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熊靜梅
摘 要: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在西方競技體育沖擊下的發展值得擔憂和思考。文章從人們對休閑生活的需求、休閑體育的衍生、民族傳統體育與休閑體育的共性等方面進行分析,認為民族傳統體育在休閑時代中將得以新生,并提出改造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拓民族傳統體育節慶旅游市場、開展農村休閑體育活動等應對措施,以達到對民族傳統體育在休閑時代的持續創新發展。
關鍵詞:休閑 民族傳統體育 創新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5—0096—03
隨著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們不斷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導致精神生活貧乏。人們在追尋精神需求時,在休閑活動中得到滿足。休閑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逐漸受到人們關注。
1 大眾生活休閑化
1.1 休閑價值觀念改變
如今,我國大眾休閑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個人興趣愛好。主要包括運用體力或智力參與休閑活動,追求體現專業活動與玩樂的統一。二是精神自由的追求。主要是閑暇時間,追求休閑時光帶來的幸福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三是利益價值的實現。主要包括休閑生活所傳遞的歷史、社會、文化價值。[1]
1.2 休閑的內容豐富
在城鎮,人們在閑暇時以文化享受為出發點,以身心放松和消遣娛樂為目標,選擇娛樂、運動等方式,體驗和實踐著個性化的行為方式,追求快樂、健康、全面的實現自我價值。休閑的內容逐漸豐富,旅游、時尚運動、美容、觀賞、KTV、垂釣、品茶、溫泉、遠足等呈多元化發展趨勢[1]。
1.3 休閑消費提升
我國大眾的休閑消費與我國經濟發展、休閑時間和休閑內容緊密聯系。目前,“全國人均GDP達到 800美元以上[2],人們可支配的財富大大增加。由于我國的法定假日約114天,1/3 時間是在休閑中度過,故人們有充足的時間和金錢用于休閑。
2 休閑時代孕育著休閑體育的衍生
2.1 從生產到生活
在體力主導生產力的年代,生產者可以生產更多的物質財富。20世紀末,人類從依賴體力的勞動方式走向依靠知識信息獲取效益的經濟模式,身體活動在整體上突然剝離了生產勞動領域,導致“肌肉饑渴”。進入后工業社會,面向休閑時代,體力不再直接作用于生產,不得不在生活的閑暇里迅速增加身體活動量,健康生活中的體育地位則大大提升,從促進生產到提高生活質量,發展體育成為休閑時代重要任務。
2.2 從群體到個體
21世紀中國體育發生重大變革:從政治需要轉向個體需求。《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明確規定:“體育工作堅持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為基礎,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促進各類體育協調發展。”[3]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中國競技運動的發展強大[4]。從全力投入競技運動到普遍關注個體健康,標志著體育需求的改變,體育作為人人享有的平等權益,將成為個體的終身需求。2.3 從工具到玩具
工具是完成工作的器物,玩具是得到快樂的載體。如今的中國體育,正在發生著社會功能的轉移。體育不再僅為“專政”服務,而轉向維護人民安康。“玩具”作用的提升,突出其了人們精神文化的渴求。無論鄉村游還是奧林匹克運動,都具有“玩”的特征。體育與休閑結合,成為健康生活的“玩具”,體現出了體育的真正魅力。
2.4 順應轉變
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為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不得不進行體育職能轉變。第一,各級政府應注重競賽給人們帶來的各種利益和作用,把競技運動看成是給人們帶來歡樂的載體。第二,學校體育應以“終身體育”為目標,培養休閑體育教育,把體育運動融入青少年的終身健康生活中。第三,注重體育活動中的游戲因素,用趣味性吸引更多的人參加體育鍛煉,這也是提高全民健身的重要路徑。
3 民族傳統體育與休閑體育
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健身、養生、競技和娛樂等功效。在這個休閑方式多元化的時代,民族傳統體育將如何成為人們依賴的休閑項目,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關鍵。
3.1 民族傳統體育具有“休閑”本質特征
在我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少數民族創造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源于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等,源于“勞動之余休閑娛樂的需要”是對民族傳統體育具有休閑性的概括性描述[5]。人們參與活動的同時,既能抵御外敵,還能調節生活、休閑娛樂。如廣西瑤族和苗族的打泥腳;壯族的打陀螺、打銅錢、跳桌、咬水桶;瑤族的擲石頭、跳銅鈴、打猴鼓;侗族的彈毽、蛇舞;苗族的雞毛毽、跳腳會等都具有明顯的休閑特征。
3.2 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強身養心的功效
當前人們在享受高度文明的同時,也在遭受社會壓力過大、空虛以及各種身體、精神疾病的煎熬,人們對強身健體、釋放精神壓力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與西方競技體育相比較,民族傳統體育更注重強身健體、防身自衛、修身養性。如:經常進行武術運動在增強體質的同時,還能陶冶情操、振奮民族精神;以調形為主的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以調息為主,并表現出身心共健。可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具有強身健心功效,且與休閑體育所提倡的身心健康發展是一致的。
3.3 民族傳統體育具有濃郁的人文精神
廣義的“人文”,是指人類文化;狹義的“人文”,是指以人為本體現對人的終極關懷。太極拳,其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修德立身的人格理想、和諧持中的理念追求以及道法自然的終極意義,體現了濃郁的人文精神[6]。舞龍舞獅運動作為精神紐帶,廣泛存在于民俗、節慶、祭祀等活動之中,其折射出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人體會到心理歸屬感,同時也極大滿足休閑時代人們的需求。陀螺、跳竹竿、三人板鞋、搶花炮、蕩秋千、吉么列等民族傳統體育體育活動都表現出了對體育精神最大回歸,更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
3.4 民族傳統體育表現出繁榮經濟的休閑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可以利用特有的優勢,加強與國民經濟相關部門的聯系與融合,促進市場繁榮、滿足人民群眾對體育服務和體育用品的不斷要求[1]。民族傳統體育可以形成各種產業市場:如民族傳統體育競賽業、休閑娛樂業、教育培訓業、醫療康復業、技術咨詢業等民族傳統體育服務業。以武術、舞龍舞獅等出版發行的影視、錄像等已產生了盈利頗豐的市場價值;以民俗、節慶為題材,舉辦民族體育大賽,收取門票、贊助費;打造民族傳統體育特色旅游品牌等,通過吸引廣大游客觀賞民族風情和參與娛樂健身活動,形成“以體促游”的局面,都是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有效方法。
3.5 民族傳統體育體現了和諧價值與休閑價值的一致性
無論是把休閑作為物質與精神統一的生活方式來看,還是將其作為社會經濟形式和資源來看,和諧社會為休閑體育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同時,民族傳統體育很多項目還具有創造文明和諧環境的特性。源于生存與生產勞動需要的射箭、射弩、摔跤、賽馬等項目既強健體魄,又為人類生存與進步創造了條件。人們在勞動之余能通過娛樂活動來自娛自樂,通過心理滿足來消除生理上的疲乏。可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對人們心理的歡愉有一定影響,為社會的安定創造了和諧氣氛。
3.6 民族傳統體育在休閑時代得以新生
休閑運動能愉悅身心,釋放壓力,民族傳統體育能使人置身于嬉戲中。在休閑時代開展體育活動,為的是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個性需求,提供多樣化的休閑元素。民族傳統體育具有體育文化的多樣性和本土文化的魅力,在休閑時代中民族傳統體育將借助其原生態、鄉土游樂、自然和諧的價值得以新的發展。
4 休閑時代中民族傳統體育的應對
4.1 改造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由于受地理環境、民族特色的影響,所形成的項目內容和形式千姿百態。其中有的項目變異重組的自由度較小,有部分可作為文化遺產保護起來,而有部分則應尋求新的發展生機。因此,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應注重“他者”思維的開拓,不應削足適履地適應現代體育特征,而喪失體育休閑娛樂的功能。可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以下改造:第一,完全保留或基本保留,如古雕刻等;第二,經過改造可以流傳下去的,如民間習俗;第三,有必要完全消除的,如純粹的迷信活動等[6]。
4.2 拓展民族傳統體育節慶旅游市場
通過拓展民族傳統體育的外延和豐富內涵也許是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發展的新方向 。民族傳統體育旅游不能進行破壞性的開發資源,不能帶有雜糅社會的成分,特別是開發商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的無休止行為,以及人們為滿足好奇心和追求感官刺激對自然的踐踏而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應提升到文化層次,抓住民族、民俗節日,吸引旅游者觀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云南傣族的潑水節男女青年喜歡到空地玩丟包、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等活動,舉行劃龍舟比賽;山東濰坊的“國際風箏節”,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風箏愛好者。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就應彰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多樣性,吸引更多的人感受回歸田野,展現民族傳統體育的魅力。
4.3 開展農村休閑體育活動
休閑的特征是精神的放松和身心的愉悅,因此,農民也需要休閑。當前,民族、農村地區開展休閑活動的方式和內容多樣,以開展傳統體育活動為主。例如: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的“吉達”游樂集會,利用體育活動結識朋友。苗族的“趕秋”活動,苗鄉父老從十幾里外來“趕場”,盡情享受蕩秋千的愉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的舞龍舞獅、擺手舞、高腳馬、秋千、放風箏、陀螺、劃龍舟、賽馬等已獲得人們的喜愛,成為勞作之余和休閑生活中的主要活動方式。
5 結語
在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過程中,受到了西方體育的沖擊,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依稀生存,即使模仿現代體育運動方式進行改良,也將逐步走向奧林匹克競技運動發展的方向。休閑時代的來臨為民族傳統體育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我們應深入了解民族傳統體育的民俗性、愉悅性和弱競技性等特點,把握休閑時代這一契機,實現民族傳統體育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俊紅,方 敏.城市居民休閑體育參與和休閑體育滿意度與生活質量的關系[J].體育與科學,2013(4):112-115.
[2] 陳 棟,蔣秋平.休閑體育時代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3):151-152.
[3] 鄭 華.后奧運時代我國城市休閑體育空間發展趨勢探討[J].體育與科學,2009(2):18-21.
[4] 盧高峰,王 崗.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現狀 問題 機遇 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4):52-57.
[5] 王智慧.圖騰崇拜與宗教信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精神力量[J].體育與科學,2012(6):12-17.
[6] 白晉湘.全球化視野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3):34-37.
Study o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in Leisure Times
Zhang Liang1 Xiong Jinme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Teachers College of Jishou niversity,Jishou Hunan 416000,China; 2.P.E.Science Department of Jishou University , Jishou Hunan 416000,China)
Abstract: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shall be worried and concerned under the impact of western competitive physical exercise. This paper makes analysis in terms of peoples necessity from leisure life, the origin of leisure physical exercise, the commonplace of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and leisure physical exercise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is reborn in the leisure time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reforming ethnic minority physical exercise, expanding ethnic minority physical exercise market in holidays and festivals and developing rural leisure physical exercise in order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in leisure times.
Keywords:leisure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physical exercise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