,甚至還出現了學生厭學的現象。這種現狀不僅使學生失望、家長不滿,教師自己也十分困惑。這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任務的完成,導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要改變這種狀況,只能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出發,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從而有效地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預期的目標,增強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在談小語文有效的閱讀教學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閱讀教學?閱讀教學是做什么的?
一、閱讀教學的目的
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理解、感悟、品味、揣摩語言,體會感情,認識世界,認識人生,以提高閱讀能力,并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要學習語言,就得充分地深入地去讀、思,在讀中去理解語言的內涵,領悟語言的韻味,體會語言的情感,感悟語言的哲理,揣摩語言的規律,從而掌握語言這一表情達意的工具。閱讀教學的根本,簡單地說就是指導學生在讀書的實踐中學會讀書,提高閱讀能力。當我們進一步明確閱讀教學的目的,就能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教學活動,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一)創設情境進行教學
教師可利用語言藝術,營造意境。教師也可以運用生動的語言,再現課文中所提供的具體畫面,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他們的想象、聯想,將學生進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此外,還可利用圖片、音樂、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活潑、生動、直觀感地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二)在班級內開展各種閱讀實踐活動
美國著名的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曾經在他的《朗讀手冊》中說過,“要讓兒童愛上閱讀,最終歸結到一點:唯一而且最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師為孩子大聲地朗讀起來。”
其實,小學階段的孩子的閱讀能力通常是聽力比閱讀能力強。他們能夠聽懂并理解那些復雜、有趣的故事,卻無法自己看懂故事書。
《晨讀20分鐘》我認為:朗讀的過程是把文字傳達給大腦,大腦把它轉化為聲音發出來,聲音再傳回耳朵,去指揮頭腦中的儲存系統。因此,朗讀有助于增強記憶效果。
所以,教師可以通過每天的晨讀20分鐘,讀故事給學生聽。聽故事時,除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之外,同時也將較高程度的詞匯灌輸到孩子們的耳朵里,包括字詞所蘊含的情感通過語氣表現出來。最后,他們會把這些詞傳輸到大腦,并記憶下來,進而增強他們的閱讀能力,對字詞的理解力。
除此之外,教師要盡量的在班級內開設圖書角,每個班級可以根據不同的閱讀需要建設不同風格的班級圖書角。每位學生需要帶最少一本圖書,放于書架。以社會、家庭、學校和班級等多方共建的“班級圖書角”,將圖書館搬到了教室,將圖書放到了學生們的眼前,這極大的方便了學生的借閱,增加了學生接觸圖書的程度。
(三)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
小學階段是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閱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成為小學階段總的教學目標。我們倡導朗讀教學,以朗讀貫穿全課堂,促使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本,并從朗讀中發現課文內涵,力避繁瑣分析。因此,要讓學生真讀,“以讀為本”是小學閱讀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讀”是小學生理解文本的一個憑借、一種方法、一項表現。那么,如何把握學生讀的真實性呢?
實踐證明,低年級的學生是通過朗讀來學習書面語和發展書面語,從而促進口語進一步朝規范化發展;而中年級則通過典型語句的朗讀比較,感悟句段內的語言組合規律,以發展學生良好的語感心理圖式;到了高年級,朗讀就不是簡單的讀了,是在把握文章感情基調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再現文章的思想情感內涵,從而促進學生發展篇章語感心理圖式。無論哪個年級,教師要先清楚自己要求學生的讀,是否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是否促進他們的語言發展。如果脫離了這些,變換出再多花樣的讀都是徒勞無功的。
(四)多贊賞鼓勵,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生韌性差,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容易放棄。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鼓勵手段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當學生回答精彩時,要多鼓勵、贊賞。可是,學生們由于受到年齡和學歷的影響,他們在理解、感悟上,難免會有所膚淺。此時,我們可以通過評價,引導學生淺入深出。當學生答問錯誤時,教師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聽之任之,而應利用學生錯誤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問暗示,引導學生發現錯誤,及時糾正,或反詰歸謬。即以學生錯誤答案為前提,推導出荒謬的結論,讓學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頓悟。
還有,小學生的體驗水平不高,閱讀興趣差異很大。因此,語文教師要經常向學生提供閱讀素材,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調查發現,影響學生選擇書籍的最大原因是,他們在班上看到或聽說其他同學有這樣的書。其實,教師提供閱讀素材,是最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總之,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教學雙向性很強的藝術。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教師是根本,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因此,還必須從教與學這兩個因素上下工夫,使“教”牢牢吸引住“學”,讓“學”和諧的促進“教”。
綜上所述,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讓我們在不斷地實踐中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在實踐中改進教學方法,讓課堂充滿笑聲,充滿活力,富有實效。其次,只有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引導、教學,學生才會積極配合,而只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過程,開創思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教學活動才能有效地進行,達到活躍而不失有序的效果,綻放出魅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