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莉
【摘 要】近年來,中國英語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即使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領域的資源投入,但是城鎮和農村英語教育教學水平也存在著較大差距。課堂效率是反映教師是否教學得當,學生是否已經掌握好知識點的一個重要條件。
【關鍵詞】農村 課堂 提高 效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38
要想提高農村的英語教學質量,就必須提高課堂的效率。本文將針對農村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淺談如何提高農村小學英語課堂的效率。
一、農村小學英語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一)小班化教育情況普遍
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常住人口銳減,導致農村學生數量銳減。在農村很多地方都存在著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班上學生不超過四十人的小班化教學模式。此模式下,學生缺少同層次學習情況對比,成績層次參差不齊等問題就成了課堂教學中的主要難點。
(二)教學時間的有限性
英語作為一門在初高中課程學習中的重要學科,但是在小學階段卻是以興趣的培養和語言的感知為主。課程目標的不同導致了它必須得給其他學科讓步。因此,在課程的設置和安排上,可利用的教學時間不足,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只好抓緊時間完成基礎知識的講解。多數情況下,教師能完成課本知識點講解就已經很不錯了,至于其他的課外知識的拓展,只能點到即止,導致不能完整地為學生呈現一個系統的語言運用過程。由此,教師為教而教,學生為學而學,也不能展示出英語這門語言的文化和實際口語運用的作用。
(三)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自主學習能力不強
與城市里孩子的學習相比,由于環境不同,所以農村孩子沒有那么多感知英語實際運用的機會,覺得英語只是一門印在書上,能夠朗讀,能夠聽懂即可的語言。不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沒有把抽象化作具體,他們也就沒有了學習興趣。而在課后,因為缺少家長的監督和輔導,也沒有其他課外輔助,在課堂上本來就沒弄懂的知識回家后就變得更加模糊。今天的知識欠一點,明天差一些,學生會越來越跟不上課堂的節奏,也就慢慢失去了學習興趣,就更不用說其主動性了。
二、利用課堂問題,提升課堂效率
前文提到在農村英語課堂中存在著諸多問題,那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在有限的條件下完成我們的教學目標呢?這就需要我們利用好這些問題,找到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課堂教學中學生占主體地位,教師占據主導地位。針對班上學生人數較少的情況,教師要學會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自己只能作為一個引導者來帶領他們探索學習的奧秘。因此,教師必須加強課堂“身份”的認識來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效果。在小學英語教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應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的主動探究者,教師應是教學活動設計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以及課堂交流的組織者。所以必須加強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轉變傳統教學中學生和老師的身份,進行師生“身份”互換,即老師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課程的設計,考慮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制定出適合本班學生學習情況的教學過程,從而提高小學英語課堂的有效性。
(二)創設情境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英語作為一門運用型學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脫離我們的實際生活,僅僅把它當作敘述文字的工具,而是應該把它帶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在小學階段,知識點相對簡單,英語的學習大多集中在日常對話上。教師可以針對這一情況,把英語實踐與生活結合起來,了解學生在課堂以及在生活中真正想要了解的知識,幫助學生走出抽象的語言環境,讓學生的思維更好地融入到課堂當中,激發其參與學習知識的熱情,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學習當中。讓英語教學來源于課堂,運用于生活,這樣才能在課后得到反復的操練,真正感知到語言學習的樂趣,從而間接提升英語課堂的效率。
(三)利用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中介,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經過生疑、解疑、答疑、釋疑,自主學習歸納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問題化,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主探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或教師的幫助來共同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架構本節課的知識體系。
在課堂中運用問題教學法,關鍵在于問題的設置。教師在問題的設置時,要注意問題需要有針對性,要針對課程標準和重、難點知識進行設置,不能提一些與教學目標無關的問題。另一個是問題的設置要有挑戰性,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思維的沖突,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再一個是要有適度性,問題的難度設置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過難的會讓他們無從下手,打擊學習的積極性;過易的又不會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所以要精選、優選,提出適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的問題。最后一個要點是要有啟發性,課堂中創設的問題要貼近我們的實際生活,要能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好問題教學法,提出合適的問題,也是提高英語課堂效率的一個有效措施。
(四)教師及時自我反思
作為教學過程的實施者,教師要學會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一是對教學教材的反思。教師的教學內容不要局限于英語教材,要更多地關注身邊的報紙、多媒體等內容,通過對不同版本,不同學區教材研究,找出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二是對教學方法的反思。一節課的成功與否直接反應在學生的學習效果上。通過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情況進行分析,教師可以看出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從而調整教學手段,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三是對教學評價的反思。學生作為施教的對象,他們就是最好的課堂評價者。教師通過對本節課的評價,找到課堂中存在的不足,再有效地修整教學方法。
總而言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農村小學英語課堂中還有許多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無論何種方法都需要教師不斷與時俱進,認真鉆研教材。在教學前認真的備教材、備學生,在教學中“以生為本”,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學后及時反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高效的小學英語課堂,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葉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叢書[M].科學教育出版社,2005,第32頁.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科學教育出版社,2002,第118頁.
[3]王篤勤.英語教學策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第57頁.
[4]尤惠卿.關于農村教育的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07),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