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怡寧 夏守信
摘要 大學黨校是培養大學生黨員的主陣地,其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科研水平直接關系到大學生黨員的培養質量。但當前在日常管理、師資力量、培養模式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問題,導致了大學黨校的有效供給不足。為此,本文提出需要以“供給側”改革的思維著力提高大學黨校教學培養的供給質量,重塑教學培養的供給結構,以實現大學黨校政治立場的堅定性和科學探索創新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 大學黨校 供給側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5.044
黨校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黨校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的集中體現,為培養大學生黨員和大學生黨員干部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得以凸顯,對大學黨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客觀剖析新形勢下大學黨校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尋求科學發展的創新路徑是當前大學黨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1大學黨校:培養大學生黨員的主陣地
大學黨校是培養大學生黨員的主要陣地,是建設一支高素質執政后備隊伍的重要基地。
(1)大學生黨員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生力軍。大學黨校是培養學生干部和我黨后備領導干部的重要渠道,是學生黨員錘煉黨性,提高素質的大熔爐。高校是高級知識人才培養基地,大學黨校以“校中校”的特殊形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了特殊重要的作用。據中組部統計,2015年全國共有203.4萬名學生黨員,占全國黨員比例為2.29%;發展學生黨員71.8萬名,占發展黨員總數的36.54%。根據分析入黨年齡、高等教育入學年限及高校結構和數量等綜合條件得出學生黨員絕大多數為大學生黨員。所以大學生黨員無論從黨員總數占比還是從發展黨員占比看,都為黨組織輸送了高質量的新鮮血液,是組成“一支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的重要后備力量。
(2)大學黨校是培養大學生黨員的重要渠道。目前大學黨校每年培訓近千萬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對他們實施集中培訓,其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黨的基礎知識,懂得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端正入黨動機,確立共產黨人應有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其加入黨組織做好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準備。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學黨校對廣大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通過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為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奠定扎實的思想基礎。當前在大學生中存在部分學生入黨動機不夠端正,功利意識明顯,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的思想準備不足的客觀情況,大學黨校針對掌握青年學生的特點,進行一系列富有針對性、時效性的專項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使大學生通過黨校這個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極大地提升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并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
(3)大學黨校的工作水平決定著大學生黨員的培養質量。大學黨校的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是提升培養質量的主要途徑。黨校教學的首要任務是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其中理論教育必須以科研水平作支撐。通過加強對黨的理論研究,加強對基礎理論和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加強對黨中央領導人重要講話精神研究,為大學生黨員學習理解理論、貫徹中央精神提供正確引領和學理支持,進而引導大學生學而信、學而用、學而行。
大學黨校師資隊伍建設是保障黨員培養質量的根本保障。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教師能引領黨員加強對理論問題的理解,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有效供給不足:當前大學黨校存在的主要問題
(1)繁雜的日常管理工作與人員相對緊缺的管理人員的矛盾。大學黨校大多由學校黨委副書記或者學校組織部部長兼任黨校校長,另設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長或者常務副校長,下設若干專兼職干事。這種“1+n”的黨校管理人員為實,兼職師資為虛的黨校管理體制并不能良好適應人數龐大的教學人群和時間較為緊張的教學教育實踐,使得黨校日常管理和教學工作壓力大、任務重。
(2)繁重的教學任務與相對流動的師資力量的矛盾。目前在大學黨校的教學任務除極少數由專任黨校教師承擔外,普遍由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理論課部教師和政工干部承擔。這種兼職為主或者專兼職相結合的黨校師資隊伍,對于保持黨校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建設優質的黨校教師隊伍還有一定的距離。
(3)單一黨校培養模式與當下多元化價值觀的矛盾。目前大學黨校的培養還是以集中授課為主,課堂討論和展示為輔為主要模式。課堂內容以理論教育為主,實踐教育受思想、客觀條件的影響還較為鮮見。而在當前多元化社會的背景下,過去單一的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大學生的需求。
3供給側改革:新形勢下大學黨校工作的創新路徑
以“供給側”改革的思維,通過提高培養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黨校培養改革創新的質量和效果。即以提高培養質量為主旨、以供給結構為核心、以改革為統領,通過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發揮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作用,使其更貼近學生的需求和習慣,從而既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又能提高黨校培養質量,最終實現政治立場的堅定性和科學探索創新的有機統一。
3.1著力提高供給質量
通過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來提高供給質量、提高黨校培養的效率和創新性,以滿足師生對高質量黨校教育的期待和需要。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求支持、重投入。首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要把黨校工作納入高校黨委建設總體安排,進一步明確黨委的主體責任,幫助黨校解決實際困難,讓黨校工作形成全校上下一條心、一盤棋的良好局面。其次,要選優配強黨校領導班子,具體推動黨校工作發展,要在工作經費方面形成有效保障,保證黨校主講教師積極性的有效發揮,保證黨校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
(2)外引與內培并舉。黨校教師從事的是補精神之鈣、固信仰之本的工作,是黨的“布道者”。所以黨校教師要在信仰信念上堅定不移,要靠黨的真理力量引導人、感染人。一方面,可以從省委黨校、省委研究室等上級部門邀請專家來校授課,引來權威聲音、外部視角。他們在政策把握、實踐經驗、問題意識、事業思路等方面都有明顯優勢。另一方面,重視對校內教師隊伍的培訓。可以有計劃地分批選派教師外出進行短期培訓、業務交流、訪問學習,借以更新他們的教學理念,最終達到理論與實際、學習與運用、言論與行動相統一,實現學學相長、教學相長。
(3)內容與形式并重。強化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的主課意識,更好發揮黨校教學“固根守魂”功能。黨校姓黨,決定了黨校工作必須抓黨的理論教育。教學內容以教材建設為抓手,與時俱進地開展修訂、編印工作,用對重大現實問題的及時回應進一步提升我們理論的生命力、解釋力。把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作為理論教育的中心內容。教學形式要敢于走出去,依托紅色革命根據地開展現場情境體驗式教學。課程設置要接地氣,尊重教學規律,根據不同學科學生的基礎進行分類教學。總之構建起符合高校黨建工作要求的、適合新時期黨校特點的教學育人模式,使黨校成為提升入黨積極分子、黨員和干部素質與能力的加油站。只有培養的供給端質量實現升級,實現有效的教育供給、創新教育供給,才能解決黨校培養有效性的問題。
3.2著力重塑供給結構
大學黨校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學資源、教學環境和教學服務,改變以往單一的培養模式、統一的課程資源的供給結構。主要體現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授課方式、分層教學等方面。黨校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貼近校園、貼近社會;授課方式要多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要根據高校不同專業對于理論知識掌握的基礎和深度的不同分類教學。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著力:
(1)用“必修+選修”實現黨校課程模塊化。傳統的黨校課程作為必修部分由黨校統一組織講授,各分黨校可以依托相關學院的學科專業開展專業性思想教育選修課程。還可以嘗試性地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對理想信念、黨史國史、法治、黨章黨紀等教學的主要內容進行側重。歷史文化學院可以在原有黨史國史課程基礎上加深理論深度。這樣有效地創新教育課程設置,提高教育課程的實效性。
(2)用“骨干+特色”實現黨校講臺多元化。高校有不少優秀的共產黨員和老黨員,他們的事跡富有一定代表性和強大的道德感召力,我們可以組織優秀共產黨員事跡報告團、開展相關專業領域的黨員專家事跡報告會等來進一步拓寬講臺,與黨課傳統主講教師的主力部隊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大學黨校要發揮學科優勢、人才優勢、智力優勢,大力推進大學黨校新型智庫建設。
(3)用“主調+輔調”實現黨校課堂活潑化。課堂教學要提高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我們可以在保持黨課主調嚴肅的基礎上,通過開展黨建主題辯論賽、黨建知識競賽等活動來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總之,我們在改革探索中要不斷地進行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的探索,不斷借鑒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從而使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更具科學性和有效性。同時領會好、領會透中央關于新形勢下黨校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我們才能瞄準主攻方向,打好大學黨校改革攻堅戰,向黨中央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