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箏



【摘要】 本文以分析決定拔河勝負的主要因素為案例,對物理力學(xué)知識進行了一些拓展探究。
【關(guān)鍵詞】 拔河勝負 主要因素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5-198-01
0
我國拔河運動起源于春秋時期,楚、越兩國的水軍交戰(zhàn),魯班設(shè)計了一種叫“鉤強”兵器,用于阻止敵船逃跑:如果敵船逃跑就用鉤強鉤住,使之靠近己方的船隊。后來,在沒有戰(zhàn)爭的情況下,士兵們就在將軍的指導(dǎo)下,分成兩方,同時拉鉤強,用于模擬防止敵船逃跑的情形。最后,為了方便,士兵們用繩子代替了鉤強,因此,拔河這一運動就流傳了下來。
以前,很多人,包括我在內(nèi),都認為拔河時,哪方的力氣大,哪方就會贏,但是,學(xué)了牛頓第三定律之后,我就產(chǎn)生了疑問。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忽略繩子本身的重力,你對敵方施加多大力,也就等于敵方對你施加了多大的力。這就與我們所了解的產(chǎn)生了出入,那么決定拔河的勝利的因素是什么呢?
拔河時,畫出雙方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力,如下圖:
由于F乙→甲=F甲→乙,所以在水平方向只剩下了摩擦力。于是我猜想拔河的勝利與摩擦力的大小有關(guān)。為此,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實驗:把兩輛規(guī)格完全相同的玩具汽車,一輛放在玻璃板上(車A),另一輛放在木板上(車B),然后用繩子把兩輛車的尾部系起來,調(diào)整兩車距離,使繩子崩直,然后同時啟動,如下圖所示:
重復(fù)了很多次,除去幾次操作不當(dāng),其余的全部都是車B把車A拉下玻璃板。由此可以看出,拔河的勝利確實與摩擦力有很大的關(guān)系。由f=μFn,顯然可以得出穿底面花紋多的鞋子,增大μ,以及選用重力大的選手,增大FN,都可以提高拔河的勝率。
當(dāng)然,在實際情況中,不可能這么簡單,我們拔河時,都會往后仰,此時,我們受到敵方的拉力就不會在水面上了,如下圖:
(θ角可近似看作人與地面的夾角)
為了證明身子往后仰時更容易勝利,我找來了兩個身體素質(zhì)接近的人,當(dāng)一個人與地面有一定的夾角(甲),而另一個則垂直于地面站立(乙),兩人同時拉繩子,結(jié)果甲每一局都可以勝利,且與地面的夾角越小時,越容易勝利,但是如果θ角太小,甲則滑倒了。對此,我的解釋為當(dāng)甲往后傾斜時,乙拉甲還要克服甲的重力,但甲拉乙則不需要克服乙的重力,所以甲更容易勝利;但當(dāng)θ角越來越小時,克服的重力就越大,由于mg=Fn+F乙→甲·cos θ F乙→甲-cosθ越大,F(xiàn)n也就越小,由f=μFn得出f越小,所以甲就滑倒了。
由此不難看出,當(dāng)θ角在某個范圍時,可使拔河最容易勝利。因此,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一個實驗:找一根勁度系數(shù)較高的彈簧,分別在彈簧的兩頭系上繩子,并把一根繩子系在一根鐵柱上,另一端讓人拉,并且不斷改變其與地面的夾角θ,由F=kx,通過彈簧的伸長反應(yīng)出F的大小。多次實驗后繪出如下表格
(由于器材有限,只能粗略測試)
這也就說明了,當(dāng)我們與地面的夾角在35o~60°時,效果比較好,且通過不斷比較發(fā)現(xiàn),當(dāng)與地面的夾角達到了40°時,彈簧伸長夠長,且不容易滑倒,則此時贏的幾率最大,但基于場地等一系列外在因素,可以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與地面的夾角。
此時,由于我們都往后傾斜了,使我們受力的方向變成了斜向上,所以此時的隊伍按從前到后,由高到矮的順序排列更容易使力。并且拉的時候要“勁往一處使”,繩子不能搖晃,不然出現(xiàn)了這樣兩種情況就費力不討好了,如圖: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
1.穿花紋較多的鞋:增大μ;
2.選體重大的選手:增大FN;
3.人往后仰:與地面夾角在40°左右;
4.隊形:從前都往后,由高到矮;
5.繩不能彎:力要在一條直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