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藍
摘要 脫貧是十八大以來的重大任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而扶貧脫貧要取得成效就要依托強有力的扶貧政策執行力,但是目前基層干部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政策執行力還普遍較低,本文基于廣西c市為例,具體分析干部政策執行力趨弱的內外因,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提升政策執行力的優化策略,以期對脫貧工作有所借鑒。
關鍵詞 政府干部 脫貧空間 政策執行力
1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國家和地方政府先后提出了很多關于扶貧領域開發的政策和制度。然精準扶貧要確保“精準”對接和落實,縣級政府政策執行力的“精準”執行是重要的保障因素。而政策的“精準”執行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基層干部,在精準扶貧攻堅戰中縣級政府干部政策的執行力如何,是能否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因素。
2廣西c市脫貧攻堅工作基本情況
本文以廣西c市為案例分析,c市處于廣西東南部,往西與玉林市相連,往東與廣東羅定市相鄰,往北與梧州市相接,往南與廣東信宜市相靠,屬于廣西貧困縣級市。據統計,2015年廣西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9467元,同期c市水平為9294元,同期全國水平為10772元,可見,c市相較自治區和全國水平均處落后。
按照自治區精準扶貧工作部署,根據自治區精準識別評分標準,2015年c市共識別出53個貧困村、12299戶,累計共54056人處于貧困人口。2016年予以脫貧認定的14個貧困村、1555戶貧困戶,共7100名貧困人口全部為2015年末精準識別對象,貧困人口識別與退出準確率達100%。
3縣級政府干部政策執行力影響因素分析——以c市為例
c市雖然在2016年脫貧攻堅工作成效初顯,但扶貧政策執行力薄弱的問題依然凸顯。因此,要從內外因綜合分析造成政策執行力不強的原因,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優化扶貧工作開展,才能幫助更多的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3.1內因方面
(1)部分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扶貧思想需轉變。十八大以來,黨和中央政府對脫貧攻堅日益重視,但在c市,仍有不少部分干部依然沿用過去“會議傳達、材料驗收”的辦法抓扶貧,沒有抓住和落實扶貧工作的“精準性”,在執行方面打折扣。但是,這種舊有的思想認識是有偏頗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必扶智”,深刻指出精準扶貧既要“物質扶貧”,更不能忽視“精神扶貧”。要從多方面去重塑和影響貧困戶的“精神貧困”,精神上和思想上脫了貧,才有可能在真正意義上脫貧。
(2)部分干部工作能力不強,對政策領悟不透。在c市,面對新的扶貧政策,部分干部思想沒有新境界,工作沒有新思路,憑舊有經驗辦事。少數駐村干部由于對新政策領悟不夠,對基層工作也不夠熟悉,導致在推進基層扶貧工作過程中方法與措施不當,效果不突出。主要表現在“重幫輕扶”,喜歡做一些表面文章。如在發展產業扶貧方面,重“送苗”,輕扶植。要發展種植業,就送點“果樹苗”;要發展養殖業,就送點“雞苗~豬苗”等等,但送了之后怎么辦就基本沒有下文了,種養的技術指導沒有到位,種出來養出來的東西如何銷售不清楚,更不懂用“互聯網+”來提升產業發展空間,這樣幫扶的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3)對工作有畏難情緒,缺乏“擔當”精神。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需要把諸多工作落到實處,不允許搞表面文章。但c市有的單位干部在扶貧工作中存在畏難情緒。在開展幫扶工作中畏首畏尾,缺乏主動性,還有些干部缺乏干事創業的激情,工作得過且過,既沒有擔當的勇氣,也沒有擔當的本領。
3.2外因方面
(1)部分貧困戶缺乏脫貧意識。在c市,“脫貧”既需要政府“幫扶”,但根本上說更需要貧困戶“爭氣”。部分貧困村由于客觀原因,比如條件惡劣、地區發展落后、教育落后、文化素質偏低等因素影響,少部分貧困戶“等、靠、要”等這些消極思想根深蒂固,沒有奮斗拼搏精神,缺乏上進心,等國家低保、靠政府救濟,對政府和干部的“精神幫扶”油鹽不進,客觀上導致了扶貧政策的執行效果不如人意。
(2)部門間缺乏協作精神。事實上,扶貧攻堅工作涉及到多部門工作協同,但c市扶貧工作存在較為嚴重的各自為戰、不協作現象。各相關部門溝通協作缺乏,嚴重浪費了扶貧公共資源。同時,對社會上的扶貧力量缺乏整合。表現在對社會扶貧力量組織和動員還不夠,沒有充分調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等多方力量協同參與扶貧。
(3)脫貧產業項目比較單一。目前,根據政府政策,要大力發展產業扶貧力度,利用地區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進行扶貧。但是,c市產業扶貧方式比較傳統,主要依靠初級的發展種養業模式,而且發展水平尚處初級。總的來說項目還是比較單一,針對性不足,優勢沒有能夠充分挖掘。還沒有從c市所具備的資源優勢及近年來c市所獲得的中國花崗巖之都、中國古典三黃雞之鄉、中國奇石之鄉、中國玉桂之鄉等一系列“國字號”名片中找到與扶貧產業發展的有效融合途徑。
4優化縣級政府干部脫貧攻堅政策執行力的思路探討
4.1帶感情開展幫扶工作,視貧困群眾為父母,把困難群眾當親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資本”。把百姓看成父母,是要求,更是追求;是當然,更是必然;是態度,更是行動。沒有七億農民的小康,就無從談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心系人民群眾疾苦,一切從人民群眾出發,才能真正貫徹政策、落實工作。扶貧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任務重、時間長,要真正達到“精準扶貧”效果,需要在群眾工作中堅持耐心,要對群眾有感情,在工作中將心比心,充分考慮到困難群眾的切身困難和切身感受,千方百計的為群眾謀福利,在物質上、更在精神上幫助困難群眾“脫貧”。
4.2帶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之心去幫扶,帶領群眾脫貧
俗話說得好:“領導帶了頭,群眾有奔頭”。好的領導干部,才能帶出好隊伍,特別是扶貧工作面臨新的政策、新的挑戰,只有好的基層領導干部,才可以帶領做好扶貧攻堅工作。作為領導干部,要發揮自己的領導職責,勇于擔當扶貧工作重任,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心系困難群眾、傾注情感,對群眾工作親力親為,努力帶領群眾把脫貧攻堅戰進行到底。同時要明確部門和個人責任、落實個人責任制;還要健全責任激勵,做到有權責明確,分工有序,讓每一名干部都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扶貧攻堅的責任,義不容辭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4.3依托項目幫扶,推進貧困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
產業扶貧是一條可行的新路子,根據地區優勢和特色資源,組織地區人力資源進行生產開發,有利于貧困地區發展,也有利于貧困群眾增收,落到實處有雙重效果,對貧困區的扶貧有重要意義。當然,產業扶貧依托的是產業的成功,歸根到底要注重好優勢產業的規劃和發展扶持。
一是要做好規劃。產業扶貧,前提是要明確地區優勢產業資源,做好開發規劃。在規劃中,也需要加強內部研究和協調,在加強項目資金投向和跟蹤監管的基礎上,探索小型扶貧項目和村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實行“鎮監村建”的辦法推進,破除項目執行和推進困境,切實推進扶貧項目,達成預期效果,讓群眾真正享受到產業扶貧的紅利。
二是要找準切入點。發展產業不可以盲目,否則不僅達不到產業扶貧的效果,還會浪費公共資源,挫傷群眾積極性和信任度。產業發展要從各鄉鎮的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制定扶持措施,選準產業、找準模式,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法”的發展模式,結合貧困地區客觀情況、精準定位、精準執行,把產業扶持作為群眾脫貧的主要措施,充分挖掘、盤活貧困地區的各類資源,探索創新產業開發發展模式,培育和鞏固貧困村的特色產業。
4.4融合各方力量,形成幫扶合力,樹立脫貧工作“一盤棋”的思想
一是優化配置人力資源。脫貧工作是系統工程,不是碎片化工程,因此必須樹立整體觀念和“一盤棋”思想。特定情況下,要有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的覺悟,基層干部也要有為“扶貧”大業而犧牲個人利益的準備。在扶貧工作中,根據工作實際需要,精準選派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做好領導和組織工作,鼓勵和引導優秀青年干部到貧困村基層鍛煉和貢獻,組織和協助做好產業扶貧項目規劃、項目開展落實、貧困戶知識和技能培訓、再就業等工作。
二是統籌行業職能部門。地區扶貧工作涉及眾多部門,要充分統籌各部門工作,形成協同合力,發揮協同優勢,保證扶貧工作落到實處且效果顯著。比如說,扶貧工作中,地區的發改局、財政局、教育局、交通局、商務局、扶貧辦等部門都有牽涉,各個部門要成立協調領導機構,統一規劃協調,重視扶貧工作,勇于擔當,結合貧困村優勢資源和具體實情,加強項目引進,爭取扶貧項目落戶貧困村,履行好扶貧職責。
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項目引進需要資金配套,因此要加強招商引資,引導農村產業化經營。恰當擴大規模、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進技術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利潤和效益。同時,注重宣傳成功典型,促進成功經驗分享,刺激群眾自主創業激情,推進“物質幫扶”和“精神脫貧”工作落實。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部貧困地區縣級政府扶貧開發政策執行力問題研究”(12CZZ045)階段性研究成果